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关灯
1.福利院 港城蒸蒸日上的发展背后,是各方的暗事滋生。

     港城以南翻过一座山后,是它辐射到最远的小镇渔港小镇。

    这个偏僻的以水产为主的小镇最南面,在几年前盖起了“东西厢房”。

     所谓东西厢房并不处在四合院里,也没听上去那么阔气,只不过是泥砖瓦起来两幢对门而立的长条自建屋,恰好四方用铁丝网与栅栏围住,也不知谁先带头称呼的,东西厢房这名字就传下来了。

     小院的正门,上面挂着木牌,写道:童真孤儿院。

     难怪早晨总能听见院中有不少孩子朗朗早读的声音。

     在这简陋的小院里,东厢房住着男孩子们,西厢房住着女孩子们,孩子们都不满十二岁。

    两个厢房之间,靠着南边门口的杂物房不住人,靠近北边的小屋则只住了一个人:老胡头。

     老胡头是孩子们私下的叫法,明面上没人敢这么喊,而是尊称他为胡爷。

     胡爷深受孩子们的爱戴,这其中当然夹杂着敬畏,每天胡爷喊开饭的时候,孩子们从各自的厢房出来,都会毕恭毕敬的喊声胡爷好,胆大心细的男孩子们端着饭碗围在他身边站着,央求他讲些说过无数遍的陈年往事往往是老胡头的“英雄”事迹。

    心思玲珑的女孩子们则蹲在老胡头脚边,恰到好处的夸赞胡爷的英勇。

     秦方槐后来才知道有一个名词可以精准概括这种症状: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孩子们之所以极力讨好老胡头的原因很简单:老胡头管着这里所有人的去向。

    在这里,他就是掌控杀生大权的天。

     老胡头是个贩子,卖人。

     这个院子表面是个孤儿院,实则是个中转站。

    这里住着的孩子要么是老胡头买来的孤儿,要么是什么人从别处拐来卖给老胡头。

     老胡头常说要是没有他,大家伙早都饿死了,秦方槐每每听到这种话,表面不露声色,内心却一万遍的咒骂。

    因为秦方槐从小就懂得这个道理:人心中最大的恶,是伪善。

     老胡头将孩子们带大,给他们一口饭并不是出于慈悲心肠,而是老胡头有一手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