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关灯
于东山再起,屡败屡战,不断积累经验,而后赢得最终的胜利。

    败是缘于他的轻狂傲慢,败于他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寄希望于以后,不抓住机会也不珍惜时间,任凭珍贵的时光流沙般从他的手中漏出。

     然而说来说去,这些都不过是让人耳朵起茧子的大道理,都不过是苍白无力的文字,没有一败涂地过的人,又从何而来后悔。

    人们常说,听过许多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

    你没有真正经历过,便不能够刻骨铭心地理解。

     徐三秉一个人默默坐在食堂角落,孤独地吃着餐盘里淡然无味的饭菜,满脑子都是林朝夕最后五分钟说的那些话。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沾湿玻璃,雾气模糊了整面玻璃,绿树、苍天、道路、行人…什么也看不见。

    徐三秉沉默地看着这面雾蒙了的玻璃,像看见了茫然无措的自己。

     他承认林朝夕说的是有道理的,他什么都明白,但他什么都无法改变。

     与此同时,永川二中教师办公室里,林朝夕扒着校门口买来的扬州炒饭,拨通了老梁的号码。

     “梁老师,我想了解一下徐三秉同学的事情。

    ”林朝夕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老梁在电话那头叹气:“小徐啊……小徐这孩子可惜了。

    ” 林朝夕问道:“他原来成绩很好吗?” 老梁惋惜道:“岂止很好,这孩子原来可是国家队的苗子啊。

    ” 国家队……这是林朝夕没有想到的。

    虽然很多小说里总是动不动就把主角设定成百年一遇的天才,代表国家出征赛场,一路所向披靡,为国争光。

    这些通俗易懂的网络小说把艰难晦涩的竞赛拉到常人面前,好像参加竞赛是小菜一碟,拿到冠军也轻而易举,好像所有人都有资格参加都可以拿到冠军。

     可是事实与小说大相径庭。

     在林朝夕的记忆里,整个安宁晋杯夏令营就有三百七十八人,放到整个江省就已经上千,可是真正能够代表江省参加比赛的不过几十人,而国家集训队只有六十个人,在这六十个人里只有六个人能够代表国家参赛。

    再对比我国上亿的青少年基数,能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不过凤毛麟角。

     但是数据仍然不够直观,这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有多少人能记住呢,对普通人来说,那依然是存有想象余地的,仍然可以借由小说做梦,梦想自己是沧海遗珠,梦想自己也能够拥有这些无上的辉煌和荣耀,梦想自己在竞赛这条路上披荆斩棘而后凯旋。

     如果让林朝夕来说明竞赛有多不容易,她想自己大概会这样说: 能够参加国家队的人,大多都可以保送永川和三味,省队成员也基本都能进985、211。

    这是什么概念呢,永川和三味的高考招生大多只招各省前五十的学生,在有些省份甚至一个专业只给一个名额,这些人的分数几乎都在七百分左右浮动,而一个数学选择题就占了五分。

     听上去好像很容易,但在我国,能上一本其实就已经很不错了。

    一本的分数线一般是五百多,一本和永川三味隔了整整一门主科的距离。

    新闻上总是有很多“xxx高考冲刺一百天,一天增加一分”等等学渣逆袭成学霸的故事,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