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关灯
不对,而不是上嘴皮子一搭下嘴皮子,张嘴就来。

     这两篇写的很粗糙,如果不是挂着《李幺妹下岗记》作者的名号,报纸都不一定愿意刊登。

     但是谁让她是《李幺妹下岗记》的作者呢,作者回应来了。

     “她,她不要脸,胡搅蛮缠!”写文抨击李幺妹的一个作家董郁气的胡子都直抖。

     他凭本事写稿子,凭什么让他拿出证据来,他批评了那么多人,别人怎么没让他拿证据。

     两篇文章前后发表,批评李稻花的人一看,更来劲,独角戏虽然也很开心,对台戏也不错。

     反观李稻花,吃的香,睡的好,她可不在乎这些批判文章。

     想当年,营销号大行其道,要是害怕被骂,那还干什么营销号,赶紧洗洗睡了。

     做营销号,就要做好唾面自干的准备,这会儿骂她的人才几个。

     别说这些人骂的要脸,就是不要脸,对李稻花来说也算不了什么。

     这个年代的报纸报道,将来就算是追溯都很难追溯,连赛博案底都不会有,怕什么,干就完事。

     临近过年的时候,学校给校职工发了福利,吃的用的应有尽有。

     大学的福利还是很不错的,这个年代,老师是个很高尚,也很受人尊敬的职业。

     这会儿过年放假的时间长,小孩子们从很早就开始盼着过年,职工楼里,大马路上,到处都是三五成群的孩子们。

     小鞭炮的花样不多,但是孩子们都很开心,还有孩子会从家里的长条鞭炮上拆下来几个放。

     大街上每天都能听到鞭炮声。

     这时候李稻花是很少出去的,她小的时候,被同村的孩子把鞭炮扔到了脖子处。

     虽然及时拿出来,没有直接在脖子那里爆炸,是在空中爆炸的,可近在咫尺的爆炸声还是给她留下了阴影。

     不过远远的看还是可以的,尤其是烟花,多好看啊。

     可惜,现在很少有放烟花的,烟花的价格不便宜,一般家庭负担不起。

     李稻花在职工楼里的名声不好,很多家长都会警告孩子,不要靠近李稻花,小心被骂被打。

     李稻花也不在乎,这群小孩子不来她家还好呢,家里的东西也不用担心他们的惦记。

     这个年代,除非是双职工,否则的话,都是过的紧紧巴巴的,家里孩子多啊,两个孩子的都是少数,更多的是三四个。

     像原身这样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还是只有一个女孩的,万里挑一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