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3章 一品

关灯
雅量? 何为雅量? 用后世老郭的话来说,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劝你大度的人,这种人你一定要离他远一点,不然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

     这就是林延潮看到邹元标向自己推举李三才入阁的第一反应。

     什么叫雅量?什么叫大度?我呸! 不仅林延潮不喜欢李三才,沈一贯肯定也不喜欢。

     不过自己当初入阁确实承了邹元标的情。

    林延潮若是拒绝李三才入阁,就会有与东林书院为首的清议撕破脸的危险。

     林延潮有些陷入两难之地。

     傍晚时一场疾雨骤雨,仅仅让午后的暑气稍稍退去。

     京师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在屋外纳凉的百姓。

     眼下林延潮私邸里。

     他几个心腹门生皆在。

     第一位是孙承宗不用多提。

     第二位是方从哲。

     原先翰林院掌院曾朝节升任吏部左侍郎后,他以侍讲学士的身份掌翰林院事,同时还兼着新民报主编的身份。

     第三位是同为皇太子讲官的李廷机。

     还有国子监祭酒叶向高,义学侍郎萧良有。

     他们正好是林学四达,再加上一个‘门生长’孙承宗。

    随着林延潮为‘首辅’,他们五人自也是水涨船高。

     但见在炎夏之时,五人也是汗如雨下,这时林府下人给他们端了一碗冰镇蜂蜜绿豆汤。

     几人喝下肚后,身上肚里这才稍稍有了些清凉之意。

     方从哲用浸湿的巾帕擦好了脸上的汗,放在一旁的盆中。

     他道:“方才说到哪里了,是了,本朝阁辅之中首推三杨,次则李,刘,谢三公。

    常言道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 这李,刘,谢三公指得是孝宗皇帝的三位阁臣,李东阳,刘健,谢迁。

     这句话说得是李东阳善于谋划,刘健善于决断,而谢迁则喜欢长篇大论。

    后世里以谢迁评论最高。

     孙承宗在旁以扇直摇,并不置一词。

    他明白方从哲比自己更善揣摩林延潮心意,之前管仲入儒之说,正是由他倡议。

     方从哲在朝野中很有影响力,因此更进一步得到林延潮赏识,眼下他突发此论,联想到朝野风传的增补阁臣,必有深意。

     萧良有又饮了一碗绿豆粥,然后问道:“此话大家都听过,具体怎讲?” 但见李廷机接过话头道:“据说刘公性子急躁,好打断人言,故旁人与他说不了几句,李公性子温和,不欲与人辩,故他与旁人说不了几句,唯独谢公能言善辩,方有此一说。

    ” 众人闻言都是大笑。

     李廷机笑道:“吾之戏言,诸位不必当真。

    本朝宰臣以文章领缙绅者,杨士奇后唯有李公。

    李公善诗,为刘公忌之,闻人学诗,则叱之曰‘就作到李、杜,也只是酒徒’。

    ” “但要说起李公之后,就要推许次辅了。

    次辅未入阁之前,文章已冠绝天下,反而在宰相后,已经很少写文章,连经学也从不与人谈论了,说来实在可惜。

    ” 但见方从哲微微一笑道:“次辅今日是以大笔写春秋也。

    方才九我有一句话我甚为认同,在李,刘,谢三公中,我也最推崇谢公。

    ” “当时同在内阁者,刘公敢于任事,故谢公之谋断皆出于他,这是刘公断,而李公长于为文,而谢公之典章都多于他,这是李公谋。

    唯独谢公于其间,不激不随,辅成盛治也。

    ” 说到这里,萧良有点点头道:“说起来次辅不激不随,确实有谢公之风范。

    ” 方从哲正色道:“说来说去,当年谢公能成贤相,也是有刘,李二公为臂助。

    ” 方从哲一言一句都是把握着流程,孙承宗饮汤之间,深感整个会谈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眼下赵兰溪归乡与去位无二,恩师实已为首臣,阁内辅臣唯有沈四明一人。

