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向岐山二
关灯
小
中
大
噗呲一声钝响,“丫鬟”摁住谢敛的肩膀。
他冷笑着贴到谢敛耳边,道:“谢含之,不杀我,你后悔了吗?” 谢敛忍痛抬眼,瞧见一张熟悉的脸。
是傅澄江。
“阿念。
”谢敛冷声道。
秦念瞧见谢敛满身的血,怔忪不知所措。
傅澄江却将手里的匕首又往下几寸,“这匕首上淬了毒,你下去给岑兄,给枉死的十万大军道歉吧!” 门被人一脚踢开,田二郎冲过来掀翻傅澄江,将人摁在地上对脸几拳。
这会儿秦念终于缓过神来,尖叫一声,扑上前来捂谢敛的伤口。
谢敛拨开秦念的手,冷声道:“放开。
” 秦念听见兄长的命令,下意识听话松开手。
这会儿田二郎已经将傅澄江捆了起来,瞧见谢敛身上的伤,也有些慌了神。
他看看地上的傅澄江,又看看秦念,最终讪讪道:“谢先生……” “都关起来。
”谢敛道。
“去请个靠得住的大夫,消息不要走漏出去。
” 有了谢敛的话,田二郎才找到主心骨。
他瞧着秦念一会儿,找来一条软些的带子将秦念双手捆住,扛一个牵一个关入耳房,这才冲出去找大夫。
田二郎的脚步远去。
屋内灯火被洞开的风吹得几近熄灭。
外头传来喧哗,马蹄声响彻汴京长街之中。
有小吏敲响锣鼓,宣告刚刚从朝廷颁布下来的新法令,惊得家家户户窗户开合。
“衡田制禁行!其下一百二十三条律法,今日一并废除!” 谢敛的意识有些模糊,他下意识去扶桌案,却扶了个空。
身体骤然失去平衡,往地上摔去时撞到了前些日子的伤口,他被疼意抽走最后一丝意识。
谢敛陷入梦中。
年少时,他在开满紫藤的窗内临帖。
书案上放着欧阳询的帖子,角落里是一卷稚嫩的练字纸,笔触瞧着是个小女孩的。
谢敛练字练得很专注,浑然不觉得枯燥,但窗外的喧哗还是令他掀起眼帘。
“你这是什么个下法?”着黑襕袍的中年人蹙起眉。
他对面着白绢长衫的儒士大笑起来,拈子落下,方得意道:“自然是我新琢磨出来的新法子,总该甘拜下风了吧?” 坐在两侧的是一对父女。
父亲着湖水蓝苏罗道袍,拈着修剪得当的须髯笑,“秦兄向来有新意,只是遇到了永怡,恐怕不会放你这一马。
” 小女孩梳着丱发,径直走到面容严肃古板的黑衣中年人面前,拈起一粒黑子落下去。
“这样,以秦叔叔的新法子破了,岂不好?” 原本笑得潇洒豪放的白衣儒士一愣,忽然拊掌赞叹,挤眉弄眼道:“敬衍的小女儿果然机敏,永怡,你活了一把年纪,倒要向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学。
” 黑衣中年人瞪了秦既白一眼。
虽是板着一张脸,却伸手摸了摸小女孩的头,也夸道:“这孩子灵动天成。
” “若是如今的政令也能改一改……”秦既白一撩雪白的衣摆,随便坐在小杌子上剥松子,像是信口提起,“也不至于有这么多世家豪族,钻着律法的漏子,赚得盆满钵满。
” 章永怡不赞同地看了秦既白一眼。
“朝廷法度,岂能朝令夕改?律法都是总结了前朝过失,由高祖皇帝令百官斟酌定下的,若是随意更改,百姓岂能信服?” 秦既白丢下松子壳,便要辩论。
一旁温文尔雅的蓝衣父亲摆了摆手,劝和道:“律法是不能随意更改,改了未免显得朝廷儿戏,且又不利于百姓达成共识。
但若是有更好的政策,不改岂不是迂腐守旧了?” 秦既白当即点了点头。
章永怡略作思索,也颔首示意。
“改与不改,都有道理。
”小女孩摊开手找秦既白要松子吃,摇晃着脑袋,“最难的是怎么改,若没有秦叔叔新想出的法子,我也无法再反回来吃秦叔叔的棋。
” 听到这句童言稚语,三人皆是一愣。
随即,秦既白笑着道:“真是越活越回去了,倒不如一个四岁的孩子机灵。
” 宋敬衍行云流水地给几人倒了茶,又说:“想一想去改确实简单,但若真要改,不但要参考前朝过失,又要针对当今时宜,确实不简单。
” “这天底下,有什么简单的事?”章永怡习惯紧蹙的眉舒展开了些,古板的脸上也露出一丝向往,“不试试,怎么知道成不成。
” “我也觉得,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 秦既白拍案称好,命随从取来笔墨纸砚,“我对国朝的弊病早看不习惯了,来日若能拜相,我必要干出一番事业!” 宋敬衍含着笑,只是颔首表示赞同。
身侧的小姑娘疑惑看着几个大人,听懂了拜相,连忙高高兴兴道:“秦叔叔一定能大展宏图!” 接过随从的笔墨,秦既白将纸张铺开在棋盘上,一手执笔一手持酒,且喝且写。
身侧的两人皆看着他落笔,或此起彼伏地添上一句,或各自垂首冥思苦想。
雪白的纸页铺陈满棋枰,散落满地。
三人却全然没有停止的意思,一条一条的建议被写在纸上,很快便积攒下厚厚一摞。
