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关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的思想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之后,学生们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 【解析】晚年,孔子喜欢讲“道”,就像从前喜欢讲仁。

    这里的道,实际上是思想的意思。

     注意这段话里的“子出”,意思就是孔子去了曾参那里,而曾参可能正在向弟子们讲课。

    曾参对孔子的话只回答了一个“唯”字,而不是借机发问,说明什么?说明曾参根本不想问。

    而最后一句曾参用到“而已”,意思是“不过如此”。

    所以,这段话里潜藏的是曾参对孔子的不敬。

    问题是,曾参一向是个很敬重孔子的人,为什么这一次这样表现?孔子到了晚年,有些老年痴呆,喜欢絮絮叨叨,一句话翻来覆去说,因此,弟子们都有些烦他。

    这一次的情形一定是曾参正在上课,孔子进来插了一句,曾参知道老师想说什么,怕他说起来没完,因此简单回答一个是字,孔子识趣地出去。

     这个“一以贯之”,前面孔子就对子贡说过,估计,孔子见谁都说。

     【现实解说】人老了,难免爱絮叨。

    虽然人家不好意思说你??唆,心里肯定是不耐烦的。

     10.2(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解析】曾子向学生们讲自己做人的原则。

     孔子去世之后,基本上,曾子算是或者自认为算是孔学正统。

    不过从曾参的三句话的顺序看,做人的要点首先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与周围的人群以及君主建立良好关系。

    其次,要有朋友,并且相互信任依赖。

    这两项都办到了,再去钻研老师教授的学业。

     这个顺序,与颜回恰好相反。

    所以,尽管两人看上去性格相似,曾参比颜回要更现实很多,最终的结果也要好很多。

     【现实解说】第一不要得罪人,第二要广交朋友,这样才能立足社会。

    要想混得更有档次,就再好好学习知识。

    别说,曾参这个原则很实用。

     10.3(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 【解析】简言之,就是师古,这是孔子早期的思想。

    古人敬畏祖先敬畏鬼神,让人们内心有敬畏,行为就会有底线。

     【现实解说】没有信仰,内心没有敬畏,因此道德无底线,什么都干得出来。

     1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