第56章
关灯
小
中
大
【译文】孔子说:“如果没有祝?D那样的口才,又没有宋朝那样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 【解析】祝?D是卫灵公的太祝,擅长溜须拍马,受卫灵公的宠爱;宋朝是宋国人,因为美貌而与南子私通,在卫国吃香喝辣。
孔子的意思颇有些无奈,认为这个世道只能靠长相和拍马屁吃饭,有才有德的人吃不开。
孔子的另一句话“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针对这两个人。
这是孔子在卫国期间,因为自身不受待见,发出愤愤不平的抱怨。
【现实解说】老夫子还是不要抱怨了,千百年来莫不如此,抱怨没用。
口才不行,可以学传销啊。
长相差点,去韩国整容啊。
其实这两项都不算重要,最重要的是找个好丈人。
16.24(14.11)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比较合适,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 【解析】孟公绰是孟孙家的人,早于孔子,孔子似乎对他很敬重。
这句话中,“优”字有两种解说,一种是悠闲,另一种是优秀。
大致,孟公绰是个比较大气的人,不适合在小国混。
【现实解说】性格决定一个人适合怎样的工作。
16.25(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Q与文子同升诸公。
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Q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说:“(他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
” 【解析】公叔文子是卫献公的孙子,比孔子稍长,是卫国著名的贤臣,也是卫国首富。
当初公叔文子有一个叫做?Q的家臣,因为很有能力,公叔文子把他推荐给国君,和自己一并做了大夫。
孔子之所以赞扬公叔文子,主要是因为他破格提升家臣,孔子希望大夫们都这样做,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就大有希望了。
公叔文子还是个很小心的人,一次,公叔文子上朝的时候邀请卫灵公去自己家里吃饭。
退朝之后,公叔文子把这事情告诉了史鱼,史鱼大吃一惊,告诫公叔文子:“你家是卫国首富,而卫灵公很贪婪,他看见你家的豪华之后会怎么想?”公叔文子吓个半死,但是已经无法改变,还是请了卫灵公,不过席间非常小心。
遗憾的是,公叔文子去世之后,儿子公叔戌终究还是没有能够逃过宿命,被卫灵公赶出了卫国,万贯家财当然也就充公了。
从管仲到公叔文子,就算你再怎么贤能,作为国家的首富,要守到第二代都是很难的。
【现实解说】有什么好东西不要独享,要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16.26(14.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
” 【解析】祝?D是卫灵公的太祝,擅长溜须拍马,受卫灵公的宠爱;宋朝是宋国人,因为美貌而与南子私通,在卫国吃香喝辣。
孔子的意思颇有些无奈,认为这个世道只能靠长相和拍马屁吃饭,有才有德的人吃不开。
孔子的另一句话“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针对这两个人。
这是孔子在卫国期间,因为自身不受待见,发出愤愤不平的抱怨。
【现实解说】老夫子还是不要抱怨了,千百年来莫不如此,抱怨没用。
口才不行,可以学传销啊。
长相差点,去韩国整容啊。
其实这两项都不算重要,最重要的是找个好丈人。
16.24(14.11)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比较合适,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 【解析】孟公绰是孟孙家的人,早于孔子,孔子似乎对他很敬重。
这句话中,“优”字有两种解说,一种是悠闲,另一种是优秀。
大致,孟公绰是个比较大气的人,不适合在小国混。
【现实解说】性格决定一个人适合怎样的工作。
16.25(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Q与文子同升诸公。
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Q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说:“(他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
” 【解析】公叔文子是卫献公的孙子,比孔子稍长,是卫国著名的贤臣,也是卫国首富。
当初公叔文子有一个叫做?Q的家臣,因为很有能力,公叔文子把他推荐给国君,和自己一并做了大夫。
孔子之所以赞扬公叔文子,主要是因为他破格提升家臣,孔子希望大夫们都这样做,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就大有希望了。
公叔文子还是个很小心的人,一次,公叔文子上朝的时候邀请卫灵公去自己家里吃饭。
退朝之后,公叔文子把这事情告诉了史鱼,史鱼大吃一惊,告诫公叔文子:“你家是卫国首富,而卫灵公很贪婪,他看见你家的豪华之后会怎么想?”公叔文子吓个半死,但是已经无法改变,还是请了卫灵公,不过席间非常小心。
遗憾的是,公叔文子去世之后,儿子公叔戌终究还是没有能够逃过宿命,被卫灵公赶出了卫国,万贯家财当然也就充公了。
从管仲到公叔文子,就算你再怎么贤能,作为国家的首富,要守到第二代都是很难的。
【现实解说】有什么好东西不要独享,要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16.26(14.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