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攻击机
关灯
小
中
大
毁了美军油库、工厂、船坞等设施,美国也不过多花几个月就能完全补充回来。
由此可见,持久战中的资源保障永远是制胜的法宝。
3.5令日本望而生畏的sbd“无畏”轰炸机 sbd“无畏”式是由美国道格拉斯公司开发的一种俯冲轰炸机,其中sbd分别代表侦察(scout)、轰炸(bombing)和道格拉斯(dauglass),列装美军舰载机联队的侦察和轰炸中队。
这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对于战场侦察的重视。
而同时期的日本,航母上一般配有相同数量的战斗机、轰炸机和鱼雷机(标准配置为24架),却缺乏足够的侦察力量,很多战场失败也部分归结于此。
日本海军克星 sbd来源于美国1934年对舰载俯冲轰炸机的一次统一化方案,诺斯罗普新颖而前卫的单翼方案得到了海军的认可。
后来,诺斯罗普被并入道格拉斯,sbd也成为了道格拉斯公司的产品,从1939年的sbd-1一直到1944年的sbd-6,各型生产了近6000架。
sbd装备了自封闭油箱、防弹挡风玻璃和乘员装甲防护,性能非常可靠,是二战时期美军战损率最低的海军舰载机,也是二战期间失事率最低的机种之一,受到了美军飞行员的广泛好评。
同时,sbd具有良好的低速性能和盘旋能力,甚至对着以灵巧著称的日本零式战斗机都可以躲上一躲。
此外,sbd的机载火力十分强大,且命中率高,仅机腹下方的726千克炸弹重量就为99舰爆的2倍以上,机翼下还可挂载45千克炸弹,前后4挺重机枪对付日本“轻薄省料”的飞机也绰绰有余。
因此,sbd在太平洋战场上可谓日本舰船和99舰爆的克星。
其实,sbd自身也有着无可规避的缺陷。
首先,sbd是美国海军唯一一种机翼无法折叠的舰载飞机,这对于航母上狭小的甲板空间可谓是致命硬伤,使航母在载机数量上处于劣势。
其次,sbd飞行速度不高,巡航时速比99舰爆低出50千米,在珊瑚岛海战中看着日机起身飞走却无可奈何。
然而,sbd出色的战场表现牢牢封住了批判者的嘴巴,其实打实的战绩牢牢树立了二战期间主力舰载机的地位。
完胜中途岛 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越来越急迫地希望在美国恢复元气之前彻底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
为此,日本于1942年6月4日动用了史上最庞大舰队进攻美国旧金山和日本横滨中间的中途岛,包括8艘航母、98艘舰船、27艘潜艇、约700架舰载飞机。
日军计划佯攻北面的阿留申群岛,在美军出动后由主力舰队夺取中途岛并拦截美军。
相比之下,美国拥有3艘航母、23艘舰船、233架舰载机以及中途岛上的约90架飞机和19艘潜艇,虽然在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但早已截获了日军电报,做好了应对战备。
日军第一批飞机攻击中途岛时,并没找到几架飞机,而岛上美军却已经准备进攻日军航母。
各种轰炸机不时从日舰上空飞过,大部分都被当时作战能力处于巅峰时期的日本零式战斗机所击落。
日本指挥官南云本已让第二批飞机挂上鱼雷,攻击可能接近的美军舰船,但面对中途岛守军的抵挡,派出的巡逻机又没有发现敌方舰队,决定让第二批轰炸机卸下鱼雷,换上炸弹继续空袭中途岛。
半个小时后,南云突然发现美军航母已经逼近,又赶忙让轰炸机重新换装鱼雷,甲板上顿时乱作一团。
攻击中途岛的第一批飞机返航准备加油,第二批飞机换装还没有完成,根本无法投入战斗,连卸下的炸弹都来不及放到机库。
南云不得不推迟进攻美国航母的时间。
而此时,美国的飞机已经起飞了。
在最初的3个小时攻击中,美军貌似无所建树,炸弹和鱼雷被日军的高射炮和战斗机统统挡在门外,前后数十架鱼雷轰炸机几乎全都被“零式”打了下来。
然而,美军的不间断攻击使日军无法集中尽力对付美国航母,几轮下来,大量“零式”不得不返回甲板加油加弹,余下的“零式”也在低空绞杀美军的鱼雷轰炸机,日舰上空出现了大缺口。
就在这个当口,空中出现了50架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直奔日军的“赤诚”号、“加贺”号和“苍龙”号航母。
日军这次再也来不及反应了。
一串串炸弹落在了甲板上,准备加油的燃料和来不及放进机库的炸弹起到完美的助攻作用,顿时,三艘巨舰变成了团团火球。
至此,日军败局已定。
但日军仍不死心,跟踪美国飞机找到了“约克城”号航母,成功地投放了3颗重磅炸弹。
该航母经过几轮抢修和再攻击,终于沉没大海。
但日军搭载飞机的航母“飞龙”号也因此暴露出来,在30架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的攻击下葬身火海。
最终战果与最初兵力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军损失了1艘航母、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而日本却损失了4艘重型航母、1艘巡洋舰和332架飞机;美军阵亡人数为307,而日军则为数百名飞行员和3700名舰员。
经此一役,日本海军从士气到实力都走向衰落,太平洋战场态势立刻发生了扭转。
日本的失败与自身的狂妄、作战计划的漏洞、情报的泄露、指挥员的失误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美军取得的最重要战果无疑是击沉了4艘日本重型航母,而将它们直接送上西天的就是sbd俯冲轰炸机,经此一役,“无畏”成为了美国人的英雄和日本人的梦魇。
俯冲轰炸机的兴衰 二战期间,德国、日本和美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招牌式俯冲轰炸机ju-87、99舰爆和sbd“无畏”,成为了重要的战争利器。
那么,俯冲轰炸机是否属于轰炸机呢?答案是否定的。
轰炸机,是以空地导弹、航空炸弹、航空鱼雷为基本武器,具有轰炸能力的作战飞机,轰炸机具有突击能力强、航程远、载弹量大、机动性能高等特点,是航空兵实施空中突击的主要机种。
攻击机(强击机)主要用于从低空、超低空突击敌战术或浅近纵深内的目标,直接支援地面(海面)作战。
二战时期的大部分俯冲轰炸机和舰载轰炸机从作战能力、作战功能方面而言,一般都划分为攻击机的范畴,只是当时“俯冲轰炸机”的称呼一直延续下来而已。
