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关灯
小
中
大
直在哭,重复地说,把我女儿还给我吧,她好年轻啊,你还给我吧。
随后电视镜头里乱成了一团。
这件事故在半个月内引起网络上非常大的关注,还被顶上了热搜,不仅是其戏剧性的转折,更是因为这件事还反映出了一个非常真实的社会问题。
有部分敏感的网友会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后面没有这个“不明热心网友”站出来,或者说,如果没有后续这一神秘力量持续推进和曝光,那么这场事故的真实性和正义是否永远都得不到伸张,注定要被雪藏? 坐在沙发上操作电脑的徐皓看了旁边闫泽一眼。
他原本在处理邮件,闫泽突然坐到他旁边,若无其事地打开电视,然后电视就开始演这一出。
真相公之于世当然好,但死者父母的痛苦没法掺假,如果没这一系列机缘巧合,他们极有可能终身申诉无门,甚至连给肇事者这一巴掌都不可能做到。
徐皓看了会电视,感觉有点沉重。
这时闫泽问他,“怎么样,够合法吗?”徐皓反应了一下,才意识到闫泽问的是哪一出。
前段时间徐皓听闫泽讲电话好像有提到肇事者的名字,且看那他眼神好像已经提前给人判了十几遍死刑了一样。
徐皓见他正好挂掉电话,就问,“这事儿合法吗?”其实徐皓那会也不知道闫泽在做什么,只是随口一问。
但闫泽听了没说话,把手机在手上转了几圈,才对徐皓说,“尽量吧。
” 然后这就是尽量后的结果了,行,不服不行。
徐皓没想到闫泽还真的把他随口一问的话听进去了,问他,“那后面怎么搞?”闫泽单手撑住下巴,神色淡淡地继续看电视里的采访,语气也百无聊赖的,“进去了你就别管了吧。
” 得,就闫泽这个可以说是祖传的报复手段,还是别问了。
没过多久,姚导的电影上线了,张旭升给徐皓俩人送了两张首映票。
照张旭升的话说,怎么也是上过镜的群演,不得来看看自己的表现?徐皓挂掉电话,问闫泽也没事,俩人就开车去了。
首映礼可以说人满为患,放映后还有主创观后谈,张旭升和姚导都在现场。
他们作为该电影的导演和制片人,现在可以说正逢事业上升期,精神面貌都非常不错。
徐皓和闫泽走在一起,简单和张旭升打了个招呼,又跟姚导招了下手,就去观众席找位子。
张旭升也算没白当制作人,甭管这场首映礼来了几个明星几个名导,给徐皓他俩留的位子还真是居中的最佳视角。
随后熄灯,电影开始了。
故事一开始是个葬礼。
一个男人去参加另一个男人的葬礼。
死掉的这个男人是一个享誉世界的钢琴作曲家,享年不到三十岁。
两个男人曾是高中同学,关系不错。
主角曾带着这个音乐天才逃学,教他抽烟,逛夜店。
在半夜两点收废品的地方找了架没人要的钢琴让人家弹。
天才总是很容易让常人沦陷,后来主角发现自己弯了,高中毕业跟人家告白,对方没反应。
自此就断了联系。
十多年后主角也没想到再次收到这人的消息竟然是来参加葬礼,并且收到一份遗物,是死者的手账本,里面写的都是死者未曾公开过的曲谱。
他开始深入他们不曾联系的这十几年,发现事情不像自己想的那样简单。
深入到后半截的时候,画面切入一个街角,好么,徐皓看到他和闫泽出现了。
确实没露脸,远远地看有两个人对视了一会,然后拥抱在一起。
身形看得出是两个高个子的男人。
主角倚在街角另一端的路灯上抽烟,看着他们拥抱。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刻意为之,这主角眼下穿得和徐皓他那天穿的衣服在风格上有点相似。
这么一处理,也说不清眼前所见场景是真实的,还是主角的一种臆想。
整部电影看下来没让徐皓引起什么通感,单只有这里一个场景令徐皓走神了一瞬。
如此一看,倒好像是他在画面外审视过去一样,过去里还真就站着他和闫泽两个人。
后来主角把手账本翻到最后一页,那里笔画潦草,写着整个手账本唯一出现过的一段汉字,又好像一首诗。
文字写道: 你, 立于光与影之中, 跃目泛滥的光明, 卑劣无声的阴影, 立于沉默与放纵之中, 殉道者式沉默, 血作养分放纵, 立于欲望与死亡之中, 梦是欲望, 空虚溢涨, 无秩序死亡。
我在人间, 仅仅人间。
看完电影出来,天已全黑,张旭升和姚导忙着应付别的观众,徐皓他们走的时候没再打招呼。
深秋的风扫在身上有一种阔别重逢的冷意,令人意识到又快要入冬了。
徐皓没直接去取车,对着街边抬了下下巴,对闫泽说,“走走吧。
” 闫泽说,“行。
