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关灯
小
中
大
川北群山,抵达广元。
在广元之南,G108还会途径一个重要的古代节点,也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剑阁。
我们朝南一路开去,沿途剑门山脉的山势依然险峻。
这次没了高速公路的护栏保护,心中安全感顿时少了几分。
加上道路狭窄回环,大车众多,侧边又动辄是山崖,岂敢轻易超车?只能忍气吞声跟在屁股后头。
不过好在路上景致不错,时近深秋,也没见满目叶黄,山间还是郁郁葱葱的润绿。
路边偶尔还能看到一户户白墙青瓦的二层小宅院,像是谁家别墅,可大门正正对着公路,也不知晚上睡觉吵不吵。
开过剑门关隧道之后,路况好了起来。
再往前数公路,就抵达了剑门关镇。
这也是个精修过的古镇,该有的商业元素和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街道整洁,游客很少,气氛真是惬意闲适我发现只要是人少的地方,总能立刻感觉到惬意闲适。
这也是为什么我特意选择十一后出行。
我一下车,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里的空气极其清冽,深呼吸几次,跟洗了一次肺差不多。
我环顾四周如剑群山,脑海里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回响: 这里就是剑阁了,姜维姜伯约的剑阁。
如果说成都只属于诸葛亮的话,那么剑阁毫无疑问,只属于姜维。
尽管姜维在这里呆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留下来的烙印,却历经千年而不褪色。
至今为止,当我们提到剑阁时,只能想到姜维蜀汉最后的守护者。
曹魏远征,数路汹涌而来。
本来在沓中避祸的姜维率军赶回,眼看汉中不保,便收集诸军,退守于剑阁。
这里是入蜀第一关,两川锁钥,再不能退。
钟会打到这里,也打不动了,只能僵持。
邓艾率偏师偷渡阴平,从江油杀出,直奔成都。
消息传到剑阁,姜维急忙动身回军广汉救援。
结果走到半路,接到却是后主敕令一封,令其投戈放甲。
史书上说姜维等“将士咸怒,拔刀斫石。
”虽然这番举动发生于郪县,但那一刻姜维绝望愤怒的身影,深深地镌刻在了这剑阁山中。
剑阁,遂成为蜀汉军团的绝唱。
想想就让人觉得伤感。
从前我玩三国无双,打到五丈原一役。
魏军势猛,蜀军前锋纷纷溃败。
到了中盘,蜀军又遭遇了新的打击,诸葛亮终于抗不住天命,长叹一声撒手人寰。
就在这时,突然一条讯息闪过屏幕,姜维接替诸葛亮出任蜀军总大将。
紧接着姜维头像闪出,带着悲伤与决然地说道:“丞相,就让我暂且借用您的名义来守护蜀国吧!”恰好我那时奔马路过中央高地附近,远远望见蜀军几乎已经全灭,只剩姜维一个人拿着三刃刀奋力搏杀,周围潮水般的魏军士兵团团把他围住。
姜维背后,就是蜀军飘摇的大纛。
那一瞬间,我真是被感动了。
所谓伟大,大概就是说一个人执著于某一件事、无论多么艰辛困苦,都一直坚持直到死亡为止。
姜维如此,他的老师也是如此。
剑阁是一条回环路线,既可以先走剑门关再沿栈道拾阶而上至峰顶;也可以先从南坡登上峰顶,再沿栈道徐徐下山,从剑门关出来,等于是反着走。
我们请了一位女导游,导游建议我们第二种走法,相对舒服一点,全程大概是四个小时。
我说能看到剑阁全景吗?她肯定地说能。
这次到剑门关,我带着两个疑问前来。
一是为什么此地叫剑阁?这俩字到底怎么来的?二是剑阁何以成关?我从前单知道剑阁地势险要,但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到底是怎么个险要法?为何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能不能绕过去?如果不能,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不亲身来这里看看,恐怕是难以明白的。
第一个问题在我看过沿途景色之后,其实很好回答。
这一带山脉地质非常有特点,诸多山峰突拔挺立,加上峰侧峭壁如刀片一般锋锐,所以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把把长剑插在地上。
剑阁关两侧有大剑山、小剑山,还有附属七十二峰,就是七十二把剑,可谓是威严肃杀,兵锐凛凛。
唐代有一个四川人叫刘仪凤,写过一篇《剑门关记》,里面对剑门一带七十二峰的地形特点描述很精到:“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嵚,如门斯辟,如剑斯植”。
我从前只觉得这几句文采很好,直到数小时之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路的险峻山势后,才陡然发现“如剑斯植”四字真是精妙绝伦,尤其是那一个“植”字,极其传神。
确实是植,因为那些山峰虽然独立高耸,但下半部根基全都彼此连缀,远远望去绵绵成一片,就像是从地里长出来无数把剑一样。
相比之下,只会用“插”的我真是太粗鄙了。
顺便说一句,这位刘仪凤,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宅的人之一。
他在朝为官十几年,俸禄一半全都用来买书,家藏数万卷。
这个死宅每天下班后就关门读书抄书,跟任何人都不来往。
后来有人弹劾他私自传抄秘阁书卷,被免职。
刘仪凤回川中老家时,别的没拿,足足带了三船宅物书籍,不知里面多少同人多少手办。
至于“阁”字,其实就是加了一个盖顶的栈道。
