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0章 圣主
关灯
小
中
大
之爵,领神策军副统领,骑兵大统领之职。
赵青谭平拜镇国大将军,统帅亲卫禁军左右营。
其余诸将均有厚赏,拥戴之臣俱有安置。
午后,圣恩再临,册立东西宫双后,李欣儿为东宫贤康皇后,公孙兰为西宫静仪皇后。
册立阮萝竹、高墨颜、崔若瑂、杨蕤为皇贵妃。
册立兰心蕙、黄英、青云儿紫云儿为贵妃。
秦国夫人恢复钦命国夫人之名号,加赏“德仪”之号。
杨蕤便是杨玉环,她不愿再以杨玉环之名受册,王源也不想弄得天下沸沸,故而让其改名受册。
永安元年五月,李唐后裔聚集于莱州起兵而反,贼兵一度聚集三万之众。
禁军大将军赵青率禁军五万前往剿之,两月后,剿灭乱贼,杀李唐后裔李元李志李芳三人,枭首回京。
永安二年春,回纥部派使前来欲拒绝履行丰州之败后签订的陪偿协议,言语傲慢之极。
上命人查之,回纥部落暗中联合突厥残部东契丹奚族余部,聚兵十八万人意图不轨。
上拜右相高仙芝为帅,杀骨力裴罗质子祭旗。
高仙芝率十万大军北上横扫大草原。
回纥联合突厥契丹等北方部落殊死抵抗,三月后,高仙芝剿灭诸部。
枭各部首领首级一百五十余,回归长安。
永安二年秋,朝廷下旨命吐蕃国归顺统一,吐蕃国君臣不从,并聚集二十万兵马备战。
九月,吐蕃一部袭扰剑南盐湖,杀大蜀守军三百人。
上大怒,命忠亲王柳钧率十五万大军攻入吐蕃。
十一月中大军抵近逻些城,虎尊炮轰城三日三夜,逻些城几无片瓦完好。
大军随即攻城,一日破城,擒吐蕃赞普及诸王公归京。
永安二年冬,朝廷下旨,设立漠北漠南漠东三座都护府,总领北方草原领地。
分割吐蕃诸部,设藏南藏北藏东藏西四都护府,分驻兵马,控制局面。
永安三年春,南诏国国主阁罗凤进京提出举国归顺大唐。
上经思虑,同意其请。
遂设立南诏自治府,加封阁罗凤南诏王,授自治府大都督。
派兵一万进驻,余制如故。
自此之后,天下安定,再无纷扰。
大蜀朝四海升平,天下慑服。
西域周边,岭南之南,大海之畔,诸多小国派使前来,纷纷表示愿意归顺大蜀。
永安三年夏。
十五国国主齐聚长安,为大蜀皇帝祝寿,随即共同推举大蜀皇帝王源为十五国共主,称之为:圣主。
永安三年秋。
帝下达改革之令,从官制军制科举商业等方面大刀阔斧进行改制,一扫冗余庞大编制。
废除夜禁制度,废除节度使制度,实行朝廷地方军政分开,相互牵制监督。
改御史台为监察院,设立监察巡视制度。
鼓励农耕开垦田亩,改革取士制度,不已文采为取士标准。
除国子监外,设立国立研究院,吸收方士钻研火药冶炼金属等方面的研究。
修建道路,水利大坝,矿场等等措施,所涉之事方方面面巨细纤毫不漏。
初,朝野振动,妄言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帝不为所动,着力推行。
一年后新朝上下气象万千,为翻天覆地之兆,始乃平息纷争,万民终见福祉。
三年后,国强民富,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后世史书称之为“永安盛世”。
…… …… 永安六年四月,一个春意融融花团锦簇的上午,王源正在御书房拟定大宋朝第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忽然内侍急匆匆的来禀,说监察御史杜甫求见。
王源命内侍请杜甫觐见,片刻后杜甫小跑着进了书房,脸上洋溢着笑容。
“陛下,好消息,好消息啊。
您快随臣出去见一个人。
”杜甫上来便要拉王源的胳膊。
王源笑道:“什么人啊,这么高兴?神仙么?” “可不是神仙么?陛下,是你最想见的人啊,这几年你不是天天要臣去找他么?您不是说没见到他,是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么?现在他来了,回到长安了。
” “难道是……”王源喜道。
“对对对,正是他,刚刚进城。
