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关灯
小
中
大
我拆开一颗薄荷糖,看了下颜色,是蓝条纹的。
这说明可以试试看会发生什么,我就这么做了,但时间紧迫。
同时我预感自己将需要比从前任何一次都更多的私人空间,于是在安排完手头事务、确认一切暂时没我也行后,我迅速给自己放了半个月假,然后开工。
③④ 核心人物更换后,原有稿件上许多视角处理都要随之更改。
主线也不能再依附于背景故事的走向,而要遵从人物的发展弧光。
我只截取了我们见面到分开的时间段,这样更具体、有针对性。
此外,伴随唐思烬戏份的井喷式增长,负责给他搭戏的那位(还记得这最开始只是个气球吗)也水涨船高,我突然想起还得给这位也起个名字,不然光叫他“小丑”听着像自己骂自己。
我认真思考了是否有哪个名字跟我现在的一样听着像个咖啡牌子。
但在调字体的时候,一个新的选项横空出世【15】。
尽管和我起初的意图毫无关系,它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其他所有选项。
因为很切题啊,不是吗。
而且两个中间的字刚好一样,像一个中轴点,一种天然的交叉。
我一直喜欢这种隐喻。
下一个轮到背景。
整个故事都要发生在校舍里吗?有难度,于是我顺手把《苦楝》拿来凑数,随后连半成品的《金妮特》和只有个名字的《狗看》都加入了队列。
出于强迫症,我给它们依次重起了字数相等的小标题。
世界观的设定在趋近于完善。
配角该占多大比重?在《水生II》里,南山清的戏份有点多,私心里我不想把它们全部夷为平地,她被特别准许在部分叙述里喧宾夺主。
我动作很快,不过几小时内,背景已经基本涂抹完毕。
再就是提取最重要、最该抓住的情感转折,将它们从现实的事件中剥离,再以此为骨架,填充虚构而出的血肉。
③⑤ 整理素材很容易。
得益于我十几年如一日的严谨习惯,过去几个月的相关日记全部完整保留。
这其中包括大量对话的原句、对你表情和状态的抓取,各种环境、布景与事件。
别忘了我手里还有另一方素材,正是来自你姐姐的叙述。
如果只作为个人私用,还需要特意征求她的意见吗?我没有再打扰她。
但她的自述充满近乎惊悚的妄想色彩,我无法确定它在真假轴上的位置,只能按照我的直觉对它进行了二度扭曲。
也正是这个过程激发了「流浪犬」主体情节的灵感。
一个人自述与真相间的缺口,在多大程度上能还原未被讲述的那一部分人格?她在被双重扭曲后还剩下什么呢?我于是明白自己写出的只会是连我都不能彻底明白的内容,因为唯一的评判尺在你手里。
尽管当时我并不认为你会有朝一日知道它的存在,但归根结底,我是个外人,我无权越过你评判汪秋犀。
我尽量写得温和。
总之现在我什么都有了。
双方素材、搭建完毕的背景、连同滋生于它们的新灵感,完美的“立足之地”。
那我立刻写出来了吗? 并没有。
甚至正因为素材太全了,我才举步维艰。
他们与我们间的区分变模糊了,而当脑海里浮现出真实存在着的你我,我再次陷入表达上难以跨越的障碍,甚至无法完成最简单的键盘敲击。
时至今日,
这说明可以试试看会发生什么,我就这么做了,但时间紧迫。
同时我预感自己将需要比从前任何一次都更多的私人空间,于是在安排完手头事务、确认一切暂时没我也行后,我迅速给自己放了半个月假,然后开工。
③④ 核心人物更换后,原有稿件上许多视角处理都要随之更改。
主线也不能再依附于背景故事的走向,而要遵从人物的发展弧光。
我只截取了我们见面到分开的时间段,这样更具体、有针对性。
此外,伴随唐思烬戏份的井喷式增长,负责给他搭戏的那位(还记得这最开始只是个气球吗)也水涨船高,我突然想起还得给这位也起个名字,不然光叫他“小丑”听着像自己骂自己。
我认真思考了是否有哪个名字跟我现在的一样听着像个咖啡牌子。
但在调字体的时候,一个新的选项横空出世【15】。
尽管和我起初的意图毫无关系,它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其他所有选项。
因为很切题啊,不是吗。
而且两个中间的字刚好一样,像一个中轴点,一种天然的交叉。
我一直喜欢这种隐喻。
下一个轮到背景。
整个故事都要发生在校舍里吗?有难度,于是我顺手把《苦楝》拿来凑数,随后连半成品的《金妮特》和只有个名字的《狗看》都加入了队列。
出于强迫症,我给它们依次重起了字数相等的小标题。
世界观的设定在趋近于完善。
配角该占多大比重?在《水生II》里,南山清的戏份有点多,私心里我不想把它们全部夷为平地,她被特别准许在部分叙述里喧宾夺主。
我动作很快,不过几小时内,背景已经基本涂抹完毕。
再就是提取最重要、最该抓住的情感转折,将它们从现实的事件中剥离,再以此为骨架,填充虚构而出的血肉。
③⑤ 整理素材很容易。
得益于我十几年如一日的严谨习惯,过去几个月的相关日记全部完整保留。
这其中包括大量对话的原句、对你表情和状态的抓取,各种环境、布景与事件。
别忘了我手里还有另一方素材,正是来自你姐姐的叙述。
如果只作为个人私用,还需要特意征求她的意见吗?我没有再打扰她。
但她的自述充满近乎惊悚的妄想色彩,我无法确定它在真假轴上的位置,只能按照我的直觉对它进行了二度扭曲。
也正是这个过程激发了「流浪犬」主体情节的灵感。
一个人自述与真相间的缺口,在多大程度上能还原未被讲述的那一部分人格?她在被双重扭曲后还剩下什么呢?我于是明白自己写出的只会是连我都不能彻底明白的内容,因为唯一的评判尺在你手里。
尽管当时我并不认为你会有朝一日知道它的存在,但归根结底,我是个外人,我无权越过你评判汪秋犀。
我尽量写得温和。
总之现在我什么都有了。
双方素材、搭建完毕的背景、连同滋生于它们的新灵感,完美的“立足之地”。
那我立刻写出来了吗? 并没有。
甚至正因为素材太全了,我才举步维艰。
他们与我们间的区分变模糊了,而当脑海里浮现出真实存在着的你我,我再次陷入表达上难以跨越的障碍,甚至无法完成最简单的键盘敲击。
时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