如两图所示,无顶为栈道
在广元之南,G108还会途径一个重要的古代节点,也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剑阁。
我们朝南一路开去,沿途剑门山脉的山势依然险峻。
这次没了高速公路的护栏保护,心中安全感顿时少了几分。
加上道路狭窄回环,大车众多,侧边又动辄是山崖,岂敢轻易超车?只能忍气吞声跟在屁股后头。
不过好在路上景致不错,时近深秋,也没见满目叶黄,山间还是郁郁葱葱的润绿。
路边偶尔还能看到一户户白墙青瓦的二层小宅院,像是谁家别墅,可大门正正对着公路,也不知晚上睡觉吵不吵。
开过剑门关隧道之后,路况好了起来。
再往前数公路,就抵达了剑门关镇。
这也是个精修过的古镇,该有的商业元素和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街道整洁,游客很少,气氛真是惬意闲适我发现只要是人少的地方,总能立刻感觉到惬意闲适。
这也是为什么我特意选择十一后出行。
我一下车,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里的空气极其清冽,深呼吸几次,跟洗了一次肺差不多。
我环顾四周如剑群山,脑海里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回响: 这里就是剑阁了,姜维姜伯约的剑阁。
如果说成都只属于诸葛亮的话,那么剑阁毫无疑问,只属于姜维。
尽管姜维在这里呆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留下来的烙印,却历经千年而不褪色。
至今为止,当我们提到剑阁时,只能想到姜维蜀汉最后的守护者。
曹魏远征,数路汹涌而来。
本来在沓中避祸的姜维率军赶回,眼看汉中不保,便收集诸军,退守于剑阁。
这里是入蜀第一关,两川锁钥,再不能退。
钟会打到这里,也打不动了,只能僵持。
邓艾率偏师偷渡阴平,从江油杀出,直奔成都。
消息传到剑阁,姜维急忙动身回军广汉救援。
结果走到半路,接到却是后主敕令一封,令其投戈放甲。
史书上说姜维等“将士咸怒,拔刀斫石。
”虽然这番举动发生于郪县,但那一刻姜维绝望愤怒的身影,深深地镌刻在了这剑阁山中。
剑阁,遂成为蜀汉军团的绝唱。
想想就让人觉得伤感。
从前我玩三国无双,打到五丈原一役。
魏军势猛,蜀军前锋纷纷溃败。
到了中盘,蜀军又遭遇了新的打击,诸葛亮终于抗不住天命,长叹一声撒手人寰。
就在这时,突然一条讯息闪过屏幕,姜维接替诸葛亮出任蜀军总大将。
紧接着姜维头像闪出,带着悲伤与决然地说道:“丞相,就让我暂且借用您的名义来守护蜀国吧!”恰好我那时奔马路过中央高地附近,远远望见蜀军几乎已经全灭,只剩姜维一个人拿着三刃刀奋力搏杀,周围潮水般的魏军士兵团团把他围住。
姜维背后,就是蜀军飘摇的大纛。
那一瞬间,我真是被感动了。
所谓伟大,大概就是说一个人执著于某一件事、无论多么艰辛困苦,都一直坚持直到死亡为止。
姜维如此,他的老师也是如此。
剑阁是一条回环路线,既可以先走剑门关再沿栈道拾阶而上至峰顶;也可以先从南坡登上峰顶,再沿栈道徐徐下山,从剑门关出来,等于是反着走。
我们请了一位女导游,导游建议我们第二种走法,相对舒服一点,全程大概是四个小时。
我说能看到剑阁全景吗?她肯定地说能。
这次到剑门关,我带着两个疑问前来。
一是为什么此地叫剑阁?这俩字到底怎么来的?二是剑阁何以成关?我从前单知道剑阁地势险要,但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到底是怎么个险要法?为何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能不能绕过去?如果不能,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不亲身来这里看看,恐怕是难以明白的。
第一个问题在我看过沿途景色之后,其实很好回答。
这一带山脉地质非常有特点,诸多山峰突拔挺立,加上峰侧峭壁如刀片一般锋锐,所以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把把长剑插在地上。
剑阁关两侧有大剑山、小剑山,还有附属七十二峰,就是七十二把剑,可谓是威严肃杀,兵锐凛凛。
唐代有一个四川人叫刘仪凤,写过一篇《剑门关记》,里面对剑门一带七十二峰的地形特点描述很精到:“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嵚,如门斯辟,如剑斯植”。
我从前只觉得这几句文采很好,直到数小时之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路的险峻山势后,才陡然发现“如剑斯植”四字真是精妙绝伦,尤其是那一个“植”字,极其传神。
确实是植,因为那些山峰虽然独立高耸,但下半部根基全都彼此连缀,远远望去绵绵成一片,就像是从地里长出来无数把剑一样。
相比之下,只会用“插”的我真是太粗鄙了。
顺便说一句,这位刘仪凤,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宅的人之一。
他在朝为官十几年,俸禄一半全都用来买书,家藏数万卷。
这个死宅每天下班后就关门读书抄书,跟任何人都不来往。
后来有人弹劾他私自传抄秘阁书卷,被免职。
刘仪凤回川中老家时,别的没拿,足足带了三船宅物书籍,不知里面多少同人多少手办。
至于“阁”字,其实就是加了一个盖顶的栈道。
如两图所示,无顶为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