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关灯
小
中
大
去。
栈道自然是新修的,但修得很用心,既有古意,又很周到地考虑到游客的方便。
比如木质扶手上的毛刺打磨得很光溜,不会扎手;每一级台阶还镶着一个小木条,脚踩下去有点硌。
我问导游这东西走起来多难受啊,导游说这是为了雨天防滑用的。
就连旁边的提示牌,都显得很有创意,确实下了功夫。
从栈道走下去一路风景极棒,这里不做太多描述,可自行查询形容词词典。
总之这里提点一句,景区推荐的路线是北坡上,南坡下,你们必须先参观关楼,然后就得从非常陡峭的栈道一阶阶爬上去,体力消耗会特别大。
而我们走的路线刚好相反,从缓和的南坡上去,从栈道走下来,自然舒服多了。
据说还可以乘坐索道,不过那就错过很多好风景。
走到山脚下,我们终于看到了关楼。
在两道高崖之间,夹着一座面北背南的高耸城门,关楼旁还有一条小溪流过。
城门按正常标准很高大,可跟两边山势相比,却小得像是一个模型。
关楼是新修的,没什么特别要感慨的地方。
旁边那条小溪倒是很有意思,河道不浅,流量却不大,估计现在是枯水期。
河道中有许多散落的大石块,显得特别突兀。
据说诸葛亮建此关的时候,根本没有这么大的豁口,是拿大石把两山之间填满,除了城门以外一道缝隙也不留。
从军事上来说,这才是最合理的做法。
现在这个摆设布局,纯粹是方便照相用的后来历代都是在这基础上进行修补。
到民国开始修川陕公路了,规划要通过此处,便把剑门关旧城楼炸掉以方便通行。
其中一部分石块就散落在溪中,堆砌痕迹犹在。
几年之前,川陕公路改道,这里遂恢复原貌,这才重新修起关楼来。
从关楼朝外头走,一路就没什么特别值得说的古迹了。
诸如李白《蜀道难》壁题、陆游细雨廊、蜀王子规桥、叹关台诗词长廊、孔明立关像什么的,真假也就那么回事吧。
唯一值得称道的两处,反倒都是新东西。
一是离关楼不远处的一组铜像,相必和姜维庙雕像出自同一人之手,描绘的是姜维接到投降消息,“将士咸怒,拔刀斫石”时的情景。
人物个个不同,廖化仰天长啸、张翼拄刀垂头、董厥持盾满目含怒,上面的姜维敛容抬眼,满脸都写着三个字是“不甘心”。
我忽然注意到,这组雕像是背向南方,面朝关楼,也就是说,姜维的眼睛,是一直看向北方,看向汉中,看向长安,他和他的老师梦萦魂牵的地方。
想到此节,我差点没哭出来。
大家谈到诸葛亮时,多是惋惜嗟叹,叹其大志未遂;谈到姜维时,却只能用悲壮来形容。
而剑阁这里,几乎可以算是这支诸葛亮一手带出来的强军最后一次登场。
想想都觉得伤感。
所以你看,一个景区有没有文化,能不能打动人,跟里面的东西新旧程度没关系,全在用心与否,有爱与否。
真对那段历史怀有炽热感情的话,做出来的东西感觉就大不一样。
剑阁的这些铜像虽是新的,比其他很多三国景点展出来的地摊货强出太多。
走过这组雕像,是一段幽静小路。
路边的岩壁上有大约四、五组壁画,雕的是诸葛亮北伐图。
除了第一张里那个“蜀”字有点碍眼以外,整体效果不错。
而且有一个细节很有趣,前面几张都是军队出征,有先锋,有中军,有粮草辎重队,旌旗招展、枪戈如林,人物个个面色凝重,都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一派紧张肃杀的气氛。
最后一张,画风陡变,全是各种舞姬杂耍宫廷宴会,奢靡之气扑面而来。
画中没明说,但我估计是大后方的成都刘禅皇宫里。
一字不立,褒贬立见,这微言大义设计得实在颇具匠心。
