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关灯
重要的事,我应该在汉中就打印出来,谁料到竟然差点忘了。

    如果我食言,我猜他们不会放过我的…… 于是我们调头返回汉中,在一个中学的旁边找了一家打印店。

    打印店里没什么人,一个老板百无聊赖地在电脑前玩着游戏。

    我们说明来意,老板接过U盘打开文档,然后若有所思地看着屏幕上的字,憋了半天问了一句:“你们是当老师的吗?”我们不想过多解释,简单地点点头。

    老板在我们四个人之间狐疑地来回扫视,大概觉得我们谁也不像吧。

     打印出来的留言是简体字、横排版,实在没时间转繁体排竖排了。

    诸葛丞相智慧通天,相信区区简繁横竖对他来说不是难事。

    我们收好打印件,准备离开。

    老板忽然在背后悠悠地来了一句:“勉县诸葛墓和武侯祠关门早,你们要去得尽快。

    ” 我脚下猛地一个踉跄。

    靠!!老板你是神仙还是武侯附体啊?我惊恐地回头望去,老板已经坐回去继续玩游戏了,留下一个高深莫测的背影。

     在去勉县之前,我们还有一站要停,那就是位于汉中市北十五公里、秦岭南麓的石门栈道。

     我之前路过的一系列考察地点,只和北伐有间接的关系。

    而石门栈道这里,则与北伐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为它在古代有另外一个名字褒斜道。

     秦岭号称七十二峪,其实就是七十二条贯穿秦岭南北的山谷。

    对古人来说,秦岭山势是不可征服的,只能沿山中谷道穿行。

    小路不算,适合军队通行的大路只有四条:子午道、骆傥道、褒斜道和散关故道。

    其中最接近汉中市的这条路,就是褒斜道。

     褒斜道的南边正对汉中,因为有褒河流经,所以称褒谷。

    然后这条路沿马道镇北上,并在武关驿分成东西两条。

    西道是连云道,可以经留坝连通散关故道,东道为褒斜正道,经太白县抵达秦岭的北部出口眉县斜峪关口,这里有斜水,所以古称斜谷。

    到了这里,就算是走出秦岭,来到关中了。

    现在可以走G316转S210,全程249公里,恰好合古代五百里之数。

     褒斜道在秦岭诸道里资格最老,距离最短。

    早在秦代就已经开凿栈道,用来运兵。

    后来到了汉代,开发程度更高,几乎成为沟通关中和汉中乃至巴蜀的主干道。

    《读史方舆纪要》有记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

    秦时已有栈道”。

    可惜到了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把这条路给断绝了。

     诸葛亮北伐时,对褒斜道非常重视。

    第一次北伐之时,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同时派遣了赵云、邓芝从褒谷进军,一路修栈道修到斜谷。

    这是非常漂亮的疑兵之计,因为褒斜道是主干道,所以当敌人来袭时,守军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主攻方向。

    果不其然,赵云的疑兵成功地把曹真的主力吸引过来,在斜谷对峙。

    可惜诸葛亮的进攻因为街亭丢失而功败垂成,而赵云也因为寡不敌众,从这里撤回汉中。

    而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干脆亲自率军从这里北上,杀出斜谷,屯兵五丈原。

     (网友@剪水刀提供) 褒斜道为何如此重要呢? 第一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特别好。

    南边的褒谷口正对南郑,不过三十里地,非常容易把整个汉中的部队集结过来;北边的斜谷位置,正好绕过陈仓城的东侧,可以东去长安五丈原正是在这条路上。

    诸葛亮从这里进兵,正好打在曹魏防御体系的间隙上,攻敌所必救,战略上占据主动。

     第二,褒斜道有一个别道所不能比拟的优点漕运。

    南边有沔水可以联通褒水,直通谷内;北边有斜水,直接联通渭水。

    这四条河流构成了一个方便快捷的物流体系,可以带给蜀汉军团更多的运力。

    据专家研究,所谓的流马,其实就是一种可以拆卸式的快船。

    这条路因为山高岭陡,水路落差很大,部分路段不能直航,所以需要漕运一段,然后把船拆卸翻山走一段,再重新组装入水。

    现在这条谷道里有提供漂流娱乐的路线,与古河流向基本一致。

     诸葛亮对打仗不头疼,对粮草也不头疼,唯独头疼运力。

    在整个北伐战争中,真正制约蜀军行动的瓶颈就是运力。

    所以如果仔细研究诸葛亮的路线,会发现他的军事行动都紧密围绕着河流来进行的,漕运到哪,兵锋到哪。

    褒河、斜河的这个优势,是他选择褒斜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向北没开多久,就路过一条大河,这就是著名的褒河了。

    可惜不知是季节不对还是别的什么缘故,褒河的河水看起来并不丰沛,有气无力,有大片河床裸露出来。

    在桥梁旁边,立起一块硕大的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褒姒故里”,旁边还画了一个千娇百媚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