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关灯
    而反观阮绵绵自己,那就暗淡多了。

    从‘庚六’学堂到‘己六’,再到‘戊六’。

    一向吊车尾吊惯了。

     虽然每次升入上一级学堂,都得进行一场测验。

    按表现重新分入不同等级的学堂。

    但阮绵绵并没有咸鱼翻身过。

    一直稳稳待在含‘六’字的学堂。

    三年皆是如此。

     “我......我觉得夫子说的,大部分都能听懂了。

    ”阮绵绵有些心虚地回答。

    实际上,在渠源学院就读的学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底丰厚,入学前就已经请过先生在家中教了多年的;另一种则是天资聪颖,自学也能成才。

    总之,要不有底子,要不就有天赋。

     王玄策是属于两者兼具的。

    而阮绵绵就尴尬了,她两者都不搭边。

    只因为斐元老先生看中了‘知恩图报’这一品性,才得已破格留在渠源书院。

     作为一个既没基础,又缺天赋的倒霉蛋。

    阮绵绵只能在勉强在吊车尾的学堂混个中下游。

     骑马她不敢;射箭没力气;乐理缺天赋;文章东拼西凑;古文读都顺都难,更别提背下来。

     唯一能值得庆幸的,大概就是会写常见字的繁体版了。

    好歹也算摆脱了文盲的帽子。

    不过她那手歪歪扭扭字实在没眼看。

     所以可想而知,谈到课业,阮绵绵想不慌都难。

    毕竟大家都还是要脸的。

     “绵绵,过来。

    ”王玄策合上书,抬头定定地望向阮绵绵。

    语气虽轻缓,却不容拒绝。

     阮绵绵迟疑了片刻,一步一挪地走到了书案旁。

    王玄策不会要考她课业吧!阮绵绵慌得要死,心里不禁哀嚎:估计又得丢人了。

     “绵绵,来,坐下。

    ”王玄策站起身来,向阮绵绵轻轻招手。

     阮绵绵眼含哀求地望了眼王玄策,却见他不为所动。

    于是乎,只能认命地叹了口气,乖乖地坐下。

    手却垂在身前,无意识地揪了揪衣裳。

     书案上已经铺好了一张白纸。

    王玄策微抬下颌,阮绵绵顺着他的目光,拿起了右侧的毛笔。

     “《洛神赋》这篇文章,你们应当刚学过不久罢。

    ”看似是问句,语气却是肯定的。

    王玄策微侧着身子,一手负于身后,一手细细慢慢地研墨。

     阮绵绵呆呆地点了点头。

    心里大概猜到了接下来要做什么。

     果不其然,只听到耳旁传来略有些低哑的声音:“写给我看看。

    ” 阮绵绵想得没错,就是万恶的默写!沾了些墨汁,阮绵绵开始聚精会神地写了起来。

    不过速度却极慢。

     原因有两点:一是她实在不习惯软塌塌的毛笔;二是这篇《洛神赋》她只会前面一小部分。

    后面的辞藻太多,她怎么也记不住。

    常常背着背着就乱了。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