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攻击机
关灯
小
中
大
3.1飞上天空的机枪和火炮
前面讲到,人们发明飞机以后,军事人员首先发现飞机可以方便地侦察敌情,随后开始使用武器担任进攻角色。
体型稍大的飞机可以携带炸弹,而体型稍小的飞机则装上机枪,也就是对地攻击机,又叫强击机。
一战期间的攻击机 一战期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飞行队,使用飞机上的机枪扫射空中飞行的战机或地面人员、车辆等,但此时飞机上的机枪较为简单原始,更多的情况下,震慑作用高于打击效果。
1916年6月24日,英法联军为了进攻索姆河的德军阵地,先用大炮狂轰滥炸了7天7夜,150余万发炮弹倾如雨下,希望能将德军一举荡平。
没想到狡猾的德军全部躲在地下掩体内,当英法联军信心满满地进入阵地后,突然遭到洞口机枪疯狂扫射,一日之内损失数万兵力。
经过此次战役,各国都愈加发现对地攻击的重要性,开始研制专门打击敌方战壕、指挥所、阵地等重要军事目标的机型,攻击机应运而生。
1917年11月20日,英国和德国在康布雷激战。
德军正在全力试图击退英国的坦克和步兵时,头顶上英军的飞机突然呼啸而来,密集而强大的炮火从天而降。
遭到天地两头夹击的德军瞬时一溃千里,英国仅用一天就结束了战斗。
这种空中机枪就是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研制出的dh.4攻击机。
该机装有1~2挺维克式固定机枪和1~2挺刘易斯式活动机枪,载弹量超过200千克。
dh.4速度较快,能有效躲避敌方射击,取得了较好的战场生存率,但却将攻击机引入一个“用速度代替装甲”的误区,使二战中沿此思路发展的攻击机均损失惨重。
在康布雷吃了大亏的德国人匆忙效仿,将机枪装到cl-3飞机腹部,从11月30日到12月6日,成功压制了英军地面部队,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尝到甜头的德军对攻击机愈发重视,于1918年推出了“容克”攻击机,该机机腹装有2~3挺机枪,可携带集束手榴弹和手抛轻型炸弹,机身全部为铝材制造,飞行员座舱周围配有5毫米厚的钢板,防止地面火力击中飞行员。
此后,“容克”攻击机经常在距地面几十米的低空向敌方阵地投射大量炸弹,取得了较好的战场效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设计较为成功的强击机。
攻击机的特点 由此可见,攻击机与歼击机/战斗机、轰炸机都是进攻性战机,但有着明显不同的任务分工。
歼击机的主要任务是空对空作战,也就是飞机打飞机;轰炸机的主要任务是对地轰炸,也就是向地面大面积投弹;而攻击机的主要任务是空对地作战,也就是飞机攻击地面或海上目标,又被称为对地攻击机或近距离支援飞机,也可理解为“空中机枪”或“空中火炮”。
攻击机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以低空或超低空飞行突破敌方防线,对敌后方指挥机构、交通枢纽等目标实施轰炸和扫射,削弱敌军前线部队的作战能力,在军事上称为“遮断”或“间接支援”;二是在战场上空,轰炸和扫射敌方的地面部队、火力点以及坦克、装甲车等活动目标,通过近距离支援直接配合地面作战。
总而言之,攻击机是地面部队的好帮手。
因此,攻击机并不一定具备歼击机的高空、高速、高机动性,或是轰炸机的巨大载弹量,但需要拥有良好的超低空稳定性和较大的载弹量,可在靠近前线的简易机场上起降,做到“呼之即来,打完即去”。
同时,攻击机要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不仅能有效突破地面防空,还能承受一定强度的地面炮火,因而座舱、油箱等要害部位多加备防弹装甲。
总之,低空飞行和装甲保护是攻击机的两大护身符,这也与歼击机的高空高速截然不同。
随着机载武器的日益发展,攻击机已经越来越少使用射程短、火力弱、命中率低的原始机枪了,取而代之的是威力更大的航炮、炸弹、反坦克集束炸弹、火箭弹、导弹等,并配有红外观测仪等先进的瞄准设备和火力控制系统,可以全天候高质量执行攻击任务。
攻击机发展 二战期间,对地攻击机是一个重要的独立机种。
此时,轰炸精准度仍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即使美国b-17上高度机密的诺顿轰炸仪也较为原始,连b-17使用人员自己也偏爱携带更多的小型炸弹而非少量的大型炸弹。
究其原因,一是诺顿轰炸仪仍无法对小型坚固目标实施高精度轰炸,二是满载编队飞行的重型轰炸机在计算飞行轨迹时非常容易受到打击,造成较高的战损率。
因此,体积更小、速度更高的对地攻击机携带小型炸弹实施近距离突击成为了更好的选择。
而且二战初期地面防空力量并不完善,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俯冲轰炸机等对地攻击专用机型大放异彩。
二战结束后,导航和轰炸精度问题逐渐得以解决,但对地攻击机在研制和部署起来较为容易,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做出了不同选择,尤其是一些小国更倾向于小型攻击机。
接下来,地面防空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对地攻击机进入敌方阵地上空的难度越来越大,而日益完善的精确制导导弹逐渐代替了攻击机纵深遮断的功能,几乎宣告了重武器近距离支援任务的结束。
随着战机性能的提升、防空系统的发展和战争面貌的变化,攻击机与轰炸机、战斗机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很多重型歼击机和轻型轰炸机都具备了优良的对地攻击能力。
此外,高科技战争中近距离火力对抗也越来越少,对地攻击机作为一个独立机种正走向消亡,对地攻击更多地是由歼击机兼任,攻击机大部分情况下指的都是航母舰载攻击机。
与强击机和对地攻击机相比,舰载攻击机是我们今天更为熟知的一个词汇。
由于海上舰队的攻击能力非常有限,可以从航母上起降的攻击机便成为其进攻力量的延伸,是攻击地面或海上目标的有力武器。
而舰载攻击机也具备一定的空战能力,在航母受到空中威胁时实施空中防卫。