然而,俯冲轰炸机的生命几乎都集中在二战战场上,从1939年到1945年就完成了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如上文所述,二战期间的水平轰炸机瞄准能力有限,而且炸弹很容易受风力影响而偏离预定轨迹,难以有效配合部队对桥梁、碉堡等精确目标的突击行动,而这些小目标往往却是决定地面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因此,俯冲轰炸机的投弹精度优势体现出来,得到了广泛认可。
但俯冲轰炸机也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
俯冲对机身和机翼强度要求较高,结构重量明显高于其他飞机,而且俯冲轰炸机飞行轨迹相对固定,非常容易计算出来,熟悉了之后便成为战斗机和地面防空的“活靶子”。
随着航空工业和对地攻击武器的发展,强击机、战斗轰炸机逐渐也具备了俯冲轰炸的功能,航炮、火箭弹等提升了对地面点状目标的攻击精度,俯冲轰炸机的优势逐渐丧失,这在德国的屡次战场失势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战后期,俯冲轰炸几乎只在海战中发挥作用。
二战后,精确制导武器闪亮登场,代替了粗犷的炸弹执行精确打击任务,俯冲轰炸机成为战争史上的一个匆匆过客而一去不返了。
3.6“鹞”式奇迹:脱离跑道束缚的战机 “鹞”是世界上首个具有实战价值的固定翼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它可以像直升机那样在不大的平地上起飞,也可以在空中悬停、原地转弯,甚至倒退。
这种概念虽然没有成为当今战机的主流,但其实现的技术奇迹却是航空工作者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真实写照。
垂直起降与空中悬停 在二战中,各国都在可能的条件下对敌方机场展开了大规模轰炸,密布的弹坑令各种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等无法起降,其破坏力无异于直接摧毁战机。
因此,人们开始思索能否研制一种类似于直升机的不依赖于跑道的固定翼战斗机,可以在恶劣的机场条件下或海上舰船完成非常规起降。
与此神似的另一种期望则来自于歼击机飞行员们。
空战中的核心战术之一便是“咬尾”,也就是回避敌机前方的被攻击位置,占领敌机后方的攻击位置。
在战斗中苦于你追我逐的飞行员们不禁会萌发一种更为直接的念头,如果自己在被追击的时候能够突然减速甚至悬停下来,让过后面以数百千米时速飞行的敌机,那么自己就可以立刻转守为攻,占据有利位置。
其实,有一个答案可以将两个问题一起解决,就是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又称“短垂”战机。
垂直起降这一想法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提出,到了50年代初,法国工程师克尔威布勒将垂直/短距起降的理论发表在航空杂志上,很快得到了英国人的关注。
在60年代,美国、西德、苏联、英国等多个国家都对垂直/短距起降机型进行了深入研制,发展出十余种试验机,但真正能够装备部队并具备实战功能的只有英国的“鹞”式攻击机。
“鹞”式成功 在英国皇家空军的支持下,霍克飞机公司和布里斯托尔航空发动机公司于1957年开始实践垂直起降型战机。
1960年,第一架原型机实现了空中悬停,并引发了美国和德国的兴趣。
1962年开始,英美德三国开始联合进行新机鉴定试验,但美德没有继续进行研制开发,相关试验结果为英国的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
英国首架成“鹞”式于1966年8月顺利试飞成功,1969年开始装备英国皇家空军。
“鹞”式实现垂直起降与空中悬停的核心是其“飞马”涡扇发动机。
该发动机有4个可随时调节转向的喷气口,飞机正常飞行时喷口向后,垂直起降或空中悬停时喷口向下,短距起飞时喷口先向后再迅速向下……此外,机头、机尾和翼梢也装有从发动机引气的喷气反作用操纵系统,用于进一步控制飞机姿态,辅助这些特技飞行。
“鹞”式配有2门机炮和7个武器挂点,可挂载英美等国研制的各类导弹、炸弹、火箭和吊舱。
虽然最大速度仅有1.1马赫,但在近距离空中支援时,机动性和战斗力并不输给同时代的双倍音速战机,在中低空战斗中还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也可用于局部防空。
据报道,“鹞”式问世不久,美国在6100米以下高度进行了实机空中格斗试验,结果发现,美国现役战斗机经常败下阵来。
因此,英军非常喜爱“鹞”式攻击机,在20世纪70年代宣称“鹞”式是欧洲爆发大规模战争后唯一能正常起飞作战的飞机。
英军还将其成功配备到“无敌”级轻型航母上,即“海鹞”,使得英国皇家海军不必花费常规起降航母的巨资而拥有固定翼舰载机。
战场表现 在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战争中,英军三个中队10架“鹞”和28架“海鹞”式战斗机远渡重洋,挑战阿根廷军队配备的法国制双音速战机“幻影”3,结果大获全胜。
传统的咬尾攻击模式真的改变了。
在空战中,“幻影”虽然占尽速度优势,但“鹞”式、“海鹞”式战机经常利用喷口转向的方式来个空中急停,跑到“幻影”后面向其发动机喷口发射alm-9l型“响尾蛇”红外空空导弹。
此时的阿军飞行员往往会加大马力试图逃脱,正好产生的热能反倒增加了红外追踪的准确度,只能束手待毙。
更重要的是,马岛远离英国本土,由于政治原因,英国飞机不能在南美沿海国家降落,如果没有了能够垂直/短距起降的“鹞”与“海鹞”,那么马岛战争的历史恐怕要改写。
在整个马岛战争中,英军的“鹞”与“海鹞”出动了2000多架次,平均每架飞机飞行约55小时,战备完好率高达85%,以零战斗损失击落了阿军23架战斗机,成为马岛战争的一大功臣。
与此相比,之后不久的一次险中逃生更是让“鹞”名声大震。
1983年6月,一架正在海上进行常规训练的“海鹞”突然发生了无线电通信故障,无法联系上自己的航母,眼看就要断油坠海。
突然,飞行员发现海上有一艘西班牙货船,便与船员进行了手势联系,获准后通过垂直降落的方式将“海鹞”安全停到了狭小的货船甲板上。
