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关灯
小
中
大
【现实解说】怎么没有发动大伙学习大禹精神呢?这有点奇怪。
16.32(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过错,因此牢骚抱怨也就少了。
” 【解析】看到别人的优点,忘记别人的缺点,就能少很多抱怨。
这个道理,孔子早就明白了。
这段话,可能是说给子张听的。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儿子,父亲去世之后两人不肯继位,结伴出走。
周武王伐商,两人曾经阻拦。
后来周朝灭了商朝,两人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双双饿死。
成语“不食周粟”就是讲他们的故事。
按理说,他们是周朝的敌人,可是奇怪的是,周朝人普遍对他们抱有敬意。
【现实解说】善于忘掉别人过错的人,烦恼会少很多,朋友会多很多。
16.33(16.11和16.12)★★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吾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其斯之谓与? 【译文】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
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
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
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可以称颂。
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解析】这是孔子晚年,因为一生失意,有了隐居的念头,可是最终下不了决心。
因为有了隐居的念头,所以开始狂赞伯夷、叔齐。
绝大多数版本中,这一章分为两章,即,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吾未见其人也。
”为一章。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为一章。
不过,这两段显然是连在一起的,因此这里作为一章。
无得,就是实在找不到值得称赞的地方。
既没有先进事迹,也没有雷锋日记,想称赞他都找不到借口。
【现实解说】隐居就隐居吧,饿死自己就不应该了。
况且,孔子所推崇的隐居,也都不是饿死自己的那种啊。
如今科技太发达,要隐居不容易,所以,大隐隐于市吧。
16.34(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 【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
16.32(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过错,因此牢骚抱怨也就少了。
” 【解析】看到别人的优点,忘记别人的缺点,就能少很多抱怨。
这个道理,孔子早就明白了。
这段话,可能是说给子张听的。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儿子,父亲去世之后两人不肯继位,结伴出走。
周武王伐商,两人曾经阻拦。
后来周朝灭了商朝,两人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双双饿死。
成语“不食周粟”就是讲他们的故事。
按理说,他们是周朝的敌人,可是奇怪的是,周朝人普遍对他们抱有敬意。
【现实解说】善于忘掉别人过错的人,烦恼会少很多,朋友会多很多。
16.33(16.11和16.12)★★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吾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其斯之谓与? 【译文】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
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
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
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可以称颂。
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解析】这是孔子晚年,因为一生失意,有了隐居的念头,可是最终下不了决心。
因为有了隐居的念头,所以开始狂赞伯夷、叔齐。
绝大多数版本中,这一章分为两章,即,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吾未见其人也。
”为一章。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为一章。
不过,这两段显然是连在一起的,因此这里作为一章。
无得,就是实在找不到值得称赞的地方。
既没有先进事迹,也没有雷锋日记,想称赞他都找不到借口。
【现实解说】隐居就隐居吧,饿死自己就不应该了。
况且,孔子所推崇的隐居,也都不是饿死自己的那种啊。
如今科技太发达,要隐居不容易,所以,大隐隐于市吧。
16.34(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 【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