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关灯
一番说笑之后,考教就开始了。

     一人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乃是何意。

    ” 谢宁答:“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至孔老夫子的话语录《论语—学而篇》,圣人认为,喜欢花言巧语的去迷惑他人的人,不是什么好人,面对学问,表面上的敷衍对待是一种错误的行为,面对学问,要真诚认真的对待,通过学问来修心,修身……” 提问的这一句话是常常出现的,也是所有读书人都明白的一句话,这话若是拿去问其他人当然简单;但是考虑到谢宁的年龄,这样的表现就是很优秀的,谢宁答完,何询直就将腰上的玉佩摘下来送给谢宁。

     谢继宁看向刘方杰,刘方杰笑道:“还不快谢谢何夫子,其他的夫子都有好东西,只是看看你能不能得了。

    ” “子和兄来势汹汹啊,我这里有一个镇石,继宁来看看喜欢不喜欢。

    ”周克明一手轻摇折扇,另外一只手笑着将腰间的荷包里面的镇石放在桌上。

     谢继宁行了一个礼,等着周克明的提问:“《乾》:元亨,利贞。

    后面的知道吗?” “初九:潜龙……《坤》……”(1) 虽然《易经》谢继宁尚未学习,但是谢继宁曾经看过,加上周克明只是问背诵不需要解释,所以谢继宁轻松流利的背诵出来了。

     周克明惊讶极了,他问出问题才想起来,谢继宁出生于农家,启蒙老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童生,这样的条件不会像读书人家或者能延请名师的人家那样,在考试还没需要的时候就能提前学习易经了。

     没想到谢继宁出乎意料的背出来了,倒是另外的惊喜了。

     谢继宁背了数条,周克明连忙叫停,然后将谢继宁叫到身边,亲手将方镇石挂在谢继宁的腰上,然后说道:“刘兄收到了一个好弟子啊!” 何询直:“有井不知深,先将绳三折入井,井外绳长四尺,后将绳四折入井,井外绳长一尺。

    问:井深绳长各几何?(2)” 谢继宁立马回答:“井深8尺,绳长36尺。

    ” “今有……”何夫子问,谢继宁回答,何夫子问得快,谢继宁就回答得快,问得慢就答得慢。

     应文和朋友在一旁默默的回答问题,直到何先生问算赋方面的,还越问越难,两人都已经跟不上了,谢继宁却还是游刃有余。

     旁边一人颇受打击,他就是威宁县县令秦怀中之子秦弘厚,他年方十八岁,少年扬名,年轻气盛。

     十四岁就考上了童生,小小年纪就考上了秀才,少年天才之名远扬,非要拜师刘方杰,特地从威宁县来到怀安县读书。

     结果横空出世一个谢继宁,在童试中考得第一,不出意外,明年再考,谢继宁就是板上钉钉是童生,九岁童生,还是一个农家子,他们几人都颇为不忿。

     加上威宁县和怀安县的县令之间微妙的关系,秦弘厚就大胆的怀疑起了谢继宁的考试情况。

     其实不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