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关灯
小
中
大
“交代”中,客观性似乎占更重要的地位。
即使抒情诗,其中的“自我” 或者“个性”,也要受到客观性的检验。
在王氏看,诗人的抒情不应仅 仅限于“自道身世之咸”,而应进入普遍的社会领域、全人类领域。
他 称赞李后主晚期词“尸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怠”,正是夸大地指 出了后主抒憎的高度客观性,虽然又是高度个性化了的。
叔氏曾把常人 的认识功能比为“一盏照亮他自己的小径的灯”,而在天才诗人,则为 “显示整个世界的阳光”。
(叔书,,243)因之,一般的“主观的感 情”。
其中掺杂种种个人欲望、利害计较)的成分愈多,静观的成分反 而愈少,故曰:“客观的知识实与主观的感情为反比例。
”(《文学小 言》) 叔本华为天才下了一个界说:“天才只不过是最完全的客观性。
” (叔书,,240)何以“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 设”?甚至“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这 全系乎观照者“客观性”的多寡甚至有无。
一个诗人挣脱个人意志的奴 役,具备了充分的客观性,他就能“苯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 其性憎”(黄宗羲),就能“鸟啼花落,皆与神通”(袁枚);于是“天 下清景”,小而“流萤渡高阁”(韦应物)、“靖蜒立钓丝”(杜甫), 大而“长河落日圆”(王维)、“夜深千帐灯”(纳兰容苦),无不熙 熙然回巧献技于诗人之前,从而凝结成优美或壮美的艺术境界。
反之, “一个焦虑与匆遽的旅行者,他所看到的莱茵河及其堤岸。
将不过是一 根直线,而河土的那些桥梁,也仅仅是同上述直线相交的若干直线而 已”。
(叔书,三,145)或如《苟子?正名》中所说:“心忧恐,则口 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目视■■而
即使抒情诗,其中的“自我” 或者“个性”,也要受到客观性的检验。
在王氏看,诗人的抒情不应仅 仅限于“自道身世之咸”,而应进入普遍的社会领域、全人类领域。
他 称赞李后主晚期词“尸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怠”,正是夸大地指 出了后主抒憎的高度客观性,虽然又是高度个性化了的。
叔氏曾把常人 的认识功能比为“一盏照亮他自己的小径的灯”,而在天才诗人,则为 “显示整个世界的阳光”。
(叔书,,243)因之,一般的“主观的感 情”。
其中掺杂种种个人欲望、利害计较)的成分愈多,静观的成分反 而愈少,故曰:“客观的知识实与主观的感情为反比例。
”(《文学小 言》) 叔本华为天才下了一个界说:“天才只不过是最完全的客观性。
” (叔书,,240)何以“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 设”?甚至“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这 全系乎观照者“客观性”的多寡甚至有无。
一个诗人挣脱个人意志的奴 役,具备了充分的客观性,他就能“苯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 其性憎”(黄宗羲),就能“鸟啼花落,皆与神通”(袁枚);于是“天 下清景”,小而“流萤渡高阁”(韦应物)、“靖蜒立钓丝”(杜甫), 大而“长河落日圆”(王维)、“夜深千帐灯”(纳兰容苦),无不熙 熙然回巧献技于诗人之前,从而凝结成优美或壮美的艺术境界。
反之, “一个焦虑与匆遽的旅行者,他所看到的莱茵河及其堤岸。
将不过是一 根直线,而河土的那些桥梁,也仅仅是同上述直线相交的若干直线而 已”。
(叔书,三,145)或如《苟子?正名》中所说:“心忧恐,则口 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目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