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关灯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 【解析】左丘明就是子夏,孔子对子夏的欣赏,可以说已经到了难以表达的境地,一方面,子夏的孤傲清高太像自己;另一方面,孔子似乎已经认定这个弟子能够超越自己。

    所以,这段话里,孔子把弟子放在自己的前面,自己成为了附和者。

     前面子夏说过:“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这与“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简直就是一句话。

     所以可以说,在子夏子张的学术之争上,晚年的孔子更多地站在了子夏的一边。

     【现实解说】孔子和子夏这样的人,在官场里怎么可能混得下去? 【附】子夏与《左传》 《左传》的作者是谁?孔安国的说法是左丘明,鲁国太史。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左丘明就是子夏。

     首先我们从“左氏”说起。

     春秋时,卫国有地名为“左邑”,又叫“左丘”以及“左氏”,子夏的弟子吴起就是“卫左氏中人”,子夏很可能也是左氏或者左丘人。

    子夏晚年失明,司马迁写道“左丘失明,厥行国语”,说的就是子夏。

     所以,左丘明就是子夏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失明,所以自称为左丘明。

    古人以地为名的情况非常多,譬如展禽,死后就被称为柳下惠。

    因此子夏可能在死后被弟子们称为左丘明,祝福他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看到光明。

     至于《论语》上的左丘明,可能是鲁国太史,但更可能是子夏。

     《论语》原本就是弟子们在孔子死后若干年整理的孔子师徒的言论,因此,子夏被以左丘明的名字记载是有可能的。

    而关于左丘明的那两段话,恰恰是子夏那种孤傲的性格,这恐怕不是一种巧合。

    再想想看,孔子如果与鲁国太史谈论这样的问题,似乎有些不大恰当。

     还有,以鲁国的文化传统,鲁国太史应该以太史为姓。

     下面,再来看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要写出《左氏春秋》,需要很多必要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只有子夏一个人具备。

     第一,此人手中要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左传》中运用最多的史料来自鲁国和晋国,《春秋》的史料主要来自鲁国,作为孔子的第一助手,这些史料子夏是具备的;而晋国史料从哪里来?魏文侯以师礼待子夏,并且邀请他到魏国讲学,魏国占有原晋国首都,因此拥有晋国史料。

    即便魏国不拥有这些史料,当时三晋的关系非同一般的好,子夏要从韩国或者赵国借阅这些史料也是轻而易举。

    相反,如果是鲁国太史,他如何能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