这种未经训练就在货船上降落喷气式战斗机的实践恐怕在整个航空史上也是屈指可数。
其实,除了“鹞”式,苏联先后研制了雅克-38、雅克-141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美国研制了jsf联合战斗机,有的在性能上也有所提升,但其历史影响无法与“鹞”式相提并论。
“鹞”式先后生产了600余架,除装备英军,还出口到西班牙、印度、泰国等国。
值得一提的是,“鹞”式是美国进口的唯一一种作战飞机。
美国麦道公司还和英国航宇公司联合对其进行了改进(代号av-8b),装备数量甚至超过了英国,而且被卖回英国,直至2003年生产线关闭。
av-8b于20世纪80年代服役,在机动性能、机载设备、武器配置、作战能力等多方面比“鹞”式(av-8a)有了大幅提升,曾为美国海军陆战队进行空中近距离支援的主要机种。
在1991年空袭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中,86架av-8b成为美军最接近敌防线的攻击机,被布置在距离科威特海岸不足100千米的战舰上,一共出动了约3400架次、4300飞行小时,在多国部队突入伊拉克雷区等障碍地带时压制敌方炮兵,提供了出色掩护,出击成功率达到90%。
垂直起降的先天不足 大家不禁要问,既然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有如此奇妙的性能,为什么美国、德国在当年鉴定时期就放弃了继续研制?为什么没有成为当代先进战机的主流?答案当然是改型战机无法克服的“先天不足”。
在已见的机型中,实现垂直/短距起降功能的核心还是依靠发动机向下喷气来托举飞机。
这种方式直接而野蛮,产生巨大升力需要耗费大量燃料,随之而来的高速高温热气流也对喷气管、机体、甚至地面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还要牺牲很多其他性能。
例如,“鹞”式就牺牲了速度和航程。
在“鹞”式年代,新型战机都已经突破了两倍音速,而“鹞”式只有其一半。
更为难以接受的是,“鹞”式的起飞总重受到了很大限制。
短距起飞时,“鹞”式最大起飞重量为10.4吨,最大载弹量为3.6吨,作战半径不到420千米。
而垂直起飞模式下,最大起飞重量8.2吨,最大载弹量仅为2.3吨,挂弹后作战半径仅有92千米,这个数字简直小得不可思议。
此外,起降本就是飞机驾驶过程中最危险的一步,而“鹞”式具有多种起降模式,需要对喷气口进行相应调节,因此在实践中操作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便会坠毁,是一种著名的“索命”飞机。
在英国皇家空军的105架“鹞”式中,就有24架因飞行员操作失误发生事故。
美国海军陆战队最初引进的av-8a“鹞”式也多半因意外坠毁,发生了300多起非战争事故,45名飞行员丧生。
一个“鹞”式中队刻薄地称其为“寡妇制造者”。
后来,美军的改进型av-8b有了更高的安全性,但总体事故率仍高于美国同期其他军种攻击机或战斗机的事故率总和,配备和驾驶这种飞机对各方都是以一种挑战。
遗憾的是,数十年的科技进步并没有使上述问题得到明显改观,因此,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也未能成为今天的主旋律。
2010年12月,英国最后一架“鹞”式退役,美军的av-8b仍在服役之中,将逐渐被f-35“闪电”2取代。
美国正在研制的x-50a“蜻蜓”旋转翼垂直起降试验机进展缓慢……然而,作为一种可用于实战性和独特性的新型飞机起降模式,“鹞”式无疑是航空史上的一个标志性战机。
3.7a-10“疣猪”:简约的“经济适用机” 前面讲到,随着歼击机性能的突飞猛进,歼击机已经越来越多地担负起对地轰炸和对地攻击的功能,取代了很多过去攻击机所承担的任务。
然而,在如今歼击机林立的时代里,有一种攻击机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地位,该机火力强、命中精度高,能有效攻击敌方坦克、装甲目标和重要火力点,因此成为美国空军现役唯一一种对地实施近距离火力支援的专用机种,这就是费尔柴德公司生产的a-10攻击机。
不可貌相的“疣猪” 在20世纪60年代,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国家非常重视装甲兵部队的建设,坦克装备水平已经超过了北约国家。
而且经过越南战争,美国发现了f-4等新型歼击机巡航速度过快、留空时间不足等问题,在目标辨识、空中掩护等方面还不如老旧的40年代古董机。
因此,美国于1966年提出研制一种专门攻击地面装甲目标的机型,具体要求包括短距起降性能好、反应灵活、超低空性能好、载弹量大、杀伤力强、生存力高、结构简单、维护便捷、价格低廉、作战半径大等。
1972年5月,费尔柴德公司成功试飞a-10原型机,为了纪念该公司前身共和公司在二战期间的名机产品p-47“雷电”,a-10被命名为“雷电”2。
a-10于1975年服役,1983年停产,共生产了713架。
a-10总研制费用仅为4.23亿美元,单价也只有960万美元(1982财年),这与美军的f系列歼击机和b系列轰炸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a-10长16.3米,高4.5米,翼展17.5米,机身短粗,机翼平直,机身上方靠近机尾处装有两台涡扇发动机,好像从后背伸出的两只大眼睛。
乍一看去,a-10显得落后、笨拙,甚至丑陋,仿佛将战机拖回了二战时代,并由此得到绰号“疣猪”(一种非洲动物)。
除了其貌不扬,a-10的各种参数也相当一般,如最大时速为740千米,与螺旋桨飞机处于同一档次,作战半径约1000千米,在当代战机中都不值一提。
但在1989年,a-10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评为美国4种最为优秀的武器之一,主要标准是“优秀的武器必须有效、可靠,易于操纵、保养,价格便宜,可大量购买,使用时能满足战时需要,鼓舞士气,在战场上要能比敌方的武器更好地完成使命”。
由此可见,最贵的武器往往并不是最好的或最合适的产品。
超强实用性 a-10的取胜之道并不是炫目的参数,而是其低廉的价格、可靠稳定的性能、较强的战场生存能力和出色的对地进攻能力。