当代著名的攻击机多为航母舰载机。
3.2ju-87:闪击战中的空中炮兵 在二战初期,德军发起了数次经典“闪击战”,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景象莫过于地面蜂拥前行的坦克装甲集群和天上遮天蔽日的俯冲轰炸机群。
这里的主角之一就是德国的主力俯冲轰炸机ju-87,绰号“斯图卡”。
ju-87机头冷却进气口装有一个称为“耶利哥喇叭”的发声装置,在俯冲时利用强大的风力发出类似空袭警报的凄厉尖啸,炸弹还没有落下,地面上已经一片恐慌。
俯冲轰炸开创者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30分左右,三架德国飞机悄悄起飞,从南面迂回到波兰上空。
此时的大地一片沉静,机群以离地10米的高度进行超低空飞行,几乎擦着树梢来到迪尔沙铁桥左侧。
突然,飞机迅速拉起,留下的炸弹在地面引发出巨大的火球。
二战的首次俯冲轰炸攻击就此开始。
在几个小时内,德国所有能用于作战的俯冲轰炸机和水平轰炸机接踵而至,雨点儿一般的炸弹投向波兰的军事目标,机场、指挥机构和中心被一举破坏,有效协助了地面作战。
不久,波兰被迫投降。
不仅是波兰战役,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都是俯冲轰炸机的主要使用者。
顾名思义,俯冲轰炸机以高速俯冲的方式接近敌方目标,一般与地面角度超过45度,然后在近距离上拉起飞机并同时投弹。
与常规飞行中投弹的水平轰炸相比,俯冲轰炸投弹高度低,无须安装复杂的瞄准系统或雷达也能达到较高的命中率。
但为了实现俯冲轰炸这一战术,飞机不得不减小机体,载弹量和航程都有所牺牲,而且在低空容易受到地面防空火力的攻击,因此多用于攻击重要的小面积军事目标或移动目标。
波兰一战使德军对以空军做前锋、装甲兵快速推进的“闪电战”大有心得。
其中,ju-87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装甲部队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
德军坦克进攻受挫时,ju-87便应声而到,以准确俯冲轰炸的方式迅速扫清敌方防御。
这种“空中火炮”也是二战期间德军装甲部队在“闪击战”中快速推进的重要基础。
为俯冲轰炸而生 ju-87于1934年由容克公司研制,1936~1939年在援助西班牙佛朗哥叛军时大显身手,得到希特勒的青睐,各型共计生产约5000架,除德国外,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也曾使用,是人类航空史上俯冲轰炸的经典机型。
ju-87长约11米,高约4米,翼展约14米。
其机翼中后段像海鸥翅膀一样微微上扬,是该机最明显的标志。
ju-87采用双人机组,前座驾驶员控制机翼两侧的2挺机枪,后座一名无线电员控制另1挺机枪。
机腹中心线可悬挂1枚500千克重型炸弹或2枚250千克炸弹,两侧翼下各挂一枚110千克炸弹或2枚50千克炸弹。
机身下方的投弹架专为俯冲而设计:正常飞行时,炸弹由两根支柱平直地固定好;俯冲投弹时,炸弹自身重力将炸弹架下转90度,炸弹越过桨叶旋转面投出。
ju-87机体为简单而坚固的全金属结构,后期的ju-87d还在关键部位加装了厚重的装甲,使得飞机在俯冲时可以承受机枪和小口径火炮的打击。
机身前翼梁下装有一堆俯冲减速板,可以80度的大角度向下急剧俯冲,时速高达600千米。
其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在不同角度俯冲时提供瞄准参考,赋予该机较高的安全性和轰炸精度,误差达到25米以内,而且俯冲制动器会在释放炸弹后自动启动,从俯冲状态中恢复并攀升。
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都偏重俯冲轰炸机等战术轰炸机而忽视战略轰炸机的发展。
当德国随着战事的发展而丧失制空权以后,ju-87的威力逐渐减退直至丧失,不得不改为运输机使用,直至1945年德国战败后停产。
西线突击前锋 1941年,希特勒发起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揭开大幕的仍旧是其惯于使用的突袭。
6月22日凌晨,德国空军动用了4个航空队的1300余架飞机,对距离苏联西部边境20~70千米地域内66个苏联机场发起进攻。
其中,290架ju-87俯冲轰炸机担任攻击前锋,510架水平轰炸机突袭后方机场,500架战斗机进行低空攻击,另有120架远程轰炸机提供支援。
在夜幕的掩护下,ju-87飞行员们戴着氧气面罩爬上到4000米的高空,悄悄进入苏联境内,于3时15分左右相继俯冲而下。
每架飞机投放了360枚2千克重的sd-2球形炸弹后退出战场。
sd-2又被称为“恶魔之卵”,可触地爆炸或利用引信控制在接近地面数米时爆炸,撒布50个大碎片和250个小碎片,杀伤半径达12米。
密密麻麻的sd-2如同铺天盖地的油桶扑向毫无戒备的苏军机场,成百上千架排列整齐的苏军飞机瞬时在大火中变成残骸。
据苏联文件记载,在截至6月22日中午的突袭中,苏军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超过800架在地面被毁。
而根据德方对被占领机场中苏机残骸的统计,苏联损失的飞机数量则超过2000架。
毫无疑义,此次突袭使苏联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元气。
而ju-87的战绩却不止于此。
在地面作战中,ju-87为德国装甲部队提供了有效支援,德国坦克长驱直入,很快攻到了莫斯科城下,夺得了西线战场上的初期战果。
在接下来的苏德坦克大战里,双方都绞尽脑汁对付敌方的“钢铁猛兽”。
为此,德军专门研制了ju-87g反坦克俯冲轰炸机,装有2门37毫米机关炮,以及初速达到850米/秒的碳化钨穿甲弹,成为苏联坦克的克星。
由于苏式坦克缺乏有力的空中支援,经常成为ju-87g的活靶子。
德军的汉斯乌里希鲁德尔上校驾驶ju-87g,一人就击毁了519辆苏式坦克、150个炮兵阵地、近1000辆其他车辆、70艘舰艇等。
ju-87的身影活跃在德国出现的几乎所有战场,包括丹麦、挪威、法国、荷兰、比利时、北非、地中海等。
