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173 正文完

关灯
最令后世崇拜的,肯定还是我们公认的,无所不能的,全世界最好的‘庚年大帝’。

     火车,就是大帝送给这个世界最绚烂的礼物。

     山河土地从此相连,人类,开始走出去,亲自丈量世界! 但,在寒冷的小冰河时期,带领江国的万万计百姓,耗时整整三年,修建出一条从南到北,绵延两千余里的铁路,这是在后世人看来,都觉得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壮举。

     从最南方的海州,到最西北方的江县,这条名为‘江海线’的铁路,纵贯整整十七个州城,三百余县区,建造特大桥65座,大中桥725座,隧道150座,共计停泊站台180个。

     遇山炸山,遇水搭桥,从西北荒原,到南方水乡,愣是开辟出一条‘奇迹天路’。

     火车轨道建设那几年,整个江国各大州城的百姓们都积极响应号召,参与铁路搭建工作。

     因为百姓们可都听说了,等铁路修好,火车通行以后,不管是人、还是货物,都能迅速运输出去。

    这种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儿,当然得参与进来啊! 先任职礼部侍郎,后升迁为吏部尚书的赵强,还在皇帝陛下的建议下,创建了【江国日报】。

     江国日报在全国四十九座州城都建设有分馆,各个州城用快马传递消息,连夜印刷。

     第二天一大早,人们上班路上,就能看到昨日的新闻消息。

     一开始,是【雪灾救援】板块最受欢迎。

     基本上不管是哪里发生灾情,都会让无数百姓牵挂,直到确保江国的士兵们赶去救援。

     再后来,人们习惯、适应了寒冷雪灾,控制住局面以后,各种【冰上蹴鞠大赛】、【自行车大赛】的赛事受欢迎。

     天灾越激烈,人们的日常文娱生活反而越多元化。

     再后来,不知道从哪天起,【火车板块】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板块。

     【距离江海线开通运营还有237天……】 【科普:火车是什么?它的速度有多快?它是怎么跑起来的,多少钱可以买一张火车票,坐车可以去哪里——工部尚书邵安大人、户部尚书孙成大人替百姓答疑。

    】 ——当天傍晚,你在金州站上车,第二天一大早,就能到江县。

     ——南方捕捞出来的海鲜,采摘的水果,最多一天半,就能送到北方的各大州城。

     这是两位尚书大人的回答。

     看到这篇内容的百姓们彻底轰动了。

     毫无疑问,火车,迅速成为了这个年代,除了皇帝陛下之外,最受欢迎的东西。

     每天都有百姓们去看铁轨修建进度,时间一天天过去,铁轨修建的越来越长,各个县区的站台逐步搭建完成。

     【距离江海线开通运营还有37天……】 【距离江海线开通运营还有6天……】 直到泰安六年,五月初一。

     这一天,足以被铭记在江国历史当中,因为万众瞩目的火车,在这一天,终于开通了。

     各大州城的江国日报头版,都只记录了这一件事。

     【陛下、皇后和朝堂的大人们,都已经赶去了海州,准备乘坐火车沿着江海线出发。

    接下来,会在每一个站点停留一刻钟,本次火车运行,是陛下履行五年之约,接各地的江县人回家。

    大家送一送这群最可爱可敬的江县人吧!等江县人回家后,火车路线正式向所有江国百姓开放,凭借户籍信息,去车站买票即可!】 没有百姓对此有异议。

     相反,听闻江县人要回家了,无数百姓都依依不舍送别。

     就如江国日报上说的那样,这群最可爱可敬的江县人,是他们,带领着无数江国人走出迷茫困顿,赋予人们无穷的力量,投入到对抗天灾人祸、努力奋进搞建设的工作当中去。

     但,江县人也是要回家的啊! 陛下说啦,接江县人回家以后,就要启动另一个国家恢弘大计——重建江城,定都西北。

     天子守国门,庇佑整个江国的百姓。

     而江县人,不仅仅是回家,还是履行当初的承诺,响应陛下的号召,继续为庇佑江国百姓而征战在建设一线。

     这样一群最平凡却最伟大的无名英雄,当然值得所有人尊敬。

     连皇帝陛下,都亲自接他们回家呢!! - 三年时间,说长不长,但说短也不短。

     陈庚年大婚后不久,皇后娄姝便怀了身孕,次年诞下一位公主,取名陈康宁。

     平安顺遂,健康安宁。

     作为江国的小公主,康宁公主自出生起,便是当之无愧的掌上明珠。

     除了陈庚年,这三年来,裴宝来也娶了妻子,其余邵安、孙成等人的妻子,也都陆续诞下儿女,磕家美满团圆。

     对抗寒灾大雪,成为江国的首要任务。

     其次,修建铁路、推广教育、医疗、科举选拔,商品经济发展等等政务,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洛州大坝经过将近五年时间的建设,已经基本完工。

    洛州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灌溉、排涝工作都全部完善,目前已经成为整个江国最大的产粮区。

     京师希望油田有条不紊的开采,源源不断的向全国输送石油,洛州的日化产品,全国各地的柏油路,以及煤油路灯,都因为希望油田在背后默默提供石油。

     希望油田旁边的新州城,渝州,已经建设完毕。

     全国四十九座州城的路灯全部铺设,到了夜晚,路灯亮起来以后,整个城市一片灯火辉煌。

     而随着希望油田的深度开采,凿井采油总工石满,更是在油田里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目前,渝州、京师的百姓们,已经流行用天然气,煤气灶来做饭,比烧煤炭更加便捷,干净! 邵安更是带领着工部,完成了几项不可思议的壮举——在黄河、长江之上搭建桥梁,修建铁路桥。