a-10的尾吊式发动机设计看似简单,却蕴含了多种构思。
首先,它将机翼下方的位置空了出来,全部用来挂载武器,机翼也对发动机形成了一定保护,使其不易被地面炮火击中。
其次,两个发动机间距较大,同时中弹的概率很低,并可以利用垂直尾翼遮蔽排出的火焰与气流,逃避红外制导导弹的攻击。
此外,发动机离地面较远,在简易跑道起降时沙石不会卷入发动机中,降低了对前线机场条件的要求。
a-10的武器装备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其最大起飞重量为22.68吨,载弹量就达到7.25吨,将近总重的1/3,可以用“不相称”来形容。
该机共有11个武器挂点可挂载多种炸弹、导弹、汽油弹、火箭吊舱等。
机首装有gau-8/a“复仇者”加特林式七管航炮,主要使用专打装甲的强火力燃烧弹、穿甲燃烧弹和能击穿较厚装甲目标的贫铀弹,是战机历史上最为强劲的机炮,使其具有强大的攻击能力。
a-10对地近距离攻击时,极易遭到敌方火力的毁伤,因此在防御方面也是动足了脑筋。
该机机体坚固,飞行员座舱周围装有12.7~38毫米厚的钛合金装甲板,内侧还配有防弹纤维,机腹、风扇机匣、主飞行控制设备等主要部位也设置了保护装甲,全机装甲总重超过0.5吨,可承受穿甲弹或23毫米炮弹的直接攻击。
油箱内外覆有化学防火阻燃剂,周围的泡棉中弹后会自动封闭,防止燃油外漏,输油管仅有仪表部分暴露在外部,减小被打击概率;其携带的空空导弹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防御能力。
即便遭到打击,a-10设有两套液压控制系统和一套机械控制系统,足以使飞行员用基本飞行功能完成返航。
而且该机在失去一个发动机、一只尾翼的情况下仍能飞行。
正是这些细致而有效的元素,使得a-10具有较高的战场生存率,在作战中经常身负重伤还得以安然归来。
海湾屠刀 a-10原本是以华约坦克群为假想敌而专门研制的,但直到苏联解体时,a-10也没派上用场,而且f-15、f-16等先进的高速战机、擅于低空突击的武装直升机以及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从理论上已经完全可以代替a-10的各种功能,使得美国空军对a-10非常不感兴趣。
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a-10才拿起了真刀真枪,上演了完美首秀。
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先后派出了148架a-10进驻海湾地区,总计出动约8100架次,共摧毁了超过900辆坦克、2000辆其他战斗车辆以及1200个火炮据点,成为整个战争中效率最高的战机,而自身仅被击落4架。
为了解决a-10航程短的问题,美军以距离科威特战区更近的哈立德国王军事城作为前线机场。
而且由于伊拉克地面防空系统严重瘫痪,a-10的突防安全性大幅提升,每次出击平均可攻击4~5个目标,一个双机a-10编队更是创下了1天摧毁23辆伊拉克坦克的纪录。
但伊拉克的高射炮还是对a-10造成了较大威胁,其专为坦克量身打造的gau-8/a航炮因无法接近目标而威力大减,所击毁的坦克中有90%以上都是“小牛”导弹的战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伊拉克的移动性“飞毛腿”导弹发射平台一度让盟军头痛不已。
它们平时藏在地下掩体内,准备发射之前快速探出头来,发射完毕后立刻立刻躲进另一个掩体内,因而无法通过分析发射方向实施追踪打击。
在发射之前,机动发射架很难被发现,普通的轰炸机、歼击机都因为飞得快而无法锁定缓慢移动的地面目标。
与此相比,a-10是个合格的空中巡逻兵,能以低速飞行保持较长的滞空时间,可在距机场500千米左右的位置连续低速飞行2小时,也可以通过空中加油进一步延长航程,能有效发现导弹平台、进行瞄准并将其摧毁。
这些战果彻底改变了美国空军对a-10不屑一顾的态度,也打消了用现代歼击机取代这种“经济适用机”的念头,并开始对其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
虽然在当今高科技信息化局部战争中很难见到坦克群滚滚而来的景象,但在2001年的阿富汗反恐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a-10都有着上乘表现,用事实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这些战争的特点之一就是美国依靠强大的装备优势几乎拥有全部制空权,但对方的地面武装依旧强势,对美军地面人员的作战行动构成威胁,此时,a-10近距离空中支援的作用便凸显出来。
2003年4月8日,伊拉克战争已经进行了将近20天,美军一通空中打击后,装甲部队开始合围巴格达达城。
突然,多路伊军使用冲锋枪和火箭弹进攻开往底格里斯河一座桥梁的美第64装甲团,美军被迫呼叫空中支援。
很快,两架a-10应声而到,用航炮向街道、汽车、屋顶等地疯狂扫射,伊军在如此猛烈的空中炮火下溃不成军,美地面部队得以顺利推进。
然而,不对称战争中的近距离对地支援并不是现代战争中的常规现象,因此,a-10并没有发展后继机型。
随着美国的战略变化,常态化战争越来越少,军机发展重点满足空军、海军的需求,淘汰a-10的声音此起彼伏。
但目前仍有26架美军a-10驻扎在韩国。
2014年11月17~21日,美国空军一个a-10攻击机中队还被派往中东打击伊斯兰国武装。
3.8苏-25“蛙足”:身经百战的空中老兵 二战以后,苏联也和美军一样更热衷于高速战斗机和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几乎20年没有发展对地攻击机。
但得知美军在发展a-10以后,苏联后发制人的思路再度冒出,决定发展一种类似的新型攻击机,即苏-25“蛙足”。
跟风产品 在此时的战场环境下,对地攻击机的确有较强的实用性。
正如美军在越南战争中的经历,坦克和摩托化部队在地面战争中的威力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空中支援的效果。
以空战为主的歼击机速度过快,很难搜寻和捕捉地面目标,自身也缺乏足够的装甲对抗地面近距防空火力。
可以说,美国的a-10使苏联意识到了自身的短板,开始打造现代的伊尔-2。
