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太史慈?太史慈!

关灯
敏锐和清晰,力量和速度,也较常人高上数倍,也许,这就是一个勇将、一个高手的感觉吧,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既来之,则安之,王鹰默默冷静下来,上天给了他一次实现梦想的机会,那么就珍惜这个机会吧!王鹰对自己说道:从今天开始,你就不再是以前那个“王鹰”了,而要做真正的“太史慈”! 王鹰是个刘备的铁杆“粉丝”,看《三国演义》到关羽失荆州、张飞身死、刘备病亡白帝城??????常常掩书长叹,不忍再读。

    他实在不愿意按照既定的历史去辅佐什么东吴,好在现在的太史慈才19岁(历史上太史慈生于公元166年,小刘备5岁,为本书需要,将其改为生于公元173年,小刘备12岁,望诸位读者莫怪),还没有出仕。

    其实太史慈目前就身在刘备属地平原(当时刘备任平原县令),其是因为黄巾余党管亥围攻北海,奉北海太守孔融之命来请刘备助战的。

    大概的情况是:昨天晚间太史慈刚到平原,和刘备简略说了说情况,休息一晚,结果,就在这晚,王鹰穿越成了太史慈。

     慢慢的,王鹰有了太史慈原本的记忆,想起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王鹰心潮澎湃,:“既然我成了太史慈,那么,就让我改变太史慈的命运吧,还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命运,还有??????整个大汉帝国的命运!” 其时,公元192年春3月,刘备31岁,关羽30岁,张飞25岁,赵云24岁,太史慈19岁。

    历史,即将掀开崭新的一页。

     太史慈(王鹰)抬头看了下天色,清晨,大概早上不到6点的样子,他整理了下纷乱的思绪,长吁一口气,正要考虑下步该如何行事,却听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子义(太史慈字子义)。

    ” 太史慈(王鹰)连忙起身开门,只见门口站着一人,身着一身戎装,30岁左右,身长七尺五寸,细腰长臂,方面大耳,脸上带着让人很舒服的笑容,眉宇之间,却有一股勃勃英气。

     “玄德公?!”太史慈(王鹰)昨天见过,知道此人就是刘备,吃惊道:“怎么敢劳动大驾前来屈就,有事传唤在下即可。

    ” 刘备笑道:“子义乃天下义士,为孔北海及北海十数万百姓千里而来,何有‘屈就’?我此来是想告知子义,平原全部军兵马步军2千,现已集结,我二弟云长、三弟翼德正在整军,随时可以出发援救北海。

    ” 太史慈(王鹰)吃了一惊,昨晚刘备才知道消息,短短一夜功夫,下定决心、整备军队,何其速也,雷厉风行,果真乃英雄也。

    由衷钦佩道:“玄德公如此,北海百姓,感激不尽。

    ” 刘备正色道:“孔北海亦知天下有刘备,吾桃园结义之时,立下誓愿,扶社稷,救万民。

    此吾本分也,子义不必谢我。

    ” 太史慈(王鹰)道:“玄德公高义,令人钦佩。

    ” 正此时,一个三绺长髯,面色微黑的文人模样之人匆匆而来,对刘备和太史慈行礼,道:“主公,三将军带1千军马为先锋,已经出城,关将军让我来请主公和子义。

    ” “好,”刘备对太史慈笑道:“子义,我们也走吧。

    ” 太史慈(王鹰)点头,三人一起向院外走去,刘备对那文人笑道:“宪和(简庸,字宪和),我们走后,平原事务,就交给你了。

    ” 简庸(刘备同乡,当时为刘备从事)笑道:“主公放心,祝早日凯旋而归。

    ” 太史慈(王鹰)闻此言心中暗叹,历史上刘备这一走,解北海之围,再解徐州之围,后陶谦三让徐州,刘备就此留下??????以后终其一生,刘备再也没有回过平原了。

     主公,太史慈(王鹰)多想也能像简庸一样叫刘备声“主公”,可目前刘备以客礼相待于他,突然就这么以身相投,太史慈(王鹰)心里也觉得不太合适,再看看吧,找个好机会,虽然不期望像诸葛亮一样被刘备三顾茅庐才出仕,但也最好能让刘备请请自己,这样比较有身份。

    嘿嘿,太史慈(王鹰)暗自打定主意。

     不过他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