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关灯
小
中
大
晋国的史料?
第二,此人的《诗经》一定非常好,是《诗经》,而不是《诗》。
因为孔子修订《诗经》,所以,如果不是孔子的弟子,不可能了解《诗经》。
《左传》中大量运用《诗经》里的诗,都非常恰当,而内容又没有超出《诗经》。
作者不仅《诗经》娴熟,而且一定是孔门弟子。
而子夏恰恰是孔子学生中《诗经》方面的第一高手。
如果是鲁国太史,即便他精通《诗》,他也不能在《左传》中把诗的使用控制在《诗经》的范围之内。
第三,此人与孔子的关系非同一般,而且不仅仅是一般弟子那么简单。
《左传》中大量引用孔子的评语,证明作者曾经跟随孔子修《春秋》。
而子夏恰恰是孔子修《春秋》的头号助手,如果是鲁国太史,他如何知道孔子怎样评价各个历史事件的呢? 第四,《左传》的才华四溢,显示作者的才华非常出众。
事实上,子夏的才华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个。
第五,子夏的思想与孔子并不完全相同,孔子修《春秋》,目的在于“大义”,以周礼为准绳。
子夏不同,以切问而近思为原则,讲案例讲方法讲实用,更倾向于计谋和权术的应用,倾向于人性的本质,倾向于历史事件的理性总结。
《左传》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子夏的思想贯穿全文。
而子夏的徒子徒孙恰好是一群法家,李克、商鞅等人都是他的嫡系学生,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则是一时的大贤。
譬如,孔子认为晋文公狡猾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狡猾。
在《左传》中,并没有这么写。
(按《论语》。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 第六,《左传》中有大量关于孔子以及孔子弟子的记述,不仅大量记载子贡,甚至包括樊迟和有若这样并不出色的弟子。
恰恰子夏和他们关系不错,而如果是鲁国太史,他会记载孔子那些不知名的弟子吗? 第七,《左传》迅速流传开来,说明作者是个大师级人物,子夏在西河讲学,是当时最大的大师,再加上有许多弟子,因此作品被迅速流传开来。
而如果作者是鲁国太史,他的作品首先在流传上就有问题,因为他没有任何渠道。
第八,《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作者公羊高和谷梁赤都是子夏的学生。
以上的种种证据和迹象都指向一个结论:子夏就是《左传》的作者,就是左丘明。
第十部分曾参 曾参字子舆,曾皙的儿子,小孔子四十七岁,是孔子的第三批学生。
曾参的品德很高尚,与世无争。
性格上,曾参很像颜回,但是不如颜回。
曾参以孝著称,《孝经》就是他的作品。
《论语》应该出于曾参和他的弟子,因此才能保持公正和真实。
曾参,也是曾姓公推的始祖。
10.1(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因为孔子修订《诗经》,所以,如果不是孔子的弟子,不可能了解《诗经》。
《左传》中大量运用《诗经》里的诗,都非常恰当,而内容又没有超出《诗经》。
作者不仅《诗经》娴熟,而且一定是孔门弟子。
而子夏恰恰是孔子学生中《诗经》方面的第一高手。
如果是鲁国太史,即便他精通《诗》,他也不能在《左传》中把诗的使用控制在《诗经》的范围之内。
第三,此人与孔子的关系非同一般,而且不仅仅是一般弟子那么简单。
《左传》中大量引用孔子的评语,证明作者曾经跟随孔子修《春秋》。
而子夏恰恰是孔子修《春秋》的头号助手,如果是鲁国太史,他如何知道孔子怎样评价各个历史事件的呢? 第四,《左传》的才华四溢,显示作者的才华非常出众。
事实上,子夏的才华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个。
第五,子夏的思想与孔子并不完全相同,孔子修《春秋》,目的在于“大义”,以周礼为准绳。
子夏不同,以切问而近思为原则,讲案例讲方法讲实用,更倾向于计谋和权术的应用,倾向于人性的本质,倾向于历史事件的理性总结。
《左传》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子夏的思想贯穿全文。
而子夏的徒子徒孙恰好是一群法家,李克、商鞅等人都是他的嫡系学生,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则是一时的大贤。
譬如,孔子认为晋文公狡猾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狡猾。
在《左传》中,并没有这么写。
(按《论语》。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 第六,《左传》中有大量关于孔子以及孔子弟子的记述,不仅大量记载子贡,甚至包括樊迟和有若这样并不出色的弟子。
恰恰子夏和他们关系不错,而如果是鲁国太史,他会记载孔子那些不知名的弟子吗? 第七,《左传》迅速流传开来,说明作者是个大师级人物,子夏在西河讲学,是当时最大的大师,再加上有许多弟子,因此作品被迅速流传开来。
而如果作者是鲁国太史,他的作品首先在流传上就有问题,因为他没有任何渠道。
第八,《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作者公羊高和谷梁赤都是子夏的学生。
以上的种种证据和迹象都指向一个结论:子夏就是《左传》的作者,就是左丘明。
第十部分曾参 曾参字子舆,曾皙的儿子,小孔子四十七岁,是孔子的第三批学生。
曾参的品德很高尚,与世无争。
性格上,曾参很像颜回,但是不如颜回。
曾参以孝著称,《孝经》就是他的作品。
《论语》应该出于曾参和他的弟子,因此才能保持公正和真实。
曾参,也是曾姓公推的始祖。
10.1(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