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关灯
小
中
大
然安眠,无论是诸葛丞相还是则天圣人都没有入梦打搅,他们都是着眼天下的人物,不会纠结于这些小处。
明天,我们即将出川,进入丞相梦萦魂牵的蜀汉陪都汉中。
第五站蜀汉陪都汉中(上篇) 马伯庸4天前 (因为愚蠢的失误,这一段旅途的照片全没了。
我虽然拍的烂也不能这么惩罚啊……配图除地图外都是网上找到,好在景色不会变。
真是对不住,555。
) 我们在广元留宿一夜,次日早早起身,继续向北方前进。
才一离开城区,群山就迫不及待涌过来,大剌剌地环伺四周,好奇地俯瞰着我们这些渺小的人类。
在这些自然巨人的挤压之下,道路如同一根细窄蜿蜒的长线。
恰巧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小雨,把横亘在车前的米仓山脉小小洗了一遍,放眼望去,四周都是一派1020P的高清翠绿山色,轮廓分明,山树藤萝纤毫毕现,随便截一张下来都可以直接拿来做桌面。
四川的山就是这样,无论是德阳的鹿头山、剑阁七十二峰还是这里,无论多么奇绝孤拔,山体上总是覆盖着一层浓密苍翠的植被,把拒人千里之外的险峻略作遮掩,让“蜀道男”在顾盼高冷中,掺杂了几丝亲和气息。
我们向北开了大约三十公里,抵达了真正的川北锁钥、蜀道咽喉朝天。
写到这里有人也许要发牢骚了。
怎么你写来写去,全是各种锁钥咽喉,剑阁篇你不是还说剑阁是川北的大门吗?然后到了广元篇,又说广元才是真正的大门,现在怎么又改口说朝天啦?到底蜀汉有几道北大门啊? 这个我得解释一下。
川北到汉中这一路,几乎可以看成是一条狭窄的单线山中通道,沿途每隔一段都会设置一处关隘门卡。
你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地铁线路和地铁站的关系,每一处关隘,都可以视为一个站点。
不过这些关隘的地址选择,很有讲究。
剑阁最适宜建关扼守,广元最适宜经营屯兵,而朝天这里,则最适宜收束交通它们都是蜀道大门,只是功能不同。
朝天这里有个镇子,镇子南边有一条朝天峡现在叫明月峡。
这条江峡是嘉陵江冲山而成,两侧岩崖高立,峡谷之间的宽度只有一百多米,无比险要。
从地图可以看出来,现代之前,这一带的山脉几乎不可逾越,唯一的通道,就只能从朝天峡这里穿行。
可朝天峡两侧山岭挺拔,江峡石壁又与江面几乎垂直,怎么走? 古人只有一个办法,修栈道。
在岩壁上挖出孔洞、架上木梁、铺上木板、再用铁索相连,而且一修就是几十公里,这份工程量实在惊人。
史书里说诸葛亮出川时修栈道的情形:“连山绝险,有隘束之路,便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
”虽然这是描述剑阁栈道的话,但用来形容朝天更为合适。
剑阁虽险,尚有旁路可以依仗,朝天这里,可是一点取巧的余地也没有,只能硬着头皮上。
这附近有升仙阁、马鸣阁,都是三国时的著名阁道。
就连老三国火烧栈道一场戏,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原汁原味。
现如今这里已经成了古栈道景点,大部分设施包括栈道都是新修的,两侧有壁画,门口还立着一个诸葛亮坐四轮车的铜像。
不过在江边石壁之上,还是可以依稀看到古栈道残留的孔洞。
如今栈木早已腐朽成灰,铁链铁钉也锈蚀无踪,只剩下这些光秃秃的石孔有规则地排列在崖壁半空,在江水的訇然中诉说着当年的艰辛。
此情此景,别说亲自走一趟了,光是举头望一眼石孔的高度,都会让人丧失前进的勇气。
我这一次出行,重点是考察山河形胜,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古人决策的背后动机。
但这一路看到朝天峡,让我感受最深的不是古人对地形的理解,而是他们面对自然险阻的勇气和坚韧。
从剑阁到朝天,地图上只是短短一段,照片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张广角,史书里也不过是寥寥几段颇具文采的描述。
但当你亲身至此时,那些抽象平面的东西在一瞬间变成眼前的壮绝景色,你会畏惧、会退缩,会震撼,会两股战战,然后你再看到栈道遗迹,所有情绪一下子会化为敬畏:这是何等可怕的艰险,而那些可以直面这艰险、在这崇山峻岭之间硬生生修通一条路的人,又是何等的坚毅执着。
