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关灯
小
中
大
求每人据此口述一篇论文。
简而言之:朕打算搞军功授田,但是很多人都说这样不好,你们回答一下军功授田是好是坏。
——这是陆安总结的。
至于别人怎么总结,怎么理解的题目,陆安不知道。
论文这种东西,起题从来不会一致。
气氛逐渐静谧与凝重。
众士人开始打起腹稿,时间一点一滴过去,大致一刻钟后,陆安开口:“陛下。
” ——重大场合,便要口称陛下。
这些礼节早有礼部官员为他们讲解过了。
“臣策已成。
” 所有人的目光一瞬间汇聚。
陆安长身玉立,若淡淡青山。
这就已经想好对策了?! 居然这么快就想好对策了?! 这脑子到底怎么长的?! 众人脸上,或是惊喜,或是凝重,或是激动,或是好奇……万般情绪,不一而足。
荡气回肠的三连后,跟着的是陆安的对策。
“臣闻善言古者,必考之于今;善谈今者,必求之于古。
” “由古至今,自三皇以来,因地起纷争,因地而漂杵,因地以赐姓,因地而变法,王朝分南北之灾,布衣绎绎以避难,此依赖土地所以自相残杀也。
” 这是陆安的思考。
土地。
什么是土地呢?土地就是资源,是最大最重要的资源,是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人们会去抢夺它,所以土地多则战争多,所以王朝会因土地的多寡而或盛或衰。
随着陆安策起,其他人的思考也起来了。
他们当然知道,土地是重要的。
那辽阔的,壮丽的,永恒的,苍白的土地。
皇帝眼里的土地是江山。
官员豪强眼里的土地是财富。
小民眼里的土地是粮食。
那陆九思眼里的土地是什么呢?瞧他所说,莫非是祸乱之根? 如此起题,未免……未免太胆大了。
便连最敷衍,最不专心的人都被这个起题惊了一下,忍不住把注意力放在陆安身上。
“唐虞之族,域广人稀,俾嵬狩之有序,毕中规而有道。
既分秩章,乃弃族而成国。
既成国,乃置地则为畋也。
” 唔……原来陆九思是这么以为的? 太古时期,土地多而人少,所以才要制定规矩来整合群体,让族群得以生存,而规矩的制定,使得族群慢慢发展成了国家,成了国家后,就需要把土地分给别人,以作耕种。
原来还能这么开头吗。
族群成国,民众分田,然后呢?然后又如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天子的,天子就是最大的地主。
竟是这样转变啊!妙啊!从民土到王土! 百官与士人眼睛一亮。
脑筋灵光的,已自觉晓得了陆安的思路——这陆九思定然是要从王土说到王军,而后再说军功授田。
是了是了!定然是这样! 陆安说:“天子之臣称为诸侯,诸侯之臣称为大夫,大夫之臣乃无土地之士也。
” 这一下子,便有人的嘴傻张着了。
这……怎么又转到诸侯士大夫了? 陆九思到底想说什么? ——仿佛一道天堑,阻拦两边,一边是陆安,一边是其他人。
“有地之大夫厚于仁而薄于义,失地之贱士厚于义而薄于仁。
何也?盖无地则人能轻视与我,唯以己身轻生死,利台榭宫室。
” “此则修身也,为之丝麻布帛。
” “士人修身得地,乃成大夫。
大夫行耒耜稼穑之利,得饱食逸居之好,遂呼地为家。
” “此则齐家也,为之疏房安车。
” “大夫家齐,资之愈有,乃成诸侯,建社坛也,建稷坛也,拜土地也,拜五谷也,皆称为国也。
” “此则治国也,为之形色名声。
” “诸侯国治,吞城邑而壮己身,遂使天下土地在手,乃天子也。
” 为什么会有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呢?因为周与春秋战国时的士人和后面的士人地位可不一样,那个时候的士人只有极少数才有土地,绝大多数都是为了从大夫那里赚口饭吃,有个落脚地方,去给他们当门客,主家去哪我去哪,主家给我恩义,我寄人篱下,身无长物,只能用自己的性命来报答主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对应的,其实就是