密切关注美国航空技术发展动向的苏霍伊设计局最先提出研制对地攻击机,也顺利地战胜了雅可夫列夫和伊留申
由此可见,持久战中的资源保障永远是制胜的法宝。
3.5令日本望而生畏的sbd“无畏”轰炸机 sbd“无畏”式是由美国道格拉斯公司开发的一种俯冲轰炸机,其中sbd分别代表侦察(scout)、轰炸(bombing)和道格拉斯(dauglass),列装美军舰载机联队的侦察和轰炸中队。
这从侧面反映出美国对于战场侦察的重视。
而同时期的日本,航母上一般配有相同数量的战斗机、轰炸机和鱼雷机(标准配置为24架),却缺乏足够的侦察力量,很多战场失败也部分归结于此。
日本海军克星 sbd来源于美国1934年对舰载俯冲轰炸机的一次统一化方案,诺斯罗普新颖而前卫的单翼方案得到了海军的认可。
后来,诺斯罗普被并入道格拉斯,sbd也成为了道格拉斯公司的产品,从1939年的sbd-1一直到1944年的sbd-6,各型生产了近6000架。
sbd装备了自封闭油箱、防弹挡风玻璃和乘员装甲防护,性能非常可靠,是二战时期美军战损率最低的海军舰载机,也是二战期间失事率最低的机种之一,受到了美军飞行员的广泛好评。
同时,sbd具有良好的低速性能和盘旋能力,甚至对着以灵巧著称的日本零式战斗机都可以躲上一躲。
此外,sbd的机载火力十分强大,且命中率高,仅机腹下方的726千克炸弹重量就为99舰爆的2倍以上,机翼下还可挂载45千克炸弹,前后4挺重机枪对付日本“轻薄省料”的飞机也绰绰有余。
因此,sbd在太平洋战场上可谓日本舰船和99舰爆的克星。
其实,sbd自身也有着无可规避的缺陷。
首先,sbd是美国海军唯一一种机翼无法折叠的舰载飞机,这对于航母上狭小的甲板空间可谓是致命硬伤,使航母在载机数量上处于劣势。
其次,sbd飞行速度不高,巡航时速比99舰爆低出50千米,在珊瑚岛海战中看着日机起身飞走却无可奈何。
然而,sbd出色的战场表现牢牢封住了批判者的嘴巴,其实打实的战绩牢牢树立了二战期间主力舰载机的地位。
完胜中途岛 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越来越急迫地希望在美国恢复元气之前彻底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
为此,日本于1942年6月4日动用了史上最庞大舰队进攻美国旧金山和日本横滨中间的中途岛,包括8艘航母、98艘舰船、27艘潜艇、约700架舰载飞机。
日军计划佯攻北面的阿留申群岛,在美军出动后由主力舰队夺取中途岛并拦截美军。
相比之下,美国拥有3艘航母、23艘舰船、233架舰载机以及中途岛上的约90架飞机和19艘潜艇,虽然在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但早已截获了日军电报,做好了应对战备。
日军第一批飞机攻击中途岛时,并没找到几架飞机,而岛上美军却已经准备进攻日军航母。
各种轰炸机不时从日舰上空飞过,大部分都被当时作战能力处于巅峰时期的日本零式战斗机所击落。
日本指挥官南云本已让第二批飞机挂上鱼雷,攻击可能接近的美军舰船,但面对中途岛守军的抵挡,派出的巡逻机又没有发现敌方舰队,决定让第二批轰炸机卸下鱼雷,换上炸弹继续空袭中途岛。
半个小时后,南云突然发现美军航母已经逼近,又赶忙让轰炸机重新换装鱼雷,甲板上顿时乱作一团。
攻击中途岛的第一批飞机返航准备加油,第二批飞机换装还没有完成,根本无法投入战斗,连卸下的炸弹都来不及放到机库。
南云不得不推迟进攻美国航母的时间。
而此时,美国的飞机已经起飞了。
在最初的3个小时攻击中,美军貌似无所建树,炸弹和鱼雷被日军的高射炮和战斗机统统挡在门外,前后数十架鱼雷轰炸机几乎全都被“零式”打了下来。
然而,美军的不间断攻击使日军无法集中尽力对付美国航母,几轮下来,大量“零式”不得不返回甲板加油加弹,余下的“零式”也在低空绞杀美军的鱼雷轰炸机,日舰上空出现了大缺口。
就在这个当口,空中出现了50架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直奔日军的“赤诚”号、“加贺”号和“苍龙”号航母。
日军这次再也来不及反应了。
一串串炸弹落在了甲板上,准备加油的燃料和来不及放进机库的炸弹起到完美的助攻作用,顿时,三艘巨舰变成了团团火球。
至此,日军败局已定。
但日军仍不死心,跟踪美国飞机找到了“约克城”号航母,成功地投放了3颗重磅炸弹。
该航母经过几轮抢修和再攻击,终于沉没大海。
但日军搭载飞机的航母“飞龙”号也因此暴露出来,在30架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的攻击下葬身火海。
最终战果与最初兵力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军损失了1艘航母、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而日本却损失了4艘重型航母、1艘巡洋舰和332架飞机;美军阵亡人数为307,而日军则为数百名飞行员和3700名舰员。
经此一役,日本海军从士气到实力都走向衰落,太平洋战场态势立刻发生了扭转。
日本的失败与自身的狂妄、作战计划的漏洞、情报的泄露、指挥员的失误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美军取得的最重要战果无疑是击沉了4艘日本重型航母,而将它们直接送上西天的就是sbd俯冲轰炸机,经此一役,“无畏”成为了美国人的英雄和日本人的梦魇。
俯冲轰炸机的兴衰 二战期间,德国、日本和美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招牌式俯冲轰炸机ju-87、99舰爆和sbd“无畏”,成为了重要的战争利器。
那么,俯冲轰炸机是否属于轰炸机呢?答案是否定的。
轰炸机,是以空地导弹、航空炸弹、航空鱼雷为基本武器,具有轰炸能力的作战飞机,轰炸机具有突击能力强、航程远、载弹量大、机动性能高等特点,是航空兵实施空中突击的主要机种。
攻击机(强击机)主要用于从低空、超低空突击敌战术或浅近纵深内的目标,直接支援地面(海面)作战。
二战时期的大部分俯冲轰炸机和舰载轰炸机从作战能力、作战功能方面而言,一般都划分为攻击机的范畴,只是当时“俯冲轰炸机”的称呼一直延续下来而已。