然而,ju-87并非所向披靡,它的机动性差、速度慢都成为其致命弱点,在地面防空火力较强时很容易被击中,而在缺乏歼击机护航的情况下更是束手待毙。
例如,在1940年夏天轰炸英国本土的不列颠战役中,德国歼击机由于航程不足而难以完成伴随任务,导致ju-87被英国战斗机屠宰,被迫退出战斗。
3.3“黑色死神”伊尔-2 前文讲到,地面蜂拥前行的坦克装甲集群是德军“闪电战”中的经典景象之一,令苏联人在交战初期尝尽了苦头。
然而不久,这种地面攻击力就大打折扣,因为苏联推出了一款几乎完全针对德军坦克量身订制的攻击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伊尔-2。
辗转问世 伊尔-2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该机的研制要追溯到1938年,苏联航空工业总局局长伊留申为了提升前线战术飞机的生存能力,提出设计一种带装甲对地攻击机。
此时,这种“重装甲机体”的“空中坦克”思路还是一种新思想,但伊留申马上付诸实施,并辞去了局长职务,致力于新机研发,终于在1939年10月2日完成了原型机试飞。
与众多新生事物一样,伊尔-2的首个原型机也存在着诸多不成熟之处,例如装甲带来的机体负荷与机动性产生了较大矛盾,因此,原型机航程较短,看起来颇为笨重,单发的配置也显得力不从心。
然而,苏联空军并没有及时认识到伊尔-2的潜质,先是固执的军方喜欢单座配置而反对伊留申的双座设计,斯大林更是完全没有理会这种单发前线攻击机的思路,竟提出将其改为高空远程轰炸机。
伊留申不得不按照领袖的思路进行修改。
结果可想而知,以失败告终,而且使伊尔-2的脚步几乎停滞了2年。
时间转眼到了1941年,苏德之间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迫使苏联不惜一切代价增加防御能力。
相对成熟一些的伊尔-2前线攻击机又被提上日程,但伊留申不得不按照空军要求取消了后座机枪手。
伊尔-2于1941年5月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重装甲对地攻击机。
坦克杀手 伊尔-2长11.7米,高3.0米,翼展14.6米,最大时速400千米,载重约6吨,配有3挺机枪、2门航炮和4枚火箭弹,弹舱和翼下可挂载400~600千克炸弹。
飞机座舱配有55毫米厚的防弹玻璃,机身装甲厚度6~12毫米不等,可承受13毫米机枪的打击。
装甲不仅有效保护了飞机,也是承力结构的一部分,使飞机变得更加坚固。
机身外部涂装了迷彩,在低空作战时具有较好的伪装效果。
1941年6月27日,德军以强大的装甲部队组成了钳形攻击态势,将大量苏军合围在明斯克地区,苏军派出3架伊尔-2攻击波布鲁斯科地区的德方地面目标,德国的me-109歼击机奉命拦截。
这是德国飞行员第一次见到伊尔-2,他们吃惊地发现,这架新机不仅能弹回me-109射出的子弹,而且在尾翼被打掉后仍能飞行,最终眼睁睁地看着这架满是弹痕的苏联战机飞了回去。
此时的德国人还是幸运的,因为苏联飞行员还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和适应。
到了半年以后的冬天,一架伊尔-2就能在300~1000米远的距离攻击两辆德军坦克,以至于德国坦克看到这种飞机就匆忙逃窜,反倒进一步将自己暴露出来。
尤其是德国坦克部队往往突击速度过快,后方战斗机难以实施有效保护,伊尔-2便高速突入,打了就跑,给德国造成了重大损失。
苏联多位飞行员都创下了摧毁60架敌方坦克的惊人战绩。
在战场上,伊尔-2经常和坦克和步兵一起冲锋,完全无需战斗机的掩护,苏军称其为“坦克杀手”。
在巷战中,伊尔-2也成为步兵和各种工事的噩梦,经常从云中呼啸而出,在建筑之间落下枪林弹雨。
德军经常抱怨根本无法打穿伊尔-2的装甲,感觉苏联的飞行员根本就是坐在浴盆里打仗,干脆称其为“装甲澡盆”。
“黑色死神”也是被德军所赐。
绞尽脑汁的德国人 伊尔-2以其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装甲成为二战期间苏联所使用的主要强击机,被广泛用于低空火力支援地面部队。
为了对付伊尔-2,德国人可谓绞尽脑汁。
德国人先是集中轰炸生产伊尔-2的沃罗涅日飞机厂,迫使该厂在生产了1100余架伊尔-2后,于1941年末被迫向东转移至古比雪夫飞机厂,一度产量低迷。
斯大林心急如焚,评论道“红军需要伊尔-2就像需要面包和空气一样”。
于是,古比雪夫飞机厂等数个飞机制造厂完全以生产伊尔-2为核心,到了1942年1月,就将日产量恢复到10架以上,而1942年夏天,日产量则超过40架,数以万计的伊尔-2开始从古比雪夫飞出。
不久,德国人又发现单座伊尔-2后部防护性差的弱点,便集中训练歼击机从后方接近攻击,在10~15米位置处直接射杀飞行员。
一时间,伊尔-2战损率攀升。
斯大林不得不重新回到伊留申最初的双座设计,后方增加了射击员座舱,并换装了动力更强的发动机和火力更猛的航炮。
即使如此,后座机枪手平均参加7次战斗后便阵亡,危险程度远远高于飞行员,苏联甚至从监狱囚犯中招募伊尔-2后座机枪手。
后来,德军发现一架伊尔-2只能携带4枚100千克左右的炸弹,于是决定使用大规模坦克群的数量优势对付伊尔-2的袭击。
1943年夏,德军调集了苏德战场上70%的坦克师以及大量“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象”式反坦克自行火炮等新型装甲车辆发动攻势。
殊不知,苏联已经秘密地研制了一种1.5千克重的超小型反坦克聚能炸弹,落到战车上之后会黏在上面,对着车辆定向爆炸。
每架伊尔-2可携带320颗,专门对付大规模坦克进攻。
到了1943年5月,苏联已经制造了80万颗这种炸弹,只是一直被雪藏起来而已。
在夏天的库尔斯克会战中,伊尔-2面对滚滚而来的德国坦克群,将无数聚能炸弹倾泻到德军头上,定向爆炸烧穿了装甲,诸多新式坦克顷刻间都变成了废铁。
仅在7月7日,苏军就用2小时摧毁了敌军270多辆坦克。
德国的最后一招就是制造自己的“空中坦克”,还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伊尔-2并进行仿制。