简而言之:朕打算搞军功授田,但是很多人都说这样不好,你们回答一下军功授田是好是坏。
——这是陆安总结的。
至于别人怎么总结,怎么理解的题目,陆安不知道。
论文这种东西,起题从来不会一致。
气氛逐渐静谧与凝重。
众士人开始打起腹稿,时间一点一滴过去,大致一刻钟后,陆安开口:“陛下。
” ——重大场合,便要口称陛下。
这些礼节早有礼部官员为他们讲解过了。
“臣策已成。
” 所有人的目光一瞬间汇聚。
陆安长身玉立,若淡淡青山。
这就已经想好对策了?! 居然这么快就想好对策了?! 这脑子到底怎么长的?! 众人脸上,或是惊喜,或是凝重,或是激动,或是好奇……万般情绪,不一而足。
荡气回肠的三连后,跟着的是陆安的对策。
“臣闻善言古者,必考之于今;善谈今者,必求之于古。
” “由古至今,自三皇以来,因地起纷争,因地而漂杵,因地以赐姓,因地而变法,王朝分南北之灾,布衣绎绎以避难,此依赖土地所以自相残杀也。
” 这是陆安的思考。
土地。
什么是土地呢?土地就是资源,是最大最重要的资源,是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人们会去抢夺它,所以土地多则战争多,所以王朝会因土地的多寡而或盛或衰。
随着陆安策起,其他人的思考也起来了。
他们当然知道,土地是重要的。
那辽阔的,壮丽的,永恒的,苍白的土地。
皇帝眼里的土地是江山。
官员豪强眼里的土地是财富。
小民眼里的土地是粮食。
那陆九思眼里的土地是什么呢?瞧他所说,莫非是祸乱之根? 如此起题,未免……未免太胆大了。
便连最敷衍,最不专心的人都被这个起题惊了一下,忍不住把注意力放在陆安身上。
“唐虞之族,域广人稀,俾嵬狩之有序,毕中规而有道。
既分秩章,乃弃族而成国。
既成国,乃置地则为畋也。
” 唔……原来陆九思是这么以为的? 太古时期,土地多而人少,所以才要制定规矩来整合群体,让族群得以生存,而规矩的制定,使得族群慢慢发展成了国家,成了国家后,就需要把土地分给别人,以作耕种。
原来还能这么开头吗。
族群成国,民众分田,然后呢?然后又如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天子的,天子就是最大的地主。
竟是这样转变啊!妙啊!从民土到王土! 百官与士人眼睛一亮。
脑筋灵光的,已自觉晓得了陆安的思路——这陆九思定然是要从王土说到王军,而后再说军功授田。
是了是了!定然是这样! 陆安说:“天子之臣称为诸侯,诸侯之臣称为大夫,大夫之臣乃无土地之士也。
” 这一下子,便有人的嘴傻张着了。
这……怎么又转到诸侯士大夫了? 陆九思到底想说什么? ——仿佛一道天堑,阻拦两边,一边是陆安,一边是其他人。
“有地之大夫厚于仁而薄于义,失地之贱士厚于义而薄于仁。
何也?盖无地则人能轻视与我,唯以己身轻生死,利台榭宫室。
” “此则修身也,为之丝麻布帛。
” “士人修身得地,乃成大夫。
大夫行耒耜稼穑之利,得饱食逸居之好,遂呼地为家。
” “此则齐家也,为之疏房安车。
” “大夫家齐,资之愈有,乃成诸侯,建社坛也,建稷坛也,拜土地也,拜五谷也,皆称为国也。
” “此则治国也,为之形色名声。
” “诸侯国治,吞城邑而壮己身,遂使天下土地在手,乃天子也。
” 为什么会有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呢?因为周与春秋战国时的士人和后面的士人地位可不一样,那个时候的士人只有极少数才有土地,绝大多数都是为了从大夫那里赚口饭吃,有个落脚地方,去给他们当门客,主家去哪我去哪,主家给我恩义,我寄人篱下,身无长物,只能用自己的性命来报答主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对应的,其实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