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关灯
叫锦心,与她同年同月生,只比她大了三天。

     六妹叫锦柔,生母楼姨娘,比她跟锦心小了一岁。

     她们回府住了十来日,这样一大家子人,竟没有半个人来探望。

     她们想出院门去逛逛,也叫守门的婆子给拦住了。

     一时不像是回了家,倒像是坐了牢。

     秦氏不由有些后悔,又不敢吵闹,怕叫人抓了把柄,又送回庄子上去。

     锦鱼只得劝她,既来之则安之。

    世上没有不透见的墙,许夫人总不能把她们在这里关上一辈子。

     她倒没想错,过了端午,到了五月十六,晚饭前,王妈妈总算来了。

     * 走出她们那个小小的浅秋院,她才真的见识到侯府的富贵。

     亭台楼阁绵延不绝,也不知道有多少房宇。

     王妈妈引路,她也不知道是哪个方向,直走了小半个时辰,就见一座单檐卷棚式歇山顶的大屋,上头一块乌木匾额,铁笔银钩,两个亮闪闪的泥金字:“喜福”。

     进门,就见是个五开间的大厅,两边挂着灰梅色菱形纹单罗纱幔,当中地上放着八对十六座黄花梨透雕麒麟圈椅。

    椅旁有水墨石面立几。

    上面放着金线铁线哥窑抱月瓶。

    里头着插着紫丁香,清香飘浮。

     更惊人的是,上首靠墙软榻之后放着八扇黄花梨雕花鸟屏风,雕工细腻,木头从左到右纹路相接,倒像是一整棵大花梨木树,单取了中间最宽处,整块雕成,价值万金。

     锦鱼不由看呆了。

    她还当她不缺钱,可整个洛阳庄卖了,也布置不出这样一间屋子。

     她们到了也不敢擅自落座,只站在门后头,等着众人陆续前来。

     一张张面孔,男男女女,大大小小,花团锦簇的,一晃而过,她都看迷糊了,觉得还不如花儿容易记认。

     又过了小半个时辰,人才到齐了,认亲开始。

     她便安安静静地按着王妈妈的吩咐,不带丝毫感情的一一上前叫了人,送上自己的见面礼。

     因人实在太多,除了吴老夫人和景阳侯是她亲手绣的上等丝帕,其他人都是从外头绣庄买来的现成品。

     秦氏本来劝她给要紧的人,包括许夫人,每人送一盆庄上的上等牡丹。

     她却没点头。

    所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她亲手打点过的盆景花木,每一件都要卖到百两银子以上。

     这些人,名义上是亲人,可她真的不熟,何必送这么重的礼?更重要的是,她也不想炫富,回头扎了别人的眼,再惹出些事端来。

     呈上礼物的时候,她也看得出来,虽然大家脸上都一团和气,可没人真把她当回事。

    尤其是年纪最小的锦柔,眼珠子朝上直直翻着,毫不掩饰心里的不屑。

     倒是她爹景阳侯把那天青色的烟云丝绢帕拿在手上,仔细展开,一脸严肃地看了几眼绣的几竿墨竹,才若无其事地揣进了衣袖。

     一时认人完毕,锦鱼收了一堆寻常的戒指手镯头花绣品作回礼,便被引着落了座。

    自然是在最末,跟六妹锦柔的位置正对着。

     丫头们便送上茶来。

     这才听许夫人道:“侯爷这下可放了心?母女两个都平平安安齐齐整整的。

    我端午节前便特意打发了王妈妈去把她们接了回来。

    可一来过节家里事多,二来总要教她们些侯府规矩,这才延迟到现在让五丫头来见人。

    ” 锦鱼心里暗暗翻了个白眼。

    所谓教她规矩就是让婆子把她关在浅秋院不让出门吗?! “你自来做事周全。

    ”就听上首塌上老太太费力地道。

     隔得老远地,她向她爹看去。

    就见她爹脸色严肃,点了点头,道:“夫人贤惠。

    ” 许夫人这才展颜而笑。

    众人便开始闲话起来。

     听她们说些家常琐事,锦鱼插不上嘴,自然保持沉默。

    目光却在众人脸上溜了一圈。

     她回府都十来日了,想给她娘脱奴籍的事,却是一片茫然没有半点头绪。

     俗话说得好,靠山而立,靠人而行。

     她在府里总要找个靠山,才有可能帮她娘脱籍。

    找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