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关灯
小
中
大
不知其状。
”何 以如此?“因为他们完全缺乏客观性”。
(叔书,一,256) 可见,依王氏和叔本华,境界的创造者本身必须“合乎自然”,即 具有尽可能多的客观性,或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心灵自由,而后“能观”; 也必“能观”,而后产生艺术的意境。
这是“合乎自然”的一项至关重 要的内容。
乙、“合乎自然”与“邻于理想”在 “理念”基础上的统一 一境界的诞生 其次,为了适应与“唤起”诗人的这种“能观”,境界的客体必须 既“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而这两者的结合跟叔氏的“理念 艺术的对象”说,关系极为密切。
在《红楼梦评论》中,王氏曾援引叔本华谈及绘画雕刻中有关“人 类美”的一段重要议论。
其中有云: 吾人于观人类之美后始认其美,但在真正之美术家,其认 识之也,极其明速之度;而其表出之也,胜乎自然之为。
此由 吾人之自身即意志,而于此所判断及发见者,乃意志于最高级 (按,人类)之完全之客观化也。
唯如是,吾人斯得有美之预 想。
而在真正之天才,于美之预想外,更伴以非常之巧力。
彼 子特别(按,个别,下同)之物中认全体之理念,遂解自然之 嗫嚅之言语而代言之,即以自然所百计而不能产出之美,现之 于绘画及雕刻中,而若语自然日:“此即汝之所欲言而不得者 也。
”苟有判断之能力者必将应之曰:“是。
”唯如是,故希 腊之天才能发见人类之美之形式,而永为万世雕刻家之模范。
唯如是,故吾人对自然于特别之境遇中所偶然成功者,而得认 其美。
此美之预想乃自先天中所知者,即理想的也;比其现于 美术也,则为实际的。
何则?此与后天中所与之自然物相合故 也。
?.唯两者(按,诗与绘画雕刻)于其创造之途中必须有
”何 以如此?“因为他们完全缺乏客观性”。
(叔书,一,256) 可见,依王氏和叔本华,境界的创造者本身必须“合乎自然”,即 具有尽可能多的客观性,或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心灵自由,而后“能观”; 也必“能观”,而后产生艺术的意境。
这是“合乎自然”的一项至关重 要的内容。
乙、“合乎自然”与“邻于理想”在 “理念”基础上的统一 一境界的诞生 其次,为了适应与“唤起”诗人的这种“能观”,境界的客体必须 既“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而这两者的结合跟叔氏的“理念 艺术的对象”说,关系极为密切。
在《红楼梦评论》中,王氏曾援引叔本华谈及绘画雕刻中有关“人 类美”的一段重要议论。
其中有云: 吾人于观人类之美后始认其美,但在真正之美术家,其认 识之也,极其明速之度;而其表出之也,胜乎自然之为。
此由 吾人之自身即意志,而于此所判断及发见者,乃意志于最高级 (按,人类)之完全之客观化也。
唯如是,吾人斯得有美之预 想。
而在真正之天才,于美之预想外,更伴以非常之巧力。
彼 子特别(按,个别,下同)之物中认全体之理念,遂解自然之 嗫嚅之言语而代言之,即以自然所百计而不能产出之美,现之 于绘画及雕刻中,而若语自然日:“此即汝之所欲言而不得者 也。
”苟有判断之能力者必将应之曰:“是。
”唯如是,故希 腊之天才能发见人类之美之形式,而永为万世雕刻家之模范。
唯如是,故吾人对自然于特别之境遇中所偶然成功者,而得认 其美。
此美之预想乃自先天中所知者,即理想的也;比其现于 美术也,则为实际的。
何则?此与后天中所与之自然物相合故 也。
?.唯两者(按,诗与绘画雕刻)于其创造之途中必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