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关灯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 【解析】孔子按照获得知识的方式,将人划分了层次。

    第一等就是生而知之,其实,生而知之不应该解释为生来就知道,没有人能生来就知道。

    生而知之解释成那种悟性很高,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学到知识的人;第二等是学而知之,就是通过主动向别人请教学习知识;第三等是学习没有主动性,实在没办法了才被迫学习的人;第四等最差劲,打死也不肯学习。

     在孔子看来,古代的圣人就是属于生而知之者,因为他们那时候没有老师,都要靠自己去创造去领悟。

     生而知之,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现实解说】人的聪明程度是天生不同的,但是只要肯学习,就不会是最下等的。

    什么人打死也不肯学习?懒惰的人。

    所以,懒惰是万恶之源。

     17.22(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喜欢古代,勤奋好学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 【解析】在孔子的层次划分中,他将自己归在了第二类。

    孔子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天才,他从来都只是说自己“敏而好学”。

    在好学这一点上,孔子可以骄傲地说自己做得很好了,除了这一点,孔子从来都不敢自夸。

    应该说,在老年痴呆的症状出现之前,孔子一向都很谦虚中肯。

     这当然是在教育学生,有的学生资质差些,或者毅力不足,因此怀疑老师是不是生来就比自己聪明,所以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

    于是孔子说,我也是后天努力的啊,大家只要好好学习,也会像我一样博学的。

     【现实解说】天生不够聪明没关系,只要肯学,就会有进步。

     17.23(17.3)★★★★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 【解析】上智与下愚可以有两种解说,两种解说都是正确的。

     第一种解说,上智就是上等人的智慧,具体说就是君子的智慧,下愚就是下等人的愚昧,具体说就是下层老百姓。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子永远聪明,老百姓永远愚蠢。

    如果这句话这样解说,那么这句话就是孔子晚年所说,这时候他对老百姓非常鄙视。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