然而,俯冲轰炸机的生命几乎都集中在二战战场上,从1939年到1945年就完成了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如上文所述,二战期间的水平轰炸机瞄准能力有限,而且炸弹很容易受风力影响而偏离预定轨迹,难以有效配合部队对桥梁、碉堡等精确目标的突击行动,而这些小目标往往却是决定地面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因此,俯冲轰炸机的投弹精度优势体现出来,得到了广泛认可。
但俯冲轰炸机也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
俯冲对机身和机翼强度要求较高,结构重量明显高于其他飞机,而且俯冲轰炸机飞行轨迹相对固定,非常容易计算出来,熟悉了之后便成为战斗机和地面防空的“活靶子”。
随着航空工业和对地攻击武器的发展,强击机、战斗轰炸机逐渐也具备了俯冲轰炸的功能,航炮、火箭弹等提升了对地面点状目标的攻击精度,俯冲轰炸机的优势逐渐丧失,这在德国的屡次战场失势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战后期,俯冲轰炸几乎只在海战中发挥作用。
二战后,精确制导武器闪亮登场,代替了粗犷的炸弹执行精确打击任务,俯冲轰炸机成为战争史上的一个匆匆过客而一去不返了。
3.6“鹞”式奇迹:脱离跑道束缚的战机 “鹞”是世界上首个具有实战价值的固定翼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它可以像直升机那样在不大的平地上起飞,也可以在空中悬停、原地转弯,甚至倒退。
这种概念虽然没有成为当今战机的主流,但其实现的技术奇迹却是航空工作者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真实写照。
垂直起降与空中悬停 在二战中,各国都在可能的条件下对敌方机场展开了大规模轰炸,密布的弹坑令各种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等无法起降,其破坏力无异于直接摧毁战机。
因此,人们开始思索能否研制一种类似于直升机的不依赖于跑道的固定翼战斗机,可以在恶劣的机场条件下或海上舰船完成非常规起降。
与此神似的另一种期望则来自于歼击机飞行员们。
空战中的核心战术之一便是“咬尾”,也就是回避敌机前方的被攻击位置,占领敌机后方的攻击位置。
在战斗中苦于你追我逐的飞行员们不禁会萌发一种更为直接的念头,如果自己在被追击的时候能够突然减速甚至悬停下来,让过后面以数百千米时速飞行的敌机,那么自己就可以立刻转守为攻,占据有利位置。
其实,有一个答案可以将两个问题一起解决,就是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又称“短垂”战机。
垂直起降这一想法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提出,到了50年代初,法国工程师克尔威布勒将垂直/短距起降的理论发表在航空杂志上,很快得到了英国人的关注。
在60年代,美国、西德、苏联、英国等多个国家都对垂直/短距起降机型进行了深入研制,发展出十余种试验机,但真正能够装备部队并具备实战功能的只有英国的“鹞”式攻击机。
“鹞”式成功 在英国皇家空军的支持下,霍克飞机公司和布里斯托尔航空发动机公司于1957年开始实践垂直起降型战机。
1960年,第一架原型机实现了空中悬停,并引发了美国和德国的兴趣。
1962年开始,英美德三国开始联合进行新机鉴定试验,但美德没有继续进行研制开发,相关试验结果为英国的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
英国首架成“鹞”式于1966年8月顺利试飞成功,1969年开始装备英国皇家空军。
“鹞”式实现垂直起降与空中悬停的核心是其“飞马”涡扇发动机。
该发动机有4个可随时调节转向的喷气口,飞机正常飞行时喷口向后,垂直起降或空中悬停时喷口向下,短距起飞时喷口先向后再迅速向下……此外,机头、机尾和翼梢也装有从发动机引气的喷气反作用操纵系统,用于进一步控制飞机姿态,辅助这些特技飞行。
“鹞”式配有2门机炮和7个武器挂点,可挂载英美等国研制的各类导弹、炸弹、火箭和吊舱。
虽然最大速度仅有1.1马赫,但在近距离空中支援时,机动性和战斗力并不输给同时代的双倍音速战机,在中低空战斗中还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也可用于局部防空。
据报道,“鹞”式问世不久,美国在6100米以下高度进行了实机空中格斗试验,结果发现,美国现役战斗机经常败下阵来。
因此,英军非常喜爱“鹞”式攻击机,在20世纪70年代宣称“鹞”式是欧洲爆发大规模战争后唯一能正常起飞作战的飞机。
英军还将其成功配备到“无敌”级轻型航母上,即“海鹞”,使得英国皇家海军不必花费常规起降航母的巨资而拥有固定翼舰载机。
战场表现 在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战争中,英军三个中队10架“鹞”和28架“海鹞”式战斗机远渡重洋,挑战阿根廷军队配备的法国制双音速战机“幻影”3,结果大获全胜。
传统的咬尾攻击模式真的改变了。
在空战中,“幻影”虽然占尽速度优势,但“鹞”式、“海鹞”式战机经常利用喷口转向的方式来个空中急停,跑到“幻影”后面向其发动机喷口发射alm-9l型“响尾蛇”红外空空导弹。
此时的阿军飞行员往往会加大马力试图逃脱,正好产生的热能反倒增加了红外追踪的准确度,只能束手待毙。
更重要的是,马岛远离英国本土,由于政治原因,英国飞机不能在南美沿海国家降落,如果没有了能够垂直/短距起降的“鹞”与“海鹞”,那么马岛战争的历史恐怕要改写。
在整个马岛战争中,英军的“鹞”与“海鹞”出动了2000多架次,平均每架飞机飞行约55小时,战备完好率高达85%,以零战斗损失击落了阿军23架战斗机,成为马岛战争的一大功臣。
与此相比,之后不久的一次险中逃生更是让“鹞”名声大震。
1983年6月,一架正在海上进行常规训练的“海鹞”突然发生了无线电通信故障,无法联系上自己的航母,眼看就要断油坠海。
突然,飞行员发现海上有一艘西班牙货船,便与船员进行了手势联系,获准后通过垂直降落的方式将“海鹞”安全停到了狭小的货船甲板上。
这种未经训练就在货船上降落喷气式战斗机的实践恐怕在整个航空史上也是屈指可数。