然而,德国根本无法将火力、速度、装甲、机动性等完美地结合起来,伊尔-2的法宝重装甲反倒成为德国飞机的“沙袋”,令飞机重量飙升而机动性大降,完全没有战场竞争力。
德国版伊尔-2始终未能问世。
伊尔-2被认为是二战期间最优秀的对地攻击机,在二战期间产量超过3.6万架,是人类历史上产量最大的有人驾驶军用飞机,堪称“二战精英”,1万余架在战场上折损。
到了战争末期,由伊尔-2改良的伊尔-10开始列装,伊尔-2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3.499舰爆与97舰攻:珍珠港偷袭者 在二战历史中,偷袭珍珠港要算是最为人熟知的事件了,它既因将美国卷入二战而成为战争的重要分水岭,也因其复杂的战略目的和战术方法而为后人留下无尽的经验、教训和遐想。
这次改写历史的轰炸主角便是日本99式舰载俯冲轰炸机(简称99舰爆)和97式海军舰载鱼雷/水平轰炸机(简称97舰攻),两者都是日本海军享有盛名的主力轰炸机。
先进的舰载攻击机 日本由于地理条件、战略思想的诸多原因,对海军发展异常重视,其二战期间的舰载机型多表现出不输于陆基飞机的超群性能。
99舰爆,盟军代号瓦尔,由日本爱知航空机会社在德国亨克尔公司的帮助下,以he-70轻型轰炸机为基础改进而来,1939年被日本海军正式列为航母的主力舰载俯冲轰炸机,各型产量约1500架。
99舰爆长10.2米,高3.8米,宽14.4米,配有一挺可旋转机枪和一对固定机枪,机身下可以悬挂250千克炸弹,两翼可以各挂60千克炸弹,火力强大。
该机采用先进的应力铝蒙皮、固定起落架和减阻整流罩,机翼上装有俯冲减速板,因此具有较好的俯冲稳定性,可从4000米高空以70度~90度大角度向下俯冲,将垂直俯冲速度控制在444千米/小时以内,至450米高度后投弹拉起,投弹命中率超过80%,综合性能在当时的轰炸机中堪称一流。
97舰攻,盟军称为凯特,由三菱重工和中岛飞机公司两个厂家生产。
由于在竞标过程中两者不相上下,因此,日本军方于1937年决定同时采用,由实战检验性能。
但中岛公司最终占了上风,旗下97舰攻各型共生产了1300余架。
97舰攻长10.3米,高4.8米,翼展15.5米,可挂载鱼雷、穿甲弹、炸弹等,最大载弹量约1吨,既可在3000~4000米的高空担任水平轰炸任务,也可在100米高度向1000~1500米的目标投放鱼雷,被认为是非常成功和实用的第一代舰载攻击机。
该机吸纳了欧美先进的飞机制造技术,是日本率先采用可收放式起落架、可折叠机翼、封闭座舱等元素的军用飞机,堪称日本军机现代化的代表。
扬名珍珠港 在珍珠港事件中,约130架99舰爆和140架97舰攻参加了2个波次的空袭,是参战飞机的主力,一时间声名大振。
珍珠港距离日本本土超过6500千米,对于当时的轰炸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数字,因此必须使用航母将轰炸机运载到附近海域。
1941年11月26日,日本6艘航母、2艘战列舰、9艘驱逐舰、3艘巡洋舰、3艘潜艇、8艘油船离开千岛群岛,沿偏僻的北部航线向夏威夷岛进发。
为了隐蔽行踪,所有舰艇都实施了严格的灯火管制和无线电静默,终于在12天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了珍珠港以北约370千米的预定海域。
12月8日凌晨6点,第一波次183架99舰爆、97舰攻等飞机离开航母,随时准备应对美军的拦截。
其实,美国雷达站也发现了北方大批飞机正在接近,但可笑的是,严重失职的值班人员竟然坚信这是本国飞机,于是日本机群没有遇到任何阻拦,在7点30分左右抵达珍珠港上空。
瞬时间,日军的俯冲轰炸机带着炸弹从天而降,随即鱼雷轰炸机从低空攻击军舰,水平轰炸机在高空再度攻击,无需应对美军拦截的日本零式战斗机也投入轰炸中。
原本宁静的珍珠港顿时间硝烟弥漫,一片狼藉。
多艘美国舰船燃起熊熊大火,向水中沉没下去。
第一波轰炸刚停止,第二波次170架飞机尾随而至,打击剩余的军舰。
毫无防备的美军几乎没有任何反应。
前后2个小时的轰炸使美军2400余人稀里糊涂地丧命,40余艘舰船和300余架飞机遭到毁伤,分别占美国太平洋舰队的50%和70%。
而日军仅损失了约30架飞机、55名飞行员和几艘袖珍潜艇。
虽然日方有继续攻击的建议,但由于已达到作战效果又担心过多战损,日军舰船于当日下午1点30分返航。
后来的无数军事人员都对这个贻误大好战机的错误决策扼腕叹息。
如果日军乘胜追击,摧毁美军的机械厂、修理厂、油库、船坞和附近的航母,那么美国太平洋舰队瘫痪的时间就绝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半年。
此外,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为了先发制人,在对美作战中占得先机,从而能够顺利地实施“南下”策略,进攻东南亚国家。
从这个角度讲,日本是成功的,而且取得的战果在人类历史上堪称空前绝后。
然而,正如今天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找到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向日本、德国等开战,将强大的美国拖入战争,这对轴心国来说,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惨淡结局 除了偷袭珍珠港,99舰爆和97舰攻还参加了珊瑚岛海战、中途岛海战、瓜达尔卡纳岛海战等诸多重要战事,两者在1941年时都是性能颇佳的优秀飞机,但在战机更新极为快速的二战时期并没有与时俱进地发展改型。
而且日本资源有限的小国劣势使飞机普遍“皮薄易碎”、“后继无机”,优秀机型也多是昙花一现。
尤其是作为俯冲轰炸机的99舰爆,对飞行员水平要求极为苛刻,参加珍珠港偷袭行动的飞行员都是经验丰富的高手。
随着战事的发展和日军的颓败,优秀飞行员所剩无几,护航的零式战斗机数量严重不足,其速度慢、防护力弱的缺陷日益凸显,命中率甚至不足10%,到了战争末期,只能由初出茅庐的飞行员驾驶,成为日本神风特工队的自杀式飞机。
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强大的设计力与生产力,使日本飞机总是很快被美机所超越。
美制机型往往“真材实料”,不仅技术先进,而且装甲厚实,可靠性更强。
