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关灯
为“子张过分,子夏不足。

    ”语焉不详,纯属蒙混过关。

    ) 【解析】过犹不及,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子张(颛孙师)学习很刻苦,比较迂,有些像颜回;子夏聪明些,时常讨巧,学习不够努力,小的地方不够认真。

     子夏和子张是孔子第三代弟子中最出色的,因此两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勾心斗角,明争暗斗。

    子贡常陪老师聊天,并且子贡和子夏都是卫国人,平时关系比较好。

    子贡问这个问题,其实最关心的还是孔子对子夏的评价。

    孔子当然知道子贡和子夏的关系,因此强调“过犹不及”。

     从后来的成就看,子夏远远高于子张。

     【现实解说】从物理学上来说,额定电压下效率最高,电压偏高或者偏低都会导致效率下降。

    学习过于刻苦,钻进去了,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眼界就会受限制;学习太不刻苦,那么对于事物的理解就会粗泛。

    因此,适度的才是最好的。

     当年中国科大神童班的所谓神童们其实都是子张一类学习过于刻苦的孩子而已,过犹不及,他们没有一个成就了什么事业的,最终都成了泛泛之辈。

     减肥节食也是这样,吃得太多了,减不了肥;可是吃得太少了,哪里还有力气减肥?恰当就好。

     9.5(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译文】子夏说:“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全副身心,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 【解析】言而有信,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致其身,旧译为献出生命,其实不然,以子夏的性格,绝对不会。

    因此,也就是全副身心的意思了。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其实反映了子夏的一个看法,那就是学习不等于死读书。

    读书的目的就是懂得道理,懂得道理却不一定要靠读书。

    有这样的想法,也就难怪孔子说他不够刻苦了。

     孔子去世之后,在子贡的主持下,孔家私校继续教学活动。

    子夏此时回到学校担任老师,这是他对自己学生们的教导。

    这一席话,隐含着对子张的讽刺。

     【现实解说】这话说得非常对,学历高不等于素质高,有学问不等于有修养。

     9.6(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译文】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