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关灯
晏子,名婴,字平仲,齐国公族。

    晏婴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

    孔子曾称赞:“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使楚时曾舌战楚王。

    内辅国政,屡谏齐君。

    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言行集。

     晏子公开声称“国君死,我不死”,把忠君这回事看得很轻。

     《孔子家语?辩政篇》里孔子说道:“夫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晏子于民为忠臣,于行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

    ”孔子认为晏子爱民和恭敬,自己把他看成兄长。

     通过孔子对管仲和晏子的推崇,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忠君的态度:忠个屁的君。

    与国家相比,君主就是个屁。

     其实,孔子与管仲、子产和晏婴在某些方面都意见不同,甚至孔子与晏婴之间还有个人恩怨,但是,批评归批评,孔子对于三人高度肯定,显示出孔子本人的“君子”风度,实践了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

     【现实解说】见解不同,不应该是打压别人的理由。

    君子和而不同,对于不同意见,为什么不能倾听和宽容呢?在这一点上,孔子给后人做出了榜样。

     16.8(14.15)★★★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厚道,齐桓公厚道而不诡诈。

    ” 【解析】为什么孔子对春秋时代两位著名政治家的评价截然相反呢?他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对世人的违礼行为一概加以指责。

    晋文公称霸后召见周天子,这对孔子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说晋文公诡诈。

    齐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称霸,孔子认为他的做法符合于礼的规定。

    所以,他对晋文公、齐桓公作出上述评价。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知是不是由于推崇管仲和晏子,孔子对齐国似乎有些情有独钟。

     晋文公是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个中原霸主,由于击败了楚国,晋文公的霸业远超齐桓公。

    但是,晋文公在三点上与齐桓公不同,首先是称霸的方式,齐桓公很少动用武力,而晋文公几乎完全靠武力;其次,齐桓公尊王,而且比较规矩。

    晋文公也尊王,但是有强迫周王的迹象;第三,齐桓公对诸侯往往是有恩惠无索求,而晋文公索求太多,甚至从王室拿到大量土地,显得不地道。

    不过,话说回来,晋国和王室的关系远比齐国和王室的关系要近得多,并且,齐桓公也未必就像孔子所说的那么厚道。

    在齐桓公称霸的晚期,齐桓公就曾经动过取代王室的念头,想要封泰山(只有周王才有资格),幸亏被管仲及时劝阻。

     其实,晋文公的诡诈和齐桓公的厚道都是有历史背景的。

    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其间颠沛流离,多次被追杀,因此已经非常现实,加上一个精英团队特别是狐偃和先轸等人诡计多端,凡事讲究战略战术,因此使用计策比较多;而齐桓公成为国君比较容易,管仲又是尊王派,因此行事比较正派。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

    是齐僖公最小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姜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