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关灯
小
中
大
学中“壮美”的特征(叔书,一,261),因而王氏将“有我之境”归之
“宏壮”一类,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样,“有我之境”似可界定为:诗人在观物(审美和创作对象) 中所形成的,某种激动的情绪与宁静的观照二者的对立与交错,作为一 个完整的可观照的审美客体,被静观中的诗人领悟和表现出来的一种属 于壮美范畴的艺术意境。
再看“无我之境”,第一,“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 我,何者为物。
”其中后一个“物”,审美静观的客体,是个超时间超 因果的“单一”的感性的图画”。
过去朱光潜先生提出的“孤立绝缘” 的“形相”,也即指此而言。
而前一个“物”,审美静观中的主体,“他 在这个客体中丧失了自己,就是说,甚至忘掉了他的个人存在,他的意 志,而仅仅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清晰的镜子而继续存在,因此 就象那个客体单独存在那儿,而没有任何人去觉察它,于是他不再能从 观照中分出观照者来,而两者已经合而为一,因为全部意识是被一种单 一的感性的图画所充满所占据了”。
(叔书,一,231)诗人在审美静观 中“丧失了自己”而成为“物”的一面“清晰的镜子”,诗人本身完全 客观化了,或者“物”(自然)化了。
这才叫“以物观物”。
这时“不 再能从观照中分出观照者来,而两者已经合而为一”,这才叫“故不知 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其次,“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故“优美”。
依叔本华, “在优美的场合,纯粹的认识未经斗争就已经占了优势,因为客体的美, 就是说,容易形成它(按,客体)的理念之认识的那种特性,已经从意 识那里毫无阻力地,因而也是不知不觉地移走了意志,?.于是剩下来 的是认识的纯粹主体,甚至不带有关意志的一丝记忆”。
(叔书,一, 261)所谓“未经斗争”、“不知不觉地移走了意志”,即“于静中”移
这样,“有我之境”似可界定为:诗人在观物(审美和创作对象) 中所形成的,某种激动的情绪与宁静的观照二者的对立与交错,作为一 个完整的可观照的审美客体,被静观中的诗人领悟和表现出来的一种属 于壮美范畴的艺术意境。
再看“无我之境”,第一,“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 我,何者为物。
”其中后一个“物”,审美静观的客体,是个超时间超 因果的“单一”的感性的图画”。
过去朱光潜先生提出的“孤立绝缘” 的“形相”,也即指此而言。
而前一个“物”,审美静观中的主体,“他 在这个客体中丧失了自己,就是说,甚至忘掉了他的个人存在,他的意 志,而仅仅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清晰的镜子而继续存在,因此 就象那个客体单独存在那儿,而没有任何人去觉察它,于是他不再能从 观照中分出观照者来,而两者已经合而为一,因为全部意识是被一种单 一的感性的图画所充满所占据了”。
(叔书,一,231)诗人在审美静观 中“丧失了自己”而成为“物”的一面“清晰的镜子”,诗人本身完全 客观化了,或者“物”(自然)化了。
这才叫“以物观物”。
这时“不 再能从观照中分出观照者来,而两者已经合而为一”,这才叫“故不知 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其次,“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故“优美”。
依叔本华, “在优美的场合,纯粹的认识未经斗争就已经占了优势,因为客体的美, 就是说,容易形成它(按,客体)的理念之认识的那种特性,已经从意 识那里毫无阻力地,因而也是不知不觉地移走了意志,?.于是剩下来 的是认识的纯粹主体,甚至不带有关意志的一丝记忆”。
(叔书,一, 261)所谓“未经斗争”、“不知不觉地移走了意志”,即“于静中”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