” 两人就在深秋的街道上走了起来,路边落叶随风沙沙作响,一时间谁也没说话。
随后电视镜头里乱成了一团。
这件事故在半个月内引起网络上非常大的关注,还被顶上了热搜,不仅是其戏剧性的转折,更是因为这件事还反映出了一个非常真实的社会问题。
有部分敏感的网友会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后面没有这个“不明热心网友”站出来,或者说,如果没有后续这一神秘力量持续推进和曝光,那么这场事故的真实性和正义是否永远都得不到伸张,注定要被雪藏? 坐在沙发上操作电脑的徐皓看了旁边闫泽一眼。
他原本在处理邮件,闫泽突然坐到他旁边,若无其事地打开电视,然后电视就开始演这一出。
真相公之于世当然好,但死者父母的痛苦没法掺假,如果没这一系列机缘巧合,他们极有可能终身申诉无门,甚至连给肇事者这一巴掌都不可能做到。
徐皓看了会电视,感觉有点沉重。
这时闫泽问他,“怎么样,够合法吗?”徐皓反应了一下,才意识到闫泽问的是哪一出。
前段时间徐皓听闫泽讲电话好像有提到肇事者的名字,且看那他眼神好像已经提前给人判了十几遍死刑了一样。
徐皓见他正好挂掉电话,就问,“这事儿合法吗?”其实徐皓那会也不知道闫泽在做什么,只是随口一问。
但闫泽听了没说话,把手机在手上转了几圈,才对徐皓说,“尽量吧。
” 然后这就是尽量后的结果了,行,不服不行。
徐皓没想到闫泽还真的把他随口一问的话听进去了,问他,“那后面怎么搞?”闫泽单手撑住下巴,神色淡淡地继续看电视里的采访,语气也百无聊赖的,“进去了你就别管了吧。
” 得,就闫泽这个可以说是祖传的报复手段,还是别问了。
没过多久,姚导的电影上线了,张旭升给徐皓俩人送了两张首映票。
照张旭升的话说,怎么也是上过镜的群演,不得来看看自己的表现?徐皓挂掉电话,问闫泽也没事,俩人就开车去了。
首映礼可以说人满为患,放映后还有主创观后谈,张旭升和姚导都在现场。
他们作为该电影的导演和制片人,现在可以说正逢事业上升期,精神面貌都非常不错。
徐皓和闫泽走在一起,简单和张旭升打了个招呼,又跟姚导招了下手,就去观众席找位子。
张旭升也算没白当制作人,甭管这场首映礼来了几个明星几个名导,给徐皓他俩留的位子还真是居中的最佳视角。
随后熄灯,电影开始了。
故事一开始是个葬礼。
一个男人去参加另一个男人的葬礼。
死掉的这个男人是一个享誉世界的钢琴作曲家,享年不到三十岁。
两个男人曾是高中同学,关系不错。
主角曾带着这个音乐天才逃学,教他抽烟,逛夜店。
在半夜两点收废品的地方找了架没人要的钢琴让人家弹。
天才总是很容易让常人沦陷,后来主角发现自己弯了,高中毕业跟人家告白,对方没反应。
自此就断了联系。
十多年后主角也没想到再次收到这人的消息竟然是来参加葬礼,并且收到一份遗物,是死者的手账本,里面写的都是死者未曾公开过的曲谱。
他开始深入他们不曾联系的这十几年,发现事情不像自己想的那样简单。
深入到后半截的时候,画面切入一个街角,好么,徐皓看到他和闫泽出现了。
确实没露脸,远远地看有两个人对视了一会,然后拥抱在一起。
身形看得出是两个高个子的男人。
主角倚在街角另一端的路灯上抽烟,看着他们拥抱。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刻意为之,这主角眼下穿得和徐皓他那天穿的衣服在风格上有点相似。
这么一处理,也说不清眼前所见场景是真实的,还是主角的一种臆想。
整部电影看下来没让徐皓引起什么通感,单只有这里一个场景令徐皓走神了一瞬。
如此一看,倒好像是他在画面外审视过去一样,过去里还真就站着他和闫泽两个人。
后来主角把手账本翻到最后一页,那里笔画潦草,写着整个手账本唯一出现过的一段汉字,又好像一首诗。
文字写道: 你, 立于光与影之中, 跃目泛滥的光明, 卑劣无声的阴影, 立于沉默与放纵之中, 殉道者式沉默, 血作养分放纵, 立于欲望与死亡之中, 梦是欲望, 空虚溢涨, 无秩序死亡。
我在人间, 仅仅人间。
看完电影出来,天已全黑,张旭升和姚导忙着应付别的观众,徐皓他们走的时候没再打招呼。
深秋的风扫在身上有一种阔别重逢的冷意,令人意识到又快要入冬了。
徐皓没直接去取车,对着街边抬了下下巴,对闫泽说,“走走吧。
” 闫泽说,“行。
” 两人就在深秋的街道上走了起来,路边落叶随风沙沙作响,一时间谁也没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