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关灯
你。

    ” 席泠不计真假,翛然转背往西厢去。

    箫娘在后笑得似偷了蜜,翘首以盼,果然见他拿了个指节一样大的小锭抛在手上,远远丢给她,“裁身好衣裳穿。

    ” 箫娘接了,殷切切笑露皓齿,“你还要出去呀?” “我往河边买个汤饭吃。

    ” “哎唷,馆子里肉也不舍得,何苦去?”箫娘占了个大便宜,心情大好,忙去拽他在案上坐,“你坐着,娘给你烧!你爹晨起哪里得了条鱼回来,养在缸里呢,给他宰了,码上姜蒜,做个糟鱼你吃。

    ” 残阳消灺,暮色撒闲庭院,席泠盯着她婀娜的背影正出神,忽一阵花风,吹得人心乍暖。

    他垂首笑一笑,独自踅入屋内,铺陈纸笔,写那篇祭文。

     槛窗大开,箫娘忙碌的身姿远在灶台,却似有游丝一线,总牵着他抬头望一眼、再一眼。

    再垂首,祭文上多了七/八错字,他悬着笔尖稍稍沉疑,一字未改,仍在最尾落了白丰年的款。

     隔日夫子庙祭祀,两县一府的生员皆冠服齐整,列站先圣座前,泱泱四五百人,上有国子监一干官员,下有两县教谕、训导、嘱托数十人。

     先圣座下罗列各色祭品,由南直隶国子监祭酒宣读祭文。

    那官着补服,四十出头的年纪,须髯五寸,高声唱喏,念至:“先圣先尊,明德惠永,遗照千秋、四海万颂。

    ”声调几番跌宕,眉额几度叠展。

     那白丰年还不知祸将暗行,在下头洋洋听江宁县儒学教谕的客套恭维,“君之祭文,真是闻者欲泣。

    ” “哪里哪里,过誉过誉。

    ” 谁知祭祀一毕,国子监祭酒便将一八品国子监于监丞叫到轿前诘问:“今番写祭文的那个白丰年,是谁举荐?一篇祭文,单是错字就有五六处!这等蠢材,竟放到儒学教导学生,岂不是丢尽朝廷脸面?又能为朝廷教出什么博学之士?你去数一数,上回科举,两京出的进士,我应天府占几个、顺天府又占几个?我看你们是存心叫我在顺天府那边没脸!” 那于监丞唬了一跳,忙拱手,“卑职也只晓得这白丰年是上元县儒学新任的教谕,别的,卑职即刻去查。

    ” 不过次日上晌,便问到上元县衙门。

    那县官叫赵科,五十岁的年纪,升官是不指望了,只盼着在这县尊的位置上,安安稳稳颐养天年。

     不想出了这个岔子,生怕受牵连,不住赔礼,将这于监丞请入内堂,左右推脱,“不敢瞒你,此人不过举子出身,胸无点墨,按制,如何能任教谕?” 监丞怒得直拍案,半晌吃了茶,方平了些火,“老兄、我的老兄!你险些害惨了我,那个蠢货写了篇祭文,处处错字,祭酒王大人昨日主持祭礼,在先圣面前、当着两县一府那么多生员念他那篇祭文,脸都气绿了!我不管你,怎么回事,你得给我个交代,我好回去交差!” 这赵科有些支吾,只怕说了得罪举荐的陈通判,便左右婉言,“老兄,我劝你不要多问,怎么回事情您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