历史证明,在珍珠港几乎肆无忌惮的大轰炸也只是让美国太平洋舰队瘫痪了半年。
据后来资料分析,即使日本完美地炸
体型稍大的飞机可以携带炸弹,而体型稍小的飞机则装上机枪,也就是对地攻击机,又叫强击机。
一战期间的攻击机 一战期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飞行队,使用飞机上的机枪扫射空中飞行的战机或地面人员、车辆等,但此时飞机上的机枪较为简单原始,更多的情况下,震慑作用高于打击效果。
1916年6月24日,英法联军为了进攻索姆河的德军阵地,先用大炮狂轰滥炸了7天7夜,150余万发炮弹倾如雨下,希望能将德军一举荡平。
没想到狡猾的德军全部躲在地下掩体内,当英法联军信心满满地进入阵地后,突然遭到洞口机枪疯狂扫射,一日之内损失数万兵力。
经过此次战役,各国都愈加发现对地攻击的重要性,开始研制专门打击敌方战壕、指挥所、阵地等重要军事目标的机型,攻击机应运而生。
1917年11月20日,英国和德国在康布雷激战。
德军正在全力试图击退英国的坦克和步兵时,头顶上英军的飞机突然呼啸而来,密集而强大的炮火从天而降。
遭到天地两头夹击的德军瞬时一溃千里,英国仅用一天就结束了战斗。
这种空中机枪就是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研制出的dh.4攻击机。
该机装有1~2挺维克式固定机枪和1~2挺刘易斯式活动机枪,载弹量超过200千克。
dh.4速度较快,能有效躲避敌方射击,取得了较好的战场生存率,但却将攻击机引入一个“用速度代替装甲”的误区,使二战中沿此思路发展的攻击机均损失惨重。
在康布雷吃了大亏的德国人匆忙效仿,将机枪装到cl-3飞机腹部,从11月30日到12月6日,成功压制了英军地面部队,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尝到甜头的德军对攻击机愈发重视,于1918年推出了“容克”攻击机,该机机腹装有2~3挺机枪,可携带集束手榴弹和手抛轻型炸弹,机身全部为铝材制造,飞行员座舱周围配有5毫米厚的钢板,防止地面火力击中飞行员。
此后,“容克”攻击机经常在距地面几十米的低空向敌方阵地投射大量炸弹,取得了较好的战场效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设计较为成功的强击机。
攻击机的特点 由此可见,攻击机与歼击机/战斗机、轰炸机都是进攻性战机,但有着明显不同的任务分工。
歼击机的主要任务是空对空作战,也就是飞机打飞机;轰炸机的主要任务是对地轰炸,也就是向地面大面积投弹;而攻击机的主要任务是空对地作战,也就是飞机攻击地面或海上目标,又被称为对地攻击机或近距离支援飞机,也可理解为“空中机枪”或“空中火炮”。
攻击机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以低空或超低空飞行突破敌方防线,对敌后方指挥机构、交通枢纽等目标实施轰炸和扫射,削弱敌军前线部队的作战能力,在军事上称为“遮断”或“间接支援”;二是在战场上空,轰炸和扫射敌方的地面部队、火力点以及坦克、装甲车等活动目标,通过近距离支援直接配合地面作战。
总而言之,攻击机是地面部队的好帮手。
因此,攻击机并不一定具备歼击机的高空、高速、高机动性,或是轰炸机的巨大载弹量,但需要拥有良好的超低空稳定性和较大的载弹量,可在靠近前线的简易机场上起降,做到“呼之即来,打完即去”。
同时,攻击机要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不仅能有效突破地面防空,还能承受一定强度的地面炮火,因而座舱、油箱等要害部位多加备防弹装甲。
总之,低空飞行和装甲保护是攻击机的两大护身符,这也与歼击机的高空高速截然不同。
随着机载武器的日益发展,攻击机已经越来越少使用射程短、火力弱、命中率低的原始机枪了,取而代之的是威力更大的航炮、炸弹、反坦克集束炸弹、火箭弹、导弹等,并配有红外观测仪等先进的瞄准设备和火力控制系统,可以全天候高质量执行攻击任务。
攻击机发展 二战期间,对地攻击机是一个重要的独立机种。
此时,轰炸精准度仍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即使美国b-17上高度机密的诺顿轰炸仪也较为原始,连b-17使用人员自己也偏爱携带更多的小型炸弹而非少量的大型炸弹。
究其原因,一是诺顿轰炸仪仍无法对小型坚固目标实施高精度轰炸,二是满载编队飞行的重型轰炸机在计算飞行轨迹时非常容易受到打击,造成较高的战损率。
因此,体积更小、速度更高的对地攻击机携带小型炸弹实施近距离突击成为了更好的选择。
而且二战初期地面防空力量并不完善,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俯冲轰炸机等对地攻击专用机型大放异彩。
二战结束后,导航和轰炸精度问题逐渐得以解决,但对地攻击机在研制和部署起来较为容易,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也做出了不同选择,尤其是一些小国更倾向于小型攻击机。
接下来,地面防空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对地攻击机进入敌方阵地上空的难度越来越大,而日益完善的精确制导导弹逐渐代替了攻击机纵深遮断的功能,几乎宣告了重武器近距离支援任务的结束。
随着战机性能的提升、防空系统的发展和战争面貌的变化,攻击机与轰炸机、战斗机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很多重型歼击机和轻型轰炸机都具备了优良的对地攻击能力。
此外,高科技战争中近距离火力对抗也越来越少,对地攻击机作为一个独立机种正走向消亡,对地攻击更多地是由歼击机兼任,攻击机大部分情况下指的都是航母舰载攻击机。
与强击机和对地攻击机相比,舰载攻击机是我们今天更为熟知的一个词汇。
由于海上舰队的攻击能力非常有限,可以从航母上起降的攻击机便成为其进攻力量的延伸,是攻击地面或海上目标的有力武器。
而舰载攻击机也具备一定的空战能力,在航母受到空中威胁时实施空中防卫。
当代著名的攻击机多为航母舰载机。