其实,除了“鹞”式,苏联先后研制了雅克-38、雅克-141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美国研制了jsf联合战斗机,有的在性能上也有所提升,但其历史影响无法与“鹞”式相提并论。
“鹞”式先后生产了600余架,除装备英军,还出口到西班牙、印度、泰国等国。
值得一提的是,“鹞”式是美国进口的唯一一种作战飞机。
美国麦道公司还和英国航宇公司联合对其进行了改进(代号av-8b),装备数量甚至超过了英国,而且被卖回英国,直至2003年生产线关闭。
av-8b于20世纪80年代服役,在机动性能、机载设备、武器配置、作战能力等多方面比“鹞”式(av-8a)有了大幅提升,曾为美国海军陆战队进行空中近距离支援的主要机种。
在1991年空袭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中,86架av-8b成为美军最接近敌防线的攻击机,被布置在距离科威特海岸不足100千米的战舰上,一共出动了约3400架次、4300飞行小时,在多国部队突入伊拉克雷区等障碍地带时压制敌方炮兵,提供了出色掩护,出击成功率达到90%。
垂直起降的先天不足 大家不禁要问,既然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有如此奇妙的性能,为什么美国、德国在当年鉴定时期就放弃了继续研制?为什么没有成为当代先进战机的主流?答案当然是改型战机无法克服的“先天不足”。
在已见的机型中,实现垂直/短距起降功能的核心还是依靠发动机向下喷气来托举飞机。
这种方式直接而野蛮,产生巨大升力需要耗费大量燃料,随之而来的高速高温热气流也对喷气管、机体、甚至地面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还要牺牲很多其他性能。
例如,“鹞”式就牺牲了速度和航程。
在“鹞”式年代,新型战机都已经突破了两倍音速,而“鹞”式只有其一半。
更为难以接受的是,“鹞”式的起飞总重受到了很大限制。
短距起飞时,“鹞”式最大起飞重量为10.4吨,最大载弹量为3.6吨,作战半径不到420千米。
而垂直起飞模式下,最大起飞重量8.2吨,最大载弹量仅为2.3吨,挂弹后作战半径仅有92千米,这个数字简直小得不可思议。
此外,起降本就是飞机驾驶过程中最危险的一步,而“鹞”式具有多种起降模式,需要对喷气口进行相应调节,因此在实践中操作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便会坠毁,是一种著名的“索命”飞机。
在英国皇家空军的105架“鹞”式中,就有24架因飞行员操作失误发生事故。
美国海军陆战队最初引进的av-8a“鹞”式也多半因意外坠毁,发生了300多起非战争事故,45名飞行员丧生。
一个“鹞”式中队刻薄地称其为“寡妇制造者”。
后来,美军的改进型av-8b有了更高的安全性,但总体事故率仍高于美国同期其他军种攻击机或战斗机的事故率总和,配备和驾驶这种飞机对各方都是以一种挑战。
遗憾的是,数十年的科技进步并没有使上述问题得到明显改观,因此,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也未能成为今天的主旋律。
2010年12月,英国最后一架“鹞”式退役,美军的av-8b仍在服役之中,将逐渐被f-35“闪电”2取代。
美国正在研制的x-50a“蜻蜓”旋转翼垂直起降试验机进展缓慢……然而,作为一种可用于实战性和独特性的新型飞机起降模式,“鹞”式无疑是航空史上的一个标志性战机。
3.7a-10“疣猪”:简约的“经济适用机” 前面讲到,随着歼击机性能的突飞猛进,歼击机已经越来越多地担负起对地轰炸和对地攻击的功能,取代了很多过去攻击机所承担的任务。
然而,在如今歼击机林立的时代里,有一种攻击机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地位,该机火力强、命中精度高,能有效攻击敌方坦克、装甲目标和重要火力点,因此成为美国空军现役唯一一种对地实施近距离火力支援的专用机种,这就是费尔柴德公司生产的a-10攻击机。
不可貌相的“疣猪” 在20世纪60年代,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国家非常重视装甲兵部队的建设,坦克装备水平已经超过了北约国家。
而且经过越南战争,美国发现了f-4等新型歼击机巡航速度过快、留空时间不足等问题,在目标辨识、空中掩护等方面还不如老旧的40年代古董机。
因此,美国于1966年提出研制一种专门攻击地面装甲目标的机型,具体要求包括短距起降性能好、反应灵活、超低空性能好、载弹量大、杀伤力强、生存力高、结构简单、维护便捷、价格低廉、作战半径大等。
1972年5月,费尔柴德公司成功试飞a-10原型机,为了纪念该公司前身共和公司在二战期间的名机产品p-47“雷电”,a-10被命名为“雷电”2。
a-10于1975年服役,1983年停产,共生产了713架。
a-10总研制费用仅为4.23亿美元,单价也只有960万美元(1982财年),这与美军的f系列歼击机和b系列轰炸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a-10长16.3米,高4.5米,翼展17.5米,机身短粗,机翼平直,机身上方靠近机尾处装有两台涡扇发动机,好像从后背伸出的两只大眼睛。
乍一看去,a-10显得落后、笨拙,甚至丑陋,仿佛将战机拖回了二战时代,并由此得到绰号“疣猪”(一种非洲动物)。
除了其貌不扬,a-10的各种参数也相当一般,如最大时速为740千米,与螺旋桨飞机处于同一档次,作战半径约1000千米,在当代战机中都不值一提。
但在1989年,a-10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评为美国4种最为优秀的武器之一,主要标准是“优秀的武器必须有效、可靠,易于操纵、保养,价格便宜,可大量购买,使用时能满足战时需要,鼓舞士气,在战场上要能比敌方的武器更好地完成使命”。
由此可见,最贵的武器往往并不是最好的或最合适的产品。
超强实用性 a-10的取胜之道并不是炫目的参数,而是其低廉的价格、可靠稳定的性能、较强的战场生存能力和出色的对地进攻能力。
a-10的尾吊式发动机设计看似简单,却蕴含了多种构思。
首先,它将机翼下方的位置空了出来,全部用来挂载武器,机翼也对发动机形成了一定保护,使其不易被地面炮火击中。
