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关灯
虽没遇见山匪,但实在算不得安生,尤其是夜里,只有人多才安全,他们兄弟万不敢单独上路,尤其带着小妹。

     现在只寄希望于人参能顺利卖出去,总归是白捡来的东西,卖多少都不会亏。

     当然,能多卖些钱最好,来一趟府城不容易,他想多买点东西带回家,日后没啥大事儿估计也不会来了,实在太远,还不安全。

     … 府城物价贵,一碗素面就要八文钱,量还少,除了赵小宝,谁都没吃饱。

     出门在外真是哪哪都要花钱,在他们镇上,一碗素面才五文,量大管饱。

    而在府城,十文钱丢地上都听不见个响儿,赵三地砸吧着嘴一副没吃饱的样子,赵大山干脆利索付钱走人。

     结果转头就去隔壁买了几个粗粮馒头,这玩意儿在镇上一文钱一个,在府城要卖两文,个头还小,跟吃包子似的一口一个,关键还没有馅儿。

     按他们平日里的饭量,这种馒头得吃十个才能管饱。

     赵大山付钱的时候手都在抖,决定在府城这几日就啃家里烙的野菜饼子和粗粮馒头,再不来外面吃了,根本消费不起。

     啃着馒头四处瞎逛,主要看看附近有没有医馆,他们打算先把人参卖了,再琢磨夜里在哪里睡觉的问题,毕竟身上银钱不多了。

     出门时,王氏把家里所有家当都给了赵大山,其实也没多少,年初那会儿去镇上买药花了不少,后来建房子、置办家当,几乎就没啥剩下多少了,身上零零总总算下来统共也才不到一两银子。

     当然,匣子里的金子不算。

     虽老觉得不是自己的,但带在身上勉强也是底气,不然他们都不敢出门。

     府城太大,兄妹四人逛了小半日,最后使了几文钱和一个蹲在路边儿的老乞丐打听了一番,再结合这半日的所见所闻,知晓了个大概。

     府城大大小小的药铺不计其数,但要说其中最出名的还属四家,一个是开遍庆州府的平安医馆,据说东家和京城的某个大官有点七拐八绕的姻亲关系,大本营在京城,府城的平安医馆都只是分馆而已;一家保和堂,一家妙手堂,这两家原本同枝同源,祖上是一个老祖宗,乃是亲兄弟分家后各自起了招牌,前身的名字叫“妙和堂”,家族世代行医,在当地很有名望。

     最后一家则是杏林医馆,他家出过一个御医,而当代家主据说五岁就能背下所有药名,八岁能蒙眼辨别,十二岁就能单独开方治病,在当时素有小神医美名,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