3.2ju-87:闪击战中的空中炮兵 在二战初期,德军发起了数次经典“闪击战”,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景象莫过于地面蜂拥前行的坦克装甲集群和天上遮天蔽日的俯冲轰炸机群。
这里的主角之一就是德国的主力俯冲轰炸机ju-87,绰号“斯图卡”。
ju-87机头冷却进气口装有一个称为“耶利哥喇叭”的发声装置,在俯冲时利用强大的风力发出类似空袭警报的凄厉尖啸,炸弹还没有落下,地面上已经一片恐慌。
俯冲轰炸开创者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30分左右,三架德国飞机悄悄起飞,从南面迂回到波兰上空。
此时的大地一片沉静,机群以离地10米的高度进行超低空飞行,几乎擦着树梢来到迪尔沙铁桥左侧。
突然,飞机迅速拉起,留下的炸弹在地面引发出巨大的火球。
二战的首次俯冲轰炸攻击就此开始。
在几个小时内,德国所有能用于作战的俯冲轰炸机和水平轰炸机接踵而至,雨点儿一般的炸弹投向波兰的军事目标,机场、指挥机构和中心被一举破坏,有效协助了地面作战。
不久,波兰被迫投降。
不仅是波兰战役,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都是俯冲轰炸机的主要使用者。
顾名思义,俯冲轰炸机以高速俯冲的方式接近敌方目标,一般与地面角度超过45度,然后在近距离上拉起飞机并同时投弹。
与常规飞行中投弹的水平轰炸相比,俯冲轰炸投弹高度低,无须安装复杂的瞄准系统或雷达也能达到较高的命中率。
但为了实现俯冲轰炸这一战术,飞机不得不减小机体,载弹量和航程都有所牺牲,而且在低空容易受到地面防空火力的攻击,因此多用于攻击重要的小面积军事目标或移动目标。
波兰一战使德军对以空军做前锋、装甲兵快速推进的“闪电战”大有心得。
其中,ju-87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装甲部队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
德军坦克进攻受挫时,ju-87便应声而到,以准确俯冲轰炸的方式迅速扫清敌方防御。
这种“空中火炮”也是二战期间德军装甲部队在“闪击战”中快速推进的重要基础。
为俯冲轰炸而生 ju-87于1934年由容克公司研制,1936~1939年在援助西班牙佛朗哥叛军时大显身手,得到希特勒的青睐,各型共计生产约5000架,除德国外,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也曾使用,是人类航空史上俯冲轰炸的经典机型。
ju-87长约11米,高约4米,翼展约14米。
其机翼中后段像海鸥翅膀一样微微上扬,是该机最明显的标志。
ju-87采用双人机组,前座驾驶员控制机翼两侧的2挺机枪,后座一名无线电员控制另1挺机枪。
机腹中心线可悬挂1枚500千克重型炸弹或2枚250千克炸弹,两侧翼下各挂一枚110千克炸弹或2枚50千克炸弹。
机身下方的投弹架专为俯冲而设计:正常飞行时,炸弹由两根支柱平直地固定好;俯冲投弹时,炸弹自身重力将炸弹架下转90度,炸弹越过桨叶旋转面投出。
ju-87机体为简单而坚固的全金属结构,后期的ju-87d还在关键部位加装了厚重的装甲,使得飞机在俯冲时可以承受机枪和小口径火炮的打击。
机身前翼梁下装有一堆俯冲减速板,可以80度的大角度向下急剧俯冲,时速高达600千米。
其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在不同角度俯冲时提供瞄准参考,赋予该机较高的安全性和轰炸精度,误差达到25米以内,而且俯冲制动器会在释放炸弹后自动启动,从俯冲状态中恢复并攀升。
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都偏重俯冲轰炸机等战术轰炸机而忽视战略轰炸机的发展。
当德国随着战事的发展而丧失制空权以后,ju-87的威力逐渐减退直至丧失,不得不改为运输机使用,直至1945年德国战败后停产。
西线突击前锋 1941年,希特勒发起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揭开大幕的仍旧是其惯于使用的突袭。
6月22日凌晨,德国空军动用了4个航空队的1300余架飞机,对距离苏联西部边境20~70千米地域内66个苏联机场发起进攻。
其中,290架ju-87俯冲轰炸机担任攻击前锋,510架水平轰炸机突袭后方机场,500架战斗机进行低空攻击,另有120架远程轰炸机提供支援。
在夜幕的掩护下,ju-87飞行员们戴着氧气面罩爬上到4000米的高空,悄悄进入苏联境内,于3时15分左右相继俯冲而下。
每架飞机投放了360枚2千克重的sd-2球形炸弹后退出战场。
sd-2又被称为“恶魔之卵”,可触地爆炸或利用引信控制在接近地面数米时爆炸,撒布50个大碎片和250个小碎片,杀伤半径达12米。
密密麻麻的sd-2如同铺天盖地的油桶扑向毫无戒备的苏军机场,成百上千架排列整齐的苏军飞机瞬时在大火中变成残骸。
据苏联文件记载,在截至6月22日中午的突袭中,苏军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超过800架在地面被毁。
而根据德方对被占领机场中苏机残骸的统计,苏联损失的飞机数量则超过2000架。
毫无疑义,此次突袭使苏联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元气。
而ju-87的战绩却不止于此。
在地面作战中,ju-87为德国装甲部队提供了有效支援,德国坦克长驱直入,很快攻到了莫斯科城下,夺得了西线战场上的初期战果。
在接下来的苏德坦克大战里,双方都绞尽脑汁对付敌方的“钢铁猛兽”。
为此,德军专门研制了ju-87g反坦克俯冲轰炸机,装有2门37毫米机关炮,以及初速达到850米/秒的碳化钨穿甲弹,成为苏联坦克的克星。
由于苏式坦克缺乏有力的空中支援,经常成为ju-87g的活靶子。
德军的汉斯乌里希鲁德尔上校驾驶ju-87g,一人就击毁了519辆苏式坦克、150个炮兵阵地、近1000辆其他车辆、70艘舰艇等。
ju-87的身影活跃在德国出现的几乎所有战场,包括丹麦、挪威、法国、荷兰、比利时、北非、地中海等。
然而,ju-87并非所向披靡,它的机动性差、速度慢都成为其致命弱点,在地面防空火力较强时很容易被击中,而在缺乏歼击机护航的情况下更是束手待毙。