他那脾气,陛下要不早些去见他,估计一转眼就没影了。
”杜甫叫道。
王源放下纸笔,换了普通的衣衫便跟着杜甫出宫,一直出了宫门直奔东门大街上,发现很多人已经在路上开始围观了。
王源和杜甫挤在人群中伸着脖子张望。
不久后,一个身材矮胖,衣衫臃肿,长着一个酒糟鼻子的家伙正晃悠悠的从长街上目空一切的缓步而来。
李白,那便是李白,王源心中的偶像。
来到这个时代十五年时间,终于见到了真人。
这家伙十五年前便消失在长安城,之后行踪不定,云游天下。
终于今日回到长安了。
他就像是时代盛衰的晴雨表,衰败的时候你见不到他,一旦盛世之时,他便出现了。
“李兄,李兄。
太白兄。
”杜甫招手高声叫道。
李白翻着小三角眼,皱着酒糟鼻转头四处看,口中嘟囔道:“谁喊我?叫的这么亲热?我跟你有那么熟么?” 杜甫跳出去叫道:“太白兄,是我啊,杜甫啊。
” “哦?是小杜啊,真是巧的很。
多年不见,一向可好?” “好好好,就是甚是想念太白兄。
太白兄回长安了,这可太好了。
来来来,我这里给你引荐一个人。
”杜甫拉着李白的衣袖道。
李白一甩袖子道:“干什么?拉拉扯扯的。
我可不见什么人。
” 杜甫正自尴尬,王源缓步上前笑道:“李兄,久仰了。
” 李白翻着白眼道:“你是谁?我认识你么?我跟你很熟么?” 王源低声道:“李兄,我们熟不熟无所谓,我家里有很多好酒,想请你去品尝。
另外我家里有个人,你一定熟。
” “好酒?那倒是可以去瞧瞧。
你家里谁跟我熟?我可是没什么朋友的。
”李白挖着鼻孔道。
王源低声笑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当年太白为她写了首清平乐。
十五年过去了,太白想不想再为她写一首呢?” 李白惊愕的看着王源,忽然指着王源道:“你是……你是……” 王源笑道:“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太白开不开心。
走吧,随我来吧,从此以后,没人赶你出长安了。
” (全书完)
赵青谭平拜镇国大将军,统帅亲卫禁军左右营。
其余诸将均有厚赏,拥戴之臣俱有安置。
午后,圣恩再临,册立东西宫双后,李欣儿为东宫贤康皇后,公孙兰为西宫静仪皇后。
册立阮萝竹、高墨颜、崔若瑂、杨蕤为皇贵妃。
册立兰心蕙、黄英、青云儿紫云儿为贵妃。
秦国夫人恢复钦命国夫人之名号,加赏“德仪”之号。
杨蕤便是杨玉环,她不愿再以杨玉环之名受册,王源也不想弄得天下沸沸,故而让其改名受册。
永安元年五月,李唐后裔聚集于莱州起兵而反,贼兵一度聚集三万之众。
禁军大将军赵青率禁军五万前往剿之,两月后,剿灭乱贼,杀李唐后裔李元李志李芳三人,枭首回京。
永安二年春,回纥部派使前来欲拒绝履行丰州之败后签订的陪偿协议,言语傲慢之极。
上命人查之,回纥部落暗中联合突厥残部东契丹奚族余部,聚兵十八万人意图不轨。
上拜右相高仙芝为帅,杀骨力裴罗质子祭旗。
高仙芝率十万大军北上横扫大草原。
回纥联合突厥契丹等北方部落殊死抵抗,三月后,高仙芝剿灭诸部。
枭各部首领首级一百五十余,回归长安。
永安二年秋,朝廷下旨命吐蕃国归顺统一,吐蕃国君臣不从,并聚集二十万兵马备战。
九月,吐蕃一部袭扰剑南盐湖,杀大蜀守军三百人。
上大怒,命忠亲王柳钧率十五万大军攻入吐蕃。
十一月中大军抵近逻些城,虎尊炮轰城三日三夜,逻些城几无片瓦完好。
大军随即攻城,一日破城,擒吐蕃赞普及诸王公归京。
永安二年冬,朝廷下旨,设立漠北漠南漠东三座都护府,总领北方草原领地。
分割吐蕃诸部,设藏南藏北藏东藏西四都护府,分驻兵马,控制局面。
永安三年春,南诏国国主阁罗凤进京提出举国归顺大唐。
上经思虑,同意其请。
遂设立南诏自治府,加封阁罗凤南诏王,授自治府大都督。
派兵一万进驻,余制如故。
自此之后,天下安定,再无纷扰。
大蜀朝四海升平,天下慑服。
西域周边,岭南之南,大海之畔,诸多小国派使前来,纷纷表示愿意归顺大蜀。
永安三年夏。