其次,两个发动机间距较大,同时中弹的概率很低,并可以利用垂直尾翼遮蔽排出的火焰与气流,逃避红外制导导弹的攻击。
此外,发动机离地面较远,在简易跑道起降时沙石不会卷入发动机中,降低了对前线机场条件的要求。
a-10的武器装备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其最大起飞重量为22.68吨,载弹量就达到7.25吨,将近总重的1/3,可以用“不相称”来形容。
该机共有11个武器挂点可挂载多种炸弹、导弹、汽油弹、火箭吊舱等。
机首装有gau-8/a“复仇者”加特林式七管航炮,主要使用专打装甲的强火力燃烧弹、穿甲燃烧弹和能击穿较厚装甲目标的贫铀弹,是战机历史上最为强劲的机炮,使其具有强大的攻击能力。
a-10对地近距离攻击时,极易遭到敌方火力的毁伤,因此在防御方面也是动足了脑筋。
该机机体坚固,飞行员座舱周围装有12.7~38毫米厚的钛合金装甲板,内侧还配有防弹纤维,机腹、风扇机匣、主飞行控制设备等主要部位也设置了保护装甲,全机装甲总重超过0.5吨,可承受穿甲弹或23毫米炮弹的直接攻击。
油箱内外覆有化学防火阻燃剂,周围的泡棉中弹后会自动封闭,防止燃油外漏,输油管仅有仪表部分暴露在外部,减小被打击概率;其携带的空空导弹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防御能力。
即便遭到打击,a-10设有两套液压控制系统和一套机械控制系统,足以使飞行员用基本飞行功能完成返航。
而且该机在失去一个发动机、一只尾翼的情况下仍能飞行。
正是这些细致而有效的元素,使得a-10具有较高的战场生存率,在作战中经常身负重伤还得以安然归来。
海湾屠刀 a-10原本是以华约坦克群为假想敌而专门研制的,但直到苏联解体时,a-10也没派上用场,而且f-15、f-16等先进的高速战机、擅于低空突击的武装直升机以及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从理论上已经完全可以代替a-10的各种功能,使得美国空军对a-10非常不感兴趣。
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a-10才拿起了真刀真枪,上演了完美首秀。
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先后派出了148架a-10进驻海湾地区,总计出动约8100架次,共摧毁了超过900辆坦克、2000辆其他战斗车辆以及1200个火炮据点,成为整个战争中效率最高的战机,而自身仅被击落4架。
为了解决a-10航程短的问题,美军以距离科威特战区更近的哈立德国王军事城作为前线机场。
而且由于伊拉克地面防空系统严重瘫痪,a-10的突防安全性大幅提升,每次出击平均可攻击4~5个目标,一个双机a-10编队更是创下了1天摧毁23辆伊拉克坦克的纪录。
但伊拉克的高射炮还是对a-10造成了较大威胁,其专为坦克量身打造的gau-8/a航炮因无法接近目标而威力大减,所击毁的坦克中有90%以上都是“小牛”导弹的战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伊拉克的移动性“飞毛腿”导弹发射平台一度让盟军头痛不已。
它们平时藏在地下掩体内,准备发射之前快速探出头来,发射完毕后立刻立刻躲进另一个掩体内,因而无法通过分析发射方向实施追踪打击。
在发射之前,机动发射架很难被发现,普通的轰炸机、歼击机都因为飞得快而无法锁定缓慢移动的地面目标。
与此相比,a-10是个合格的空中巡逻兵,能以低速飞行保持较长的滞空时间,可在距机场500千米左右的位置连续低速飞行2小时,也可以通过空中加油进一步延长航程,能有效发现导弹平台、进行瞄准并将其摧毁。
这些战果彻底改变了美国空军对a-10不屑一顾的态度,也打消了用现代歼击机取代这种“经济适用机”的念头,并开始对其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
虽然在当今高科技信息化局部战争中很难见到坦克群滚滚而来的景象,但在2001年的阿富汗反恐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a-10都有着上乘表现,用事实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这些战争的特点之一就是美国依靠强大的装备优势几乎拥有全部制空权,但对方的地面武装依旧强势,对美军地面人员的作战行动构成威胁,此时,a-10近距离空中支援的作用便凸显出来。
2003年4月8日,伊拉克战争已经进行了将近20天,美军一通空中打击后,装甲部队开始合围巴格达达城。
突然,多路伊军使用冲锋枪和火箭弹进攻开往底格里斯河一座桥梁的美第64装甲团,美军被迫呼叫空中支援。
很快,两架a-10应声而到,用航炮向街道、汽车、屋顶等地疯狂扫射,伊军在如此猛烈的空中炮火下溃不成军,美地面部队得以顺利推进。
然而,不对称战争中的近距离对地支援并不是现代战争中的常规现象,因此,a-10并没有发展后继机型。
随着美国的战略变化,常态化战争越来越少,军机发展重点满足空军、海军的需求,淘汰a-10的声音此起彼伏。
但目前仍有26架美军a-10驻扎在韩国。
2014年11月17~21日,美国空军一个a-10攻击机中队还被派往中东打击伊斯兰国武装。
3.8苏-25“蛙足”:身经百战的空中老兵 二战以后,苏联也和美军一样更热衷于高速战斗机和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几乎20年没有发展对地攻击机。
但得知美军在发展a-10以后,苏联后发制人的思路再度冒出,决定发展一种类似的新型攻击机,即苏-25“蛙足”。
跟风产品 在此时的战场环境下,对地攻击机的确有较强的实用性。
正如美军在越南战争中的经历,坦克和摩托化部队在地面战争中的威力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空中支援的效果。
以空战为主的歼击机速度过快,很难搜寻和捕捉地面目标,自身也缺乏足够的装甲对抗地面近距防空火力。
可以说,美国的a-10使苏联意识到了自身的短板,开始打造现代的伊尔-2。
密切关注美国航空技术发展动向的苏霍伊设计局最先提出研制对地攻击机,也顺利地战胜了雅可夫列夫和伊留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