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关灯
要以公社为单位进行推荐。

    陆家三代贫农,根红苗正,可惜他这个长相太像外国人,公社领导直摇头。

     郁闷的他在家一边务农一边读书,从名著到历史传记、民间故事、农业技术手册……只要是有字的书都爱看。

    看多了书,一颗不安分的心愈发焦躁:他想读大学,想走出这个乡村去往更广阔热闹的天地。

     这一次徐云英派人来接盛子越,陆星华主动请缨,挑着箩筐就来了。

     陆桂枝给弟弟打水洗脸,关切地问:“热不热?”陆星华手上拿着毛巾,笑着摇了摇头,一张俊秀的脸蛋透着红晕,好看得不像真人。

    他天不亮就从家出发,就是想赶个早免得太阳晒。

     盛子越围着竹箩筐转了转,有点好奇地问:“三舅,这是什么?”陆星华咕咚咕咚喝了一大茶缸水,回答道:“挑你回家的箩筐。

    ” 箩筐是圆的,竹条编织而成,底下用麻绳打了个“十”字扣,搭在扁担两头就可以挑着走了。

    陆家为了迎接盛子越,竟然想出这么个好主意。

     盛子越有点兴奋,她腿短走不快,夏天抱在手上又热,放在箩筐里不耽搁走路的功夫。

    陆星华有点腼腆地对陆桂枝说:“大姐,有书吗?给我几本带家去吧。

    ” 陆桂枝走到书桌边,手指从一叠书上划过:“我看看,哪些书可以给你。

    ” 陆星华对读过大学的陆桂枝、盛同裕十分崇拜,早上土路野草带露,胶鞋底沾了不少泥巴,他怕弄脏了屋子站在门边不肯进,只用羡慕的眼神扫过屋里的陈设。

    书桌上靠墙摆了一排书,五屉柜上有一台收音机,双门柜上贴着寒江独钓雪景图…… 浓浓的书香气息,是农村所没有的。

     盛子越在一旁说:“妈,我要带《十万个为什么》”陆桂枝从善如流,从书架上拿下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交给星华。

    这是1962年12月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第一版,共八册,在新华书店买的时候盛同裕就说过,要用这个教孩子学科学。

     星华用旧报纸将这一套书包好,小心地放进箩筐。

     陆桂枝给了他几本高中语文、数学、英语课本,嘱咐着:“虽然现在大学不招生,但我们也不能丢下高中知识,没事就好好看书,说不定哪一天就能考大学了呢。

    ” 星华郑重点头。

     一个箩筐装书、糖、饼干、衣服,星华抱起盛子越放进另一个箩筐,弯腰将麻绳挂上扁担,一使劲挑了起来。

     “大姐,趁天凉我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