不过得说句公道话,诸葛亮北伐,刘禅虽然没帮上什么忙,但也真没太拖后腿,无能不假,倒还不至于前线战士吃紧,后方皇帝紧吃。
最后,我们即将走出景区时,导游又让我们回头看,说你们看看关楼上的悬崖轮廓,像不像是一个人的脸。
我们说好吧有点像……导游动情地说:“据当地传说,姜维死后,一缕英魂不散,回到剑阁化为山神,守护一方百姓。
那张脸,就代表了他对剑门关的眷恋。
”我们说好吧挺感人…… 从景区出来,我们迎头看到游客服务中心有一个雕像,分明是三国无双里的姜维造型,还是Q版的。
这也太突兀了,众人都是一愣,刚刚还被悲壮气氛填塞胸中,一下子有点转变不过来。
再仔细一看,姜维的武器上居然还画着WIFI信号。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姜维死后,一缕英魂不散,回到剑阁化为山神,是为了守护一方百姓的无线网啊。
真是个好山神,知道老百姓最急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太感人了! 哦,对了,半山处还有一个4D电影院,里面播放4D电影《剑门神鸟》,宣传词是:专为影院创作的四维电影《剑门神鸟》讲述在雄伟的剑门关上,岁月流转,千百年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当年诸葛亮的羽毛扇化作了一只神鸟,终年守卫着剑门关,有一天,神鸟开始寻找散落在不同时空里的五彩羽毛,于是开始了一段神秘梦幻的时空之旅,剑门关沧海桑田的造山运动,武丁开道的神话传说,诸葛亮垒石立关,姜维镇守剑门雄关等历史事件将呈现在观众面前。
至于效果嘛……我没敢进去,有兴趣的人,可以先在线看看(点这里),真是有点哈哈哈哈哈。
最后,例行感谢感谢成都地头蛇新华文轩、鼓山文化的大力支持。
感谢《
栈道自然是新修的,但修得很用心,既有古意,又很周到地考虑到游客的方便。
比如木质扶手上的毛刺打磨得很光溜,不会扎手;每一级台阶还镶着一个小木条,脚踩下去有点硌。
我问导游这东西走起来多难受啊,导游说这是为了雨天防滑用的。
就连旁边的提示牌,都显得很有创意,确实下了功夫。
从栈道走下去一路风景极棒,这里不做太多描述,可自行查询形容词词典。
总之这里提点一句,景区推荐的路线是北坡上,南坡下,你们必须先参观关楼,然后就得从非常陡峭的栈道一阶阶爬上去,体力消耗会特别大。
而我们走的路线刚好相反,从缓和的南坡上去,从栈道走下来,自然舒服多了。
据说还可以乘坐索道,不过那就错过很多好风景。
走到山脚下,我们终于看到了关楼。
在两道高崖之间,夹着一座面北背南的高耸城门,关楼旁还有一条小溪流过。
城门按正常标准很高大,可跟两边山势相比,却小得像是一个模型。
关楼是新修的,没什么特别要感慨的地方。
旁边那条小溪倒是很有意思,河道不浅,流量却不大,估计现在是枯水期。
河道中有许多散落的大石块,显得特别突兀。
据说诸葛亮建此关的时候,根本没有这么大的豁口,是拿大石把两山之间填满,除了城门以外一道缝隙也不留。
从军事上来说,这才是最合理的做法。
现在这个摆设布局,纯粹是方便照相用的后来历代都是在这基础上进行修补。
到民国开始修川陕公路了,规划要通过此处,便把剑门关旧城楼炸掉以方便通行。
其中一部分石块就散落在溪中,堆砌痕迹犹在。
几年之前,川陕公路改道,这里遂恢复原貌,这才重新修起关楼来。
从关楼朝外头走,一路就没什么特别值得说的古迹了。
诸如李白《蜀道难》壁题、陆游细雨廊、蜀王子规桥、叹关台诗词长廊、孔明立关像什么的,真假也就那么回事吧。
唯一值得称道的两处,反倒都是新东西。