明天,我们即将出川,进入丞相梦萦魂牵的蜀汉陪都汉中。
第五站蜀汉陪都汉中(上篇) 马伯庸4天前 (因为愚蠢的失误,这一段旅途的照片全没了。
我虽然拍的烂也不能这么惩罚啊……配图除地图外都是网上找到,好在景色不会变。
真是对不住,555。
) 我们在广元留宿一夜,次日早早起身,继续向北方前进。
才一离开城区,群山就迫不及待涌过来,大剌剌地环伺四周,好奇地俯瞰着我们这些渺小的人类。
在这些自然巨人的挤压之下,道路如同一根细窄蜿蜒的长线。
恰巧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小雨,把横亘在车前的米仓山脉小小洗了一遍,放眼望去,四周都是一派1020P的高清翠绿山色,轮廓分明,山树藤萝纤毫毕现,随便截一张下来都可以直接拿来做桌面。
四川的山就是这样,无论是德阳的鹿头山、剑阁七十二峰还是这里,无论多么奇绝孤拔,山体上总是覆盖着一层浓密苍翠的植被,把拒人千里之外的险峻略作遮掩,让“蜀道男”在顾盼高冷中,掺杂了几丝亲和气息。
我们向北开了大约三十公里,抵达了真正的川北锁钥、蜀道咽喉朝天。
写到这里有人也许要发牢骚了。
怎么你写来写去,全是各种锁钥咽喉,剑阁篇你不是还说剑阁是川北的大门吗?然后到了广元篇,又说广元才是真正的大门,现在怎么又改口说朝天啦?到底蜀汉有几道北大门啊? 这个我得解释一下。
川北到汉中这一路,几乎可以看成是一条狭窄的单线山中通道,沿途每隔一段都会设置一处关隘门卡。
你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地铁线路和地铁站的关系,每一处关隘,都可以视为一个站点。
不过这些关隘的地址选择,很有讲究。
剑阁最适宜建关扼守,广元最适宜经营屯兵,而朝天这里,则最适宜收束交通它们都是蜀道大门,只是功能不同。
朝天这里有个镇子,镇子南边有一条朝天峡现在叫明月峡。
这条江峡是嘉陵江冲山而成,两侧岩崖高立,峡谷之间的宽度只有一百多米,无比险要。
从地图可以看出来,现代之前,这一带的山脉几乎不可逾越,唯一的通道,就只能从朝天峡这里穿行。
可朝天峡两侧山岭挺拔,江峡石壁又与江面几乎垂直,怎么走? 古人只有一个办法,修栈道。
在岩壁上挖出孔洞、架上木梁、铺上木板、再用铁索相连,而且一修就是几十公里,这份工程量实在惊人。
史书里说诸葛亮出川时修栈道的情形:“连山绝险,有隘束之路,便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
”虽然这是描述剑阁栈道的话,但用来形容朝天更为合适。
剑阁虽险,尚有旁路可以依仗,朝天这里,可是一点取巧的余地也没有,只能硬着头皮上。
这附近有升仙阁、马鸣阁,都是三国时的著名阁道。
就连老三国火烧栈道一场戏,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原汁原味。
现如今这里已经成了古栈道景点,大部分设施包括栈道都是新修的,两侧有壁画,门口还立着一个诸葛亮坐四轮车的铜像。
不过在江边石壁之上,还是可以依稀看到古栈道残留的孔洞。
如今栈木早已腐朽成灰,铁链铁钉也锈蚀无踪,只剩下这些光秃秃的石孔有规则地排列在崖壁半空,在江水的訇然中诉说着当年的艰辛。
此情此景,别说亲自走一趟了,光是举头望一眼石孔的高度,都会让人丧失前进的勇气。
我这一次出行,重点是考察山河形胜,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古人决策的背后动机。
但这一路看到朝天峡,让我感受最深的不是古人对地形的理解,而是他们面对自然险阻的勇气和坚韧。
从剑阁到朝天,地图上只是短短一段,照片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张广角,史书里也不过是寥寥几段颇具文采的描述。
但当你亲身至此时,那些抽象平面的东西在一瞬间变成眼前的壮绝景色,你会畏惧、会退缩,会震撼,会两股战战,然后你再看到栈道遗迹,所有情绪一下子会化为敬畏:这是何等可怕的艰险,而那些可以直面这艰险、在这崇山峻岭之间硬生生修通一条路的人,又是何等的坚毅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