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关灯
排,然后运输到福州,又由福州运往江浙一带,更有甚者,运往京城。

     郑家是海商,家财万贯,在谢继宁从郑家购买嘉盈的嫁妆之后,郑家就一直和谢继宁有联系,和谢继宁身边的几个管事的关系颇好。

     陈家便是陈家堡,谢继宁曾经拜访过他家,如今陈家有两个子弟是县丞,一是宁德县的陈骏,二是寿宁县的陈远。

     陈骏更是谢继宁所提拔,所以整个陈家是最先投靠谢继宁的,其他的各家都还在观望的时候,陈氏对谢继宁的政令坚决执行,半点折扣不都不打。

     其他的都有茶商,盐商,药材商人,这些大族盘踞在地方上,族里有务农的,经商的,专门读书可见的,都有不同的分工,互相支援,互通有无,结成了根深蒂固的势力网。

     谢继宁把和这些童生沟通的内容当做培训,但是宁州上下都认为谢继宁在讲学,在表达自己的为政思想。

     这些童生听完谢继宁的讲学回家,家中之人都赶紧问询。

     郑家有两个童生,一个年方十八,一个十九,一回到郑家集,就听大嫡长房的郑承荣来请去见面。

     “侄儿拜见叔叔,”郑大方,郑大余两个人恭恭敬敬的朝着坐在上方的郑承荣行礼。

     “你们两都坐下陪我喝杯茶,仔细和我说说,谢大人给你们讲学,讲了些什么。

    ” “三叔,谢大人给我们讲了农学……” 叔侄三人从白天说到晚上,晚上点起蜡烛说,将谢继宁讲的要大家到乡里去,去采风,去了解地方,去给扫盲,去开办义学等等这些都说了出来,毕竟谢知州说过,可以和家人说,不需要隐瞒。

     说的人越说越兴奋,听的人更是颇有感触,“谢知州竟然如此大才,如此野心,历来政令都是只到乡间,都由乡绅大族把控,没想到这知州竟然想出了让你们下去。

    ” “三叔,谢大哥说得对,大丈夫应该为民做主,不怕困难,宁州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的根,宁州有各种不足,所以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改变他。

    ” 郑承荣见两个侄子一脸敬佩的说起谢继宁,“你们两不想回福州了吗?你们回来是为了科举考试来的,你们沉淀多年,族里商量是要你们一鼓作气的科举的,怎么你们想留下了吗?” 两人对视一眼,坚定的说道:“考试自然要考的,但我们从小关在书斋念书,不识五谷,不懂农事,不懂人情,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我们想沉淀一二,三叔成全。

    ” 说完,两人忐忑不安的看着郑承荣,郑承荣道:“你们自己和你们爹娘说,我没有意见。

    ” “三叔,你多帮侄儿美言几句,侄儿感激不尽。

    ” “是啊,!三叔,之前过年我爹爹给我送了一个难得的摆件,我这就给三叔送来。

    ” 经不住两个小辈的痴缠,郑承荣答应帮忙美言几句,绝口不提自己打算长住宁州,方便注意知州府的动向。

     这样的场景不仅仅出现在郑家一家,其他家也都出现,毕竟这些人听谢继宁,文景逸讲学讲了快一个月,一定能听出一些东西,方便大家揣摩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