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关灯
而朝中最精锐的两支边军,燕西军和燕北军,都掌握在太后手里。

     燕西军主将白镜文,燕北军主将周嘉慕,燕羽军主将陈立群,还有羌州主将李宜春,他们都是太后的人。

     只有太后顺利登基,他们才能继续在边境安稳领兵。

     而且北伐一旦功成,封侯拜相是必不可少的,也不愁他们会在北伐一事上不尽心。

     丁景焕这么一通盘算下来,发现从经济到军事再到国内局势,大燕发动北伐的时机确实已经足够成熟了。

     当然,自己这一边准备充足还不算什么。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老对手,大穆现在的局势可是十分微妙啊。

     说来也有意思,历史在某些时候,总有些惊人的巧合。

     大燕和大穆对峙百年,不仅国力相当,就连国内局势都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先是大燕这边,景元帝驾崩,大燕面临着主少国疑的局面,霍太后不得不扶幼帝登基。

     再到大穆那边,永庆帝驾崩,大穆同样面临着主少国疑的局面。

     永庆帝驾崩那一年,大穆夺嫡之争愈演愈烈,几位成年皇子和未成年太子之间势如水火。

     太子借着被刺杀一事,想要解决掉几位成年皇子,几位成年皇子为求自保,纷纷起兵围困京师,反倒让太子落入险境。

     后来是身处前线的萧国英领兵返回京师,才解了京师之困。

     太子也登上帝位,而朝中大权,尽数落到太后和萧家手里。

     但大穆也因为这件事情伤及了元气,好些年都没缓过来。

     那些被大穆用血腥手段镇压的游牧部落,趁着大穆内乱之际,再次掀起反叛。

     萧国英是小皇帝的亲舅舅,太后的亲弟弟,他是大穆有名的将领,年纪轻轻就在平定内乱、镇压各族上表现出色,立下无数功勋。

     所以各部落再次叛乱,大穆太后自然就派出了自己的亲弟弟前去镇压。

     这几年里,萧国英来回奔波于平叛路上,基本没什么好好休息的时候。

     可他这样为大穆鞠躬尽瘁,又讨得到什么好吗。

     永庆帝驾崩,彼时还是太子的小皇帝被困在京师之际,连写数封密信送去给前线的萧国英,要求萧国英立刻带兵回京支援。

     那个时候的萧国英正在和燕军对峙,犹豫良久才选择撤兵回京,因着这事,小皇帝对萧国英一直有所猜忌,就连太后和萧国英的几个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