一是离关楼不远处的一组铜像,相必和姜维庙雕像出自同一人之手,描绘的是姜维接到投降消息,“将士咸怒,拔刀斫石”时的情景。
人物个个不同,廖化仰天长啸、张翼拄刀垂头、董厥持盾满目含怒,上面的姜维敛容抬眼,满脸都写着三个字是“不甘心”。
我忽然注意到,这组雕像是背向南方,面朝关楼,也就是说,姜维的眼睛,是一直看向北方,看向汉中,看向长安,他和他的老师梦萦魂牵的地方。
想到此节,我差点没哭出来。
大家谈到诸葛亮时,多是惋惜嗟叹,叹其大志未遂;谈到姜维时,却只能用悲壮来形容。
而剑阁这里,几乎可以算是这支诸葛亮一手带出来的强军最后一次登场。
想想都觉得伤感。
所以你看,一个景区有没有文化,能不能打动人,跟里面的东西新旧程度没关系,全在用心与否,有爱与否。
真对那段历史怀有炽热感情的话,做出来的东西感觉就大不一样。
剑阁的这些铜像虽是新的,比其他很多三国景点展出来的地摊货强出太多。
走过这组雕像,是一段幽静小路。
路边的岩壁上有大约四、五组壁画,雕的是诸葛亮北伐图。
除了第一张里那个“蜀”字有点碍眼以外,整体效果不错。
而且有一个细节很有趣,前面几张都是军队出征,有先锋,有中军,有粮草辎重队,旌旗招展、枪戈如林,人物个个面色凝重,都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一派紧张肃杀的气氛。
最后一张,画风陡变,全是各种舞姬杂耍宫廷宴会,奢靡之气扑面而来。
画中没明说,但我估计是大后方的成都刘禅皇宫里。
一字不立,褒贬立见,这微言大义设计得实在颇具匠心。
不过得说句公道话,诸葛亮北伐,刘禅虽然没帮上什么忙,但也真没太拖后腿,无能不假,倒还不至于前线战士吃紧,后方皇帝紧吃。
最后,我们即将走出景区时,导游又让我们回头看,说你们看看关楼上的悬崖轮廓,像不像是一个人的脸。
我们说好吧有点像……导游动情地说:“据当地传说,姜维死后,一缕英魂不散,回到剑阁化为山神,守护一方百姓。
那张脸,就代表了他对剑门关的眷恋。
”我们说好吧挺感人…… 从景区出来,我们迎头看到游客服务中心有一个雕像,分明是三国无双里的姜维造型,还是Q版的。
这也太突兀了,众人都是一愣,刚刚还被悲壮气氛填塞胸中,一下子有点转变不过来。
再仔细一看,姜维的武器上居然还画着WIFI信号。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姜维死后,一缕英魂不散,回到剑阁化为山神,是为了守护一方百姓的无线网啊。
真是个好山神,知道老百姓最急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太感人了! 哦,对了,半山处还有一个4D电影院,里面播放4D电影《剑门神鸟》,宣传词是:专为影院创作的四维电影《剑门神鸟》讲述在雄伟的剑门关上,岁月流转,千百年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当年诸葛亮的羽毛扇化作了一只神鸟,终年守卫着剑门关,有一天,神鸟开始寻找散落在不同时空里的五彩羽毛,于是开始了一段神秘梦幻的时空之旅,剑门关沧海桑田的造山运动,武丁开道的神话传说,诸葛亮垒石立关,姜维镇守剑门雄关等历史事件将呈现在观众面前。
至于效果嘛……我没敢进去,有兴趣的人,可以先在线看看(点这里),真是有点哈哈哈哈哈。
最后,例行感谢感谢成都地头蛇新华文轩、鼓山文化的大力支持。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