    沈四明皮里阳秋,心思深沉,当初伯修,周望,礼卿都因他而罢官啊。

    ” 孙承宗听着脸色一黯。

     当年天子借沈一贯之手清理皇长子这一系的人,焦紘等皇长子讲官被罢免,还牵连至袁可立,陶望龄,袁宗道等等。

     孙承宗受此重挫,方知何为‘圣意难测’,重新回到林延潮身旁。

     而今方从哲重提此事,孙承宗脸上有些不好看。

     其实不仅是孙承宗,叶向高也对沈一贯多有不满,当初馆选时,沈一贯为了抬举他的门生,令叶向高差一点无缘翰林。

     但孙承宗却不急不躁地道:“依中涵的意思,大有将次辅比作谢公,然后从朝野中选给德高望重阁臣辅之之意?” 方从哲闻言不置可否。

     正说话之间,林延潮从内堂步出,众人赶忙起身相迎。

     林延潮笑道:“诸位在议些什么?” 方从哲笑道:“也没什么,近来朝野上增补阁臣的闲论许多,咱们茶余之时聊一聊。

    ” 林延潮抚须一笑,然后坐在太师椅上道:“这样的话我也想听一听,不知几位心底有什么人选,不妨说出来,大家议一议,权当是个笑话。

    ” 众人都是附和地笑着,然后重新坐下。

     在任内阁大学士对入阁大学士是有引荐之权的,这是不成文的规矩。

     张居正引荐了潘晟,余有丁,申时行引荐赵志皋,张位,王锡爵引荐沈一贯。

    这一次赵志皋走了,就没有引荐阁臣,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话在皇帝那边没有分量。

     赵志皋没有引荐,那么林延潮的态度至关重要,这事关政本稳定。

     这时李廷机起身道:“学生先推举一人,前礼部尚书朱山阴,此人为官虽没有棱角,但在朝中人脉极广。

    而在当今浙籍官员中他的声望,仅次于沈四明。

    ” 林延潮闻言,微微一笑,李廷机提及朱赓丝毫不出他的意料之外。

    朱赓与自己交情很好,与沈一贯交情更好,而且这次连申时行都写信给他与沈一贯举荐朱赓入阁。

    而且朱赓入阁后,可作为自己与沈一贯间的缓冲剂。

     方从哲出声道:“朱山阴为官没有棱角,既是他的优点也是缺点,朝野大臣里那些人都觉得朱山阴太圆滑,恐怕难以责难陈善啊。

    ” 李廷机笑了笑道:“中涵所言极是。

    ” 方从哲问道:“稚绳,意下何人?” 孙承宗道:“吾觉得前礼部尚书沈归德可以胜任。

    沈归德乃三朝元老,中州大儒,官声一向很好,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朝堂之下,支持者皆甚众啊。

    ” 林延潮微笑道:“沈大宗伯,那是吾旧相识了。

    ” 林延潮为礼部右侍郎时,沈鲤已是礼部尚书,若不是当年一直被申时行压着不能出头,沈鲤早就入阁拜相了。

     萧良有道:“可是沈归德虽是为人端正,却与吴县不睦,若他入阁,沈四明那边怕是不肯。

    ” 没错,引荐阁臣,除了林延潮外,也需考虑到沈一贯的意见,内阁宰相里的异论相杂可不是自相残杀。

     “以占心底有什么人选?” 萧良有闻言道:“回禀次辅,下官举礼部尚书于东阿,他先后两度任大宗伯,迄今一任数年,在朝中也一直是次辅的左右手,同时在清流中名声也好,论资历,当年他与沈归德一并任过天子的讲官。

    ” “而且沈四明对他虽无好感,但也不至于反对。

    若真有欠缺,在于为官以来不搬弄是非,也没有到处结党,实力上有些不足。

    ” 林延潮闻言微微一笑,看向叶向高,对方道:“学生以为于大宗伯可以胜任。

    ” 至于方从哲也是表态支持于慎行。

     孙承宗看得明白,从方才入座起方从哲即推动此事,想来于慎行早已是他心中人选。

     面对众门生的意见,林延潮笑了笑道:“此刻推于大宗伯入阁,是不是太急切了些。

    ” 闻此方从哲脸色微变。

     “恩师是担心廷推有难处?还是圣意?” 林延潮道:“我知道诸位的意思,于大宗伯确实是最好人选,但却不是现在。

    ” 于慎行支持林延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但于慎行一旦入阁,林于二人抱团,沈一贯就被边缘化了,此举必然引起沈一贯不满,甚至天子也会有所警觉。

     众门生微一思索即明白林延潮的用意,此刻心底唯有以‘稳健’二字来形容恩师了。

     “那么恩师之意?” 林延潮目光扫过众人,然后笑了笑道:“这几日无锡东林书院的邹山长,前相国王太仓都致信于我,同时举荐了一个人。

    ” 众人吃了一惊,一个是邹元标代表的东林书院,这几年东林书院势力很大,并不断往操纵庙堂舆论的方向靠拢。

    还有一位则是虽在朝野,对天子仍有莫大影响力的前首辅王锡爵。

     “东林邹山长和王太仓他们可不是一路人,能得之举荐的不知是何方高人啊?”萧良有好奇问道。

     林延潮道:“淮督李修吾。

    ” 李三才是翰林吗?不是。

     淮督出任内阁大学士,有这个先例吗?从来没有。

     但是李三才背后的人份量倒是不小。

     林延潮道:“仅邹山长一人来信也罢了,王太仓也是有意无意间也在试探我的态度,你们说如何是好?” 众人都是点了点头。

     方从哲道:“当年王太仓当国时与恩师不和,以至于有了礼部焚诏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