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关灯
存在,始有 可能“沉入”某种审美多体及其“永恒的形式”中去。

    他引了一句斯宾 诺莎的话:”心如认识事物于其永恒的状态中。

    此心也就参入水恒了。

    ” (叔书,一,231232)这颇近似禅宗,昔有人问玄沙师备禅师:”学 人乍入丛林,乞师指个入路,”玄沙曰:“还闻偃溪水声否?”曰:“闻。

    ” 玄沙曰:“是汝入处”。

    《景德传灯录》第十八)大抵“无我”、“无 心”地沉入自然人生的某种色相之中,以此获取一种顷刻的“永恒”及 其活泼生动的形式,是之谓“能入”。

     王氏《过石门》一诗极意摹写“片月”“小松”“疏竹”“轻飓” 种种的美,末称:”生平凡见汝,对面若不识。

    今夕独何夕,着意媚孤 客。

    ?.此顷能百年,岂惜长行役。

    ”对面若不识”:为一己利害束缚, 故不相“入”。

    ”着意媚孤客”:此种自然美唤起了纯粹主体,并使之 获得“最纯粹之快乐”。

    “此顷能百年”:此一审美静观的顷刻,足抵 “百年”,也就等于说此心已然“参入永恒”了。

    故知王氏“出入”之 说对叔本华、禅宗两家都是有所取的。

     昔庄周说:“以无厚入有间。

    ”(《庄子?养生主》)必以“无厚” 之“我”,即王氏所谓“胸中洞然无物”之“我”,去苦心寻求与突破 那个,‘物”之“有间”。

    “有间”体现了此物之美的内在法则.及主体 经由艰苦实践(包括艺术实践)而获致的“非凡之巧力”,以此构成某 种妙境。

    王氏曾称赞罗子期之于篆刻,“浑浑焉,浩浩焉,日摩挲耽玩 于其中”,“其泽于古也至深,而于今也若遗”:“其伎如庖丁之解牛、 ■偻丈人之承蜩,纵指之所至,无不中者,其全于天者欤!”(《持时 轩仿古铃印谱序》)此处所说正是“以无厚入有间”的一种写照。

    附带 提一下,清人蒋敦复论词,翻庄语而改倡“以有厚入无间”之说,意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