例如,在1940年夏天轰炸英国本土的不列颠战役中,德国歼击机由于航程不足而难以完成伴随任务,导致ju-87被英国战斗机屠宰,被迫退出战斗。
3.3“黑色死神”伊尔-2 前文讲到,地面蜂拥前行的坦克装甲集群是德军“闪电战”中的经典景象之一,令苏联人在交战初期尝尽了苦头。
然而不久,这种地面攻击力就大打折扣,因为苏联推出了一款几乎完全针对德军坦克量身订制的攻击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伊尔-2。
辗转问世 伊尔-2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该机的研制要追溯到1938年,苏联航空工业总局局长伊留申为了提升前线战术飞机的生存能力,提出设计一种带装甲对地攻击机。
此时,这种“重装甲机体”的“空中坦克”思路还是一种新思想,但伊留申马上付诸实施,并辞去了局长职务,致力于新机研发,终于在1939年10月2日完成了原型机试飞。
与众多新生事物一样,伊尔-2的首个原型机也存在着诸多不成熟之处,例如装甲带来的机体负荷与机动性产生了较大矛盾,因此,原型机航程较短,看起来颇为笨重,单发的配置也显得力不从心。
然而,苏联空军并没有及时认识到伊尔-2的潜质,先是固执的军方喜欢单座配置而反对伊留申的双座设计,斯大林更是完全没有理会这种单发前线攻击机的思路,竟提出将其改为高空远程轰炸机。
伊留申不得不按照领袖的思路进行修改。
结果可想而知,以失败告终,而且使伊尔-2的脚步几乎停滞了2年。
时间转眼到了1941年,苏德之间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迫使苏联不惜一切代价增加防御能力。
相对成熟一些的伊尔-2前线攻击机又被提上日程,但伊留申不得不按照空军要求取消了后座机枪手。
伊尔-2于1941年5月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重装甲对地攻击机。
坦克杀手 伊尔-2长11.7米,高3.0米,翼展14.6米,最大时速400千米,载重约6吨,配有3挺机枪、2门航炮和4枚火箭弹,弹舱和翼下可挂载400~600千克炸弹。
飞机座舱配有55毫米厚的防弹玻璃,机身装甲厚度6~12毫米不等,可承受13毫米机枪的打击。
装甲不仅有效保护了飞机,也是承力结构的一部分,使飞机变得更加坚固。
机身外部涂装了迷彩,在低空作战时具有较好的伪装效果。
1941年6月27日,德军以强大的装甲部队组成了钳形攻击态势,将大量苏军合围在明斯克地区,苏军派出3架伊尔-2攻击波布鲁斯科地区的德方地面目标,德国的me-109歼击机奉命拦截。
这是德国飞行员第一次见到伊尔-2,他们吃惊地发现,这架新机不仅能弹回me-109射出的子弹,而且在尾翼被打掉后仍能飞行,最终眼睁睁地看着这架满是弹痕的苏联战机飞了回去。
此时的德国人还是幸运的,因为苏联飞行员还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和适应。
到了半年以后的冬天,一架伊尔-2就能在300~1000米远的距离攻击两辆德军坦克,以至于德国坦克看到这种飞机就匆忙逃窜,反倒进一步将自己暴露出来。
尤其是德国坦克部队往往突击速度过快,后方战斗机难以实施有效保护,伊尔-2便高速突入,打了就跑,给德国造成了重大损失。
苏联多位飞行员都创下了摧毁60架敌方坦克的惊人战绩。
在战场上,伊尔-2经常和坦克和步兵一起冲锋,完全无需战斗机的掩护,苏军称其为“坦克杀手”。
在巷战中,伊尔-2也成为步兵和各种工事的噩梦,经常从云中呼啸而出,在建筑之间落下枪林弹雨。
德军经常抱怨根本无法打穿伊尔-2的装甲,感觉苏联的飞行员根本就是坐在浴盆里打仗,干脆称其为“装甲澡盆”。
“黑色死神”也是被德军所赐。
绞尽脑汁的德国人 伊尔-2以其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装甲成为二战期间苏联所使用的主要强击机,被广泛用于低空火力支援地面部队。
为了对付伊尔-2,德国人可谓绞尽脑汁。
德国人先是集中轰炸生产伊尔-2的沃罗涅日飞机厂,迫使该厂在生产了1100余架伊尔-2后,于1941年末被迫向东转移至古比雪夫飞机厂,一度产量低迷。
斯大林心急如焚,评论道“红军需要伊尔-2就像需要面包和空气一样”。
于是,古比雪夫飞机厂等数个飞机制造厂完全以生产伊尔-2为核心,到了1942年1月,就将日产量恢复到10架以上,而1942年夏天,日产量则超过40架,数以万计的伊尔-2开始从古比雪夫飞出。
不久,德国人又发现单座伊尔-2后部防护性差的弱点,便集中训练歼击机从后方接近攻击,在10~15米位置处直接射杀飞行员。
一时间,伊尔-2战损率攀升。
斯大林不得不重新回到伊留申最初的双座设计,后方增加了射击员座舱,并换装了动力更强的发动机和火力更猛的航炮。
即使如此,后座机枪手平均参加7次战斗后便阵亡,危险程度远远高于飞行员,苏联甚至从监狱囚犯中招募伊尔-2后座机枪手。
后来,德军发现一架伊尔-2只能携带4枚100千克左右的炸弹,于是决定使用大规模坦克群的数量优势对付伊尔-2的袭击。
1943年夏,德军调集了苏德战场上70%的坦克师以及大量“虎”式坦克、“豹”式坦克、“象”式反坦克自行火炮等新型装甲车辆发动攻势。
殊不知,苏联已经秘密地研制了一种1.5千克重的超小型反坦克聚能炸弹,落到战车上之后会黏在上面,对着车辆定向爆炸。
每架伊尔-2可携带320颗,专门对付大规模坦克进攻。
到了1943年5月,苏联已经制造了80万颗这种炸弹,只是一直被雪藏起来而已。
在夏天的库尔斯克会战中,伊尔-2面对滚滚而来的德国坦克群,将无数聚能炸弹倾泻到德军头上,定向爆炸烧穿了装甲,诸多新式坦克顷刻间都变成了废铁。
仅在7月7日,苏军就用2小时摧毁了敌军270多辆坦克。
德国的最后一招就是制造自己的“空中坦克”,还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伊尔-2并进行仿制。
然而,德国根本无法将火力、速度、装甲、机动性等完美地结合起来,伊尔-2的法宝重装甲反倒成为德国飞机的“沙袋”,令飞机重量飙升而机动性大降,完全没有战场竞争力。
德国版伊尔-2始终未能问世。
伊尔-2被认为是二战期间最优秀的对地攻击机,在二战期间产量超过3.6万架,是人类历史上产量最大的有人驾驶军用飞机,堪称“二战精英”,1万余架在战场上折损。