     其中跨越长江的【金州长江大桥】,更是达到了令无数人惊叹的7600米! 毫不夸张的说,这三年来,江国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奇迹。

     如今时间一晃而过,备受瞩目的火车即将开通运营,陈庚年也履行了自己当年的承诺——重建江县。

     当然,在重建江县之前,他首先要做的,是亲自去接散落在各地的江县人回家。

     - 海州。

     这座江国最南方的州城,靠海,如今五月份温度适宜,比北方的城市温暖很多。

     今日的海州,可谓相当热闹。

     大量的百姓在车站外汇聚,挤不进去的,则是在海州附近县区、村落、田野两侧,远远地看着那铁轨,神情焦急的等待着。

     火车——咋还没有开过来呢? 而此时在海州车站里,以徐亨、富春为首的官员们,同样在焦急的眼巴巴等待着。

     他们也盼着赶紧上火车啊! 但工部还在做最后的检修,确保万无一失。

     在车站的最前列。

     皇帝陛下怀里抱着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儿。

    女孩继承了皇帝陛下和皇后娘娘容貌的优点,皮肤优越。

     她便是江国最尊贵的掌上明珠,陈康宁。

     “父皇,火车怎么还不开呀。

    ” 陈康宁看向父皇,语气中隐隐带着急迫。

     她已经两岁多了,又生的比一般孩童聪慧,如今日常说话已经能非常流畅的表达。

     而在陈庚年和康宁身前不远处。

     是由一节、一节车厢连接起来的绿皮火车。

     “等工部的大人们做最后的检修,待会儿就能开啦。

    ” 陈庚年伸出手,笑着蹭了蹭康宁的小脸。

     奥。

     陈康宁闻言乖乖点头。

     片刻后。

     娄姝搀扶着邵芙蕖走了过来,陈康宁挣扎着落地,蹦蹦跳跳的朝着她们跑过去,开心道:“母后,奶奶,父皇说火车一会儿就开啦。

    唉?爷爷呢。

    ” 娄姝闻言抿起嘴笑。

     邵芙蕖则是亲了亲自己珍爱的小孙女,随后没好气的说道:“你爷爷显眼包,跟着其余一帮爷爷们去检修火车凑热闹呢。

    ” 孙女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没个正形。

     听到奶奶骂爷爷,陈康宁非常明智的没有接话。

     这时候,一身绯红官袍的邵安快步走过来,笑着说道:“陛下,已经检修完毕,可以准备发车了。

    ” 而在邵安身后的不远处。

     陈申、裴仲、胡志峰等一帮人都看向这里,神情焦急难耐。

     陈庚年有些好笑的摇摇头,但其实他本人也挺期待的。

     这是他穿越来的第十一年,如今的他,已经登基为帝,娶妻生女。

    甚至连曾经那个时代的火车,都造了出来。

     绿皮火车在自己一手创建的国家呼啸奔腾—— 那画面,近三年来,他其实也想了无数次。

     “那就——” 陈庚年转过身,看向神情期待的众人:“发车吧。

    ” 皇帝陛下一声令下,车站开始运转。

     车站外面,礼炮鼓声齐鸣,无数百姓山呼万岁。

     穿着统一海州车站制服的乘务员们,纷纷把车门打开。

     经由工部特训过的列车长,在车头驾驶间就坐,神情兴奋又凝重。

     《江国日报》的记者们全体出动,记录着这‘见证历史’的伟大一幕。

     陈庚年在列车员的引导下,率先踏上火车。

     娄姝牵着康宁,和邵芙蕖、陈申一起紧跟其后。

    再往后,是两位阁老,带着百官鱼贯而入。

     再往后,则是邵安、李泉、孙成、胡铭抱着各自的孩子,和妻子、父母一起跟着上车。

     裴宝来去年才完婚,目前尚且没有孩子,但想来也快了。

     他们这帮人就相对热闹很多,没有百官那么拘谨。

     因为这趟车是接江县人回家用的,他们就是江县人啊! 但江县两万余人,一次肯定坐不下这么多,所以后面还有四辆火车跟随,到时候多跑几趟,分批次带回。

     “这便是火车内部?” “不仅有坐席,竟然还有床铺!” “窗户玻璃明亮通透,待会儿火车跑起来,岂不是外面的风景一览无余!” “竟然还有洗手池和茅房!” “有单独的车厢里,是餐厅和厨房!” 大家啧啧称奇,看着火车内部的构造,只觉得格外新鲜。

     这简直就是‘移动的客栈’,里面东西一应俱全嘛。

     “庚年,先去哪里接人啊?” 陈申左看看,又看看,稀罕的不行,但又惦记着接人的事情。

     陈庚年取出手中的册子,笑道:“先去照县。

    ” 照县? 陈申皱眉一顿沉思,随后一拍大腿:“想起来了!吴峰!老吴就在照县!你还记得他不?当时你刚进县衙,百姓们都不服你,郑文峰还在背后暗搓搓挑事儿。

    我去吴峰家里,说服他,让他带着那两千斤木材去县衙售卖。

    后来你买了他家的木材,造了第一批曲辕犁!” 还真是! 也难为陈申,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