十五国国主齐聚长安,为大蜀皇帝祝寿,随即共同推举大蜀皇帝王源为十五国共主,称之为:圣主。
永安三年秋。
帝下达改革之令,从官制军制科举商业等方面大刀阔斧进行改制,一扫冗余庞大编制。
废除夜禁制度,废除节度使制度,实行朝廷地方军政分开,相互牵制监督。
改御史台为监察院,设立监察巡视制度。
鼓励农耕开垦田亩,改革取士制度,不已文采为取士标准。
除国子监外,设立国立研究院,吸收方士钻研火药冶炼金属等方面的研究。
修建道路,水利大坝,矿场等等措施,所涉之事方方面面巨细纤毫不漏。
初,朝野振动,妄言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帝不为所动,着力推行。
一年后新朝上下气象万千,为翻天覆地之兆,始乃平息纷争,万民终见福祉。
三年后,国强民富,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后世史书称之为“永安盛世”。
…… …… 永安六年四月,一个春意融融花团锦簇的上午,王源正在御书房拟定大宋朝第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忽然内侍急匆匆的来禀,说监察御史杜甫求见。
王源命内侍请杜甫觐见,片刻后杜甫小跑着进了书房,脸上洋溢着笑容。
“陛下,好消息,好消息啊。
您快随臣出去见一个人。
”杜甫上来便要拉王源的胳膊。
王源笑道:“什么人啊,这么高兴?神仙么?” “可不是神仙么?陛下,是你最想见的人啊,这几年你不是天天要臣去找他么?您不是说没见到他,是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么?现在他来了,回到长安了。
” “难道是……”王源喜道。
“对对对,正是他,刚刚进城。
他那脾气,陛下要不早些去见他,估计一转眼就没影了。
”杜甫叫道。
王源放下纸笔,换了普通的衣衫便跟着杜甫出宫,一直出了宫门直奔东门大街上,发现很多人已经在路上开始围观了。
王源和杜甫挤在人群中伸着脖子张望。
不久后,一个身材矮胖,衣衫臃肿,长着一个酒糟鼻子的家伙正晃悠悠的从长街上目空一切的缓步而来。
李白,那便是李白,王源心中的偶像。
来到这个时代十五年时间,终于见到了真人。
这家伙十五年前便消失在长安城,之后行踪不定,云游天下。
终于今日回到长安了。
他就像是时代盛衰的晴雨表,衰败的时候你见不到他,一旦盛世之时,他便出现了。
“李兄,李兄。
太白兄。
”杜甫招手高声叫道。
李白翻着小三角眼,皱着酒糟鼻转头四处看,口中嘟囔道:“谁喊我?叫的这么亲热?我跟你有那么熟么?” 杜甫跳出去叫道:“太白兄,是我啊,杜甫啊。
” “哦?是小杜啊,真是巧的很。
多年不见,一向可好?” “好好好,就是甚是想念太白兄。
太白兄回长安了,这可太好了。
来来来,我这里给你引荐一个人。
”杜甫拉着李白的衣袖道。
李白一甩袖子道:“干什么?拉拉扯扯的。
我可不见什么人。
” 杜甫正自尴尬,王源缓步上前笑道:“李兄,久仰了。
” 李白翻着白眼道:“你是谁?我认识你么?我跟你很熟么?” 王源低声道:“李兄,我们熟不熟无所谓,我家里有很多好酒,想请你去品尝。
另外我家里有个人,你一定熟。
” “好酒?那倒是可以去瞧瞧。
你家里谁跟我熟?我可是没什么朋友的。
”李白挖着鼻孔道。
王源低声笑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当年太白为她写了首清平乐。
十五年过去了,太白想不想再为她写一首呢?” 李白惊愕的看着王源,忽然指着王源道:“你是……你是……” 王源笑道:“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太白开不开心。
走吧,随我来吧,从此以后,没人赶你出长安了。
”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