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关灯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能通过小事来认知,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

    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通过小事看透他们。

    ” 【解析】同样的一件小事,君子做错了不代表君子不行,小人做错了就能判断小人不行。

    这就等于说,如果你是小人,行也不行;如果你是君子,不行也行。

    问题是,你怎样判断谁是小人,谁是君子?如果一个人被你认为是小人,那不是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了?如果被你认为是君子,那么小事做得一塌糊涂,也可以委以重任是吗? 孔子喜欢给人贴标签,我喜欢的就是君子,我讨厌的就是小人,这一点很不好。

     【现实解说】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没有绝对的君子,也没有绝对的小人。

    用人所长,避人所短,何必要给人贴标签呢? 19.19(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 【解析】关于“无适也,无莫也”,在历史上也是五花八门。

    不过,总体的意思是一致的,那就是君子之只遵循义的原则,其余的都不重要。

    既然如此,“无适也,无莫也”究竟是什么意思也就不重要了,这里不去讨论。

     这样说来,“义”决定了君子的行为举止。

    既然“义”对于君子来说如此重要,义究竟是什么呢?不知道,从来没有过标准答案,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概念,就如“道”和孔子晚年所说的“仁”和“德”一样。

     如果一定要为“义”找一个至少还说得过去的定义,那就算是“对得起良心”吧。

     【现实解说】现在常用的一句话是:屁股决定脑袋。

    良心呢?不在服务区。

     19.20(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少,而行动要敏捷。

    ” 【解析】这是孔子对学生们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的性格。

    讷往往被刻意篡改为谨慎,其实根本与谨慎无关。

    孔子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人,认为话多则思考少,还是话少的人做事靠谱。

     讷于言就必然敏于行吗?当然不是,言行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反比关系。

     【现实解说】各人有各人的性格,无所谓好坏,只看你的性格是不是适应你的环境。

    总体来说,当今社会强调沟通、强调公共关系,因此,讷于言不是这个时代提倡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