到了战争末期,由伊尔-2改良的伊尔-10开始列装,伊尔-2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3.499舰爆与97舰攻:珍珠港偷袭者 在二战历史中,偷袭珍珠港要算是最为人熟知的事件了,它既因将美国卷入二战而成为战争的重要分水岭,也因其复杂的战略目的和战术方法而为后人留下无尽的经验、教训和遐想。
这次改写历史的轰炸主角便是日本99式舰载俯冲轰炸机(简称99舰爆)和97式海军舰载鱼雷/水平轰炸机(简称97舰攻),两者都是日本海军享有盛名的主力轰炸机。
先进的舰载攻击机 日本由于地理条件、战略思想的诸多原因,对海军发展异常重视,其二战期间的舰载机型多表现出不输于陆基飞机的超群性能。
99舰爆,盟军代号瓦尔,由日本爱知航空机会社在德国亨克尔公司的帮助下,以he-70轻型轰炸机为基础改进而来,1939年被日本海军正式列为航母的主力舰载俯冲轰炸机,各型产量约1500架。
99舰爆长10.2米,高3.8米,宽14.4米,配有一挺可旋转机枪和一对固定机枪,机身下可以悬挂250千克炸弹,两翼可以各挂60千克炸弹,火力强大。
该机采用先进的应力铝蒙皮、固定起落架和减阻整流罩,机翼上装有俯冲减速板,因此具有较好的俯冲稳定性,可从4000米高空以70度~90度大角度向下俯冲,将垂直俯冲速度控制在444千米/小时以内,至450米高度后投弹拉起,投弹命中率超过80%,综合性能在当时的轰炸机中堪称一流。
97舰攻,盟军称为凯特,由三菱重工和中岛飞机公司两个厂家生产。
由于在竞标过程中两者不相上下,因此,日本军方于1937年决定同时采用,由实战检验性能。
但中岛公司最终占了上风,旗下97舰攻各型共生产了1300余架。
97舰攻长10.3米,高4.8米,翼展15.5米,可挂载鱼雷、穿甲弹、炸弹等,最大载弹量约1吨,既可在3000~4000米的高空担任水平轰炸任务,也可在100米高度向1000~1500米的目标投放鱼雷,被认为是非常成功和实用的第一代舰载攻击机。
该机吸纳了欧美先进的飞机制造技术,是日本率先采用可收放式起落架、可折叠机翼、封闭座舱等元素的军用飞机,堪称日本军机现代化的代表。
扬名珍珠港 在珍珠港事件中,约130架99舰爆和140架97舰攻参加了2个波次的空袭,是参战飞机的主力,一时间声名大振。
珍珠港距离日本本土超过6500千米,对于当时的轰炸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数字,因此必须使用航母将轰炸机运载到附近海域。
1941年11月26日,日本6艘航母、2艘战列舰、9艘驱逐舰、3艘巡洋舰、3艘潜艇、8艘油船离开千岛群岛,沿偏僻的北部航线向夏威夷岛进发。
为了隐蔽行踪,所有舰艇都实施了严格的灯火管制和无线电静默,终于在12天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了珍珠港以北约370千米的预定海域。
12月8日凌晨6点,第一波次183架99舰爆、97舰攻等飞机离开航母,随时准备应对美军的拦截。
其实,美国雷达站也发现了北方大批飞机正在接近,但可笑的是,严重失职的值班人员竟然坚信这是本国飞机,于是日本机群没有遇到任何阻拦,在7点30分左右抵达珍珠港上空。
瞬时间,日军的俯冲轰炸机带着炸弹从天而降,随即鱼雷轰炸机从低空攻击军舰,水平轰炸机在高空再度攻击,无需应对美军拦截的日本零式战斗机也投入轰炸中。
原本宁静的珍珠港顿时间硝烟弥漫,一片狼藉。
多艘美国舰船燃起熊熊大火,向水中沉没下去。
第一波轰炸刚停止,第二波次170架飞机尾随而至,打击剩余的军舰。
毫无防备的美军几乎没有任何反应。
前后2个小时的轰炸使美军2400余人稀里糊涂地丧命,40余艘舰船和300余架飞机遭到毁伤,分别占美国太平洋舰队的50%和70%。
而日军仅损失了约30架飞机、55名飞行员和几艘袖珍潜艇。
虽然日方有继续攻击的建议,但由于已达到作战效果又担心过多战损,日军舰船于当日下午1点30分返航。
后来的无数军事人员都对这个贻误大好战机的错误决策扼腕叹息。
如果日军乘胜追击,摧毁美军的机械厂、修理厂、油库、船坞和附近的航母,那么美国太平洋舰队瘫痪的时间就绝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半年。
此外,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为了先发制人,在对美作战中占得先机,从而能够顺利地实施“南下”策略,进攻东南亚国家。
从这个角度讲,日本是成功的,而且取得的战果在人类历史上堪称空前绝后。
然而,正如今天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找到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向日本、德国等开战,将强大的美国拖入战争,这对轴心国来说,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惨淡结局 除了偷袭珍珠港,99舰爆和97舰攻还参加了珊瑚岛海战、中途岛海战、瓜达尔卡纳岛海战等诸多重要战事,两者在1941年时都是性能颇佳的优秀飞机,但在战机更新极为快速的二战时期并没有与时俱进地发展改型。
而且日本资源有限的小国劣势使飞机普遍“皮薄易碎”、“后继无机”,优秀机型也多是昙花一现。
尤其是作为俯冲轰炸机的99舰爆,对飞行员水平要求极为苛刻,参加珍珠港偷袭行动的飞行员都是经验丰富的高手。
随着战事的发展和日军的颓败,优秀飞行员所剩无几,护航的零式战斗机数量严重不足,其速度慢、防护力弱的缺陷日益凸显,命中率甚至不足10%,到了战争末期,只能由初出茅庐的飞行员驾驶,成为日本神风特工队的自杀式飞机。
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强大的设计力与生产力,使日本飞机总是很快被美机所超越。
美制机型往往“真材实料”,不仅技术先进,而且装甲厚实,可靠性更强。
历史证明,在珍珠港几乎肆无忌惮的大轰炸也只是让美国太平洋舰队瘫痪了半年。
据后来资料分析,即使日本完美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