他冷笑着贴到谢敛耳边,道:“谢含之,不杀我,你后悔了吗?” 谢敛忍痛抬眼,瞧见一张熟悉的脸。
是傅澄江。
“阿念。
”谢敛冷声道。
秦念瞧见谢敛满身的血,怔忪不知所措。
傅澄江却将手里的匕首又往下几寸,“这匕首上淬了毒,你下去给岑兄,给枉死的十万大军道歉吧!” 门被人一脚踢开,田二郎冲过来掀翻傅澄江,将人摁在地上对脸几拳。
这会儿秦念终于缓过神来,尖叫一声,扑上前来捂谢敛的伤口。
谢敛拨开秦念的手,冷声道:“放开。
” 秦念听见兄长的命令,下意识听话松开手。
这会儿田二郎已经将傅澄江捆了起来,瞧见谢敛身上的伤,也有些慌了神。
他看看地上的傅澄江,又看看秦念,最终讪讪道:“谢先生……” “都关起来。
”谢敛道。
“去请个靠得住的大夫,消息不要走漏出去。
” 有了谢敛的话,田二郎才找到主心骨。
他瞧着秦念一会儿,找来一条软些的带子将秦念双手捆住,扛一个牵一个关入耳房,这才冲出去找大夫。
田二郎的脚步远去。
屋内灯火被洞开的风吹得几近熄灭。
外头传来喧哗,马蹄声响彻汴京长街之中。
有小吏敲响锣鼓,宣告刚刚从朝廷颁布下来的新法令,惊得家家户户窗户开合。
“衡田制禁行!其下一百二十三条律法,今日一并废除!” 谢敛的意识有些模糊,他下意识去扶桌案,却扶了个空。
身体骤然失去平衡,往地上摔去时撞到了前些日子的伤口,他被疼意抽走最后一丝意识。
谢敛陷入梦中。
年少时,他在开满紫藤的窗内临帖。
书案上放着欧阳询的帖子,角落里是一卷稚嫩的练字纸,笔触瞧着是个小女孩的。
谢敛练字练得很专注,浑然不觉得枯燥,但窗外的喧哗还是令他掀起眼帘。
“你这是什么个下法?”着黑襕袍的中年人蹙起眉。
他对面着白绢长衫的儒士大笑起来,拈子落下,方得意道:“自然是我新琢磨出来的新法子,总该甘拜下风了吧?” 坐在两侧的是一对父女。
父亲着湖水蓝苏罗道袍,拈着修剪得当的须髯笑,“秦兄向来有新意,只是遇到了永怡,恐怕不会放你这一马。
” 小女孩梳着丱发,径直走到面容严肃古板的黑衣中年人面前,拈起一粒黑子落下去。
“这样,以秦叔叔的新法子破了,岂不好?” 原本笑得潇洒豪放的白衣儒士一愣,忽然拊掌赞叹,挤眉弄眼道:“敬衍的小女儿果然机敏,永怡,你活了一把年纪,倒要向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学。
” 黑衣中年人瞪了秦既白一眼。
虽是板着一张脸,却伸手摸了摸小女孩的头,也夸道:“这孩子灵动天成。
” “若是如今的政令也能改一改……”秦既白一撩雪白的衣摆,随便坐在小杌子上剥松子,像是信口提起,“也不至于有这么多世家豪族,钻着律法的漏子,赚得盆满钵满。
” 章永怡不赞同地看了秦既白一眼。
“朝廷法度,岂能朝令夕改?律法都是总结了前朝过失,由高祖皇帝令百官斟酌定下的,若是随意更改,百姓岂能信服?” 秦既白丢下松子壳,便要辩论。
一旁温文尔雅的蓝衣父亲摆了摆手,劝和道:“律法是不能随意更改,改了未免显得朝廷儿戏,且又不利于百姓达成共识。
但若是有更好的政策,不改岂不是迂腐守旧了?” 秦既白当即点了点头。
章永怡略作思索,也颔首示意。
“改与不改,都有道理。
”小女孩摊开手找秦既白要松子吃,摇晃着脑袋,“最难的是怎么改,若没有秦叔叔新想出的法子,我也无法再反回来吃秦叔叔的棋。
” 听到这句童言稚语,三人皆是一愣。
随即,秦既白笑着道:“真是越活越回去了,倒不如一个四岁的孩子机灵。
” 宋敬衍行云流水地给几人倒了茶,又说:“想一想去改确实简单,但若真要改,不但要参考前朝过失,又要针对当今时宜,确实不简单。
” “这天底下,有什么简单的事?”章永怡习惯紧蹙的眉舒展开了些,古板的脸上也露出一丝向往,“不试试,怎么知道成不成。
” “我也觉得,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 秦既白拍案称好,命随从取来笔墨纸砚,“我对国朝的弊病早看不习惯了,来日若能拜相,我必要干出一番事业!” 宋敬衍含着笑,只是颔首表示赞同。
身侧的小姑娘疑惑看着几个大人,听懂了拜相,连忙高高兴兴道:“秦叔叔一定能大展宏图!” 接过随从的笔墨,秦既白将纸张铺开在棋盘上,一手执笔一手持酒,且喝且写。
身侧的两人皆看着他落笔,或此起彼伏地添上一句,或各自垂首冥思苦想。
雪白的纸页铺陈满棋枰,散落满地。
三人却全然没有停止的意思,一条一条的建议被写在纸上,很快便积攒下厚厚一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