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关灯
小
中
大
,有顶为阁道。
《水经注》里有记载:“大剑戍,至小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相通,谓之阁道。
”蜀中多雨,如果栈道不加个顶盖,一来行走不便,二来栈木的铺板和横梁容易腐朽。
剑阁这个名字,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最早想起来在这里修阁道的人大家也都熟,就是诸葛亮。
《华阳国志》里有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
”《舆地广记》说:“蜀汉丞相亮……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设尉守之。
”这里设置了关卡之后,如同给蜀中装了一道大门,因此也称剑门。
小时候看新闻报告文学回忆录什么的,甭管是哪个行业也甭管是谁,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总会时不时来一句“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如何如何。
”当时就感慨,周总理可真忙。
诸葛亮也是这样,蜀中甭管什么事,查阅史料总能找到一处“在诸葛丞相的关怀下如何如何”。
我正琢磨着这些,女导游已经开始带着我们拾级而上。
我们爬了大概三十几级台阶,先到了一片广场。
广场正中有一尊雕像,相必就是姜维。
旁边还搁着木牛、流马、连弩等蜀汉著名技术兵器。
不过木牛的样子,真让我有种扔一块钱让马小烦骑五分钟的冲动。
木牛我一时手抖没留下照片,在网上找了一张,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这个我真不知道。
但又一点可以打包票,绝对不会是牛或马的样子。
要知道,蜀汉追求的是工具的极致效率,才不会花心思在雕琢象形上呢。
女导游姓魏,开始时还带着解说腔儿,不急不忙地说:“在我们面前的是蜀汉的大将军姜维。
姜维本是魏国天水冀城人……”我赶紧把她拦住:“这些三国历史您就别背了,我们都知道。
多说说咱们剑阁本地的细节吧。
”女导游有点纳闷,问我们想知道啥。
我调侃了一句:“比如说你姓魏,在剑阁这里给一生与曹魏为敌的蜀汉大将姜维当导游解说,合适吗?”女导游眼皮一翻:“姓魏怎么了?姓魏的在蜀国不光能当导游,还能当将军呢。
”把我直接噎了回去。
这个广场没什么好看的,我们继续朝上爬。
在爬完一段很陡但很宽的台阶之后,终于抵达了姜维庙。
姜维庙的官方称呼是平襄侯祠,平襄侯是姜维的爵位。
可怜他一世为蜀汉忠勤,最后却连个谥号都没得到没办法,死的时候蜀汉已亡。
平襄侯祠是个典型的明代建筑其实这一路考察,所谓三国景点大多为明清所建看起来特别新。
后来一打听,原来这个连明代建筑都不算,是09年原址复建的,新的我都不想进去看了。
不过还是我在庞统祠时说的那句话,无论新旧,主看楹联,文字才是最能连接过去的东西。
这个祠堂大门前的楹联是: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丹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山,虚怀远志空寄当归。
这副对子上联写得平平,下联用了中药名双关,算是个亮点。
据说这还有个典故,姜维母亲一直在魏国思念儿子,寄来当归一副,寓意儿子回来。
姜维寄回远志,表示自己志向远大忠孝不能两全。
不过当归、远志这两副药的双关故事我听过好几个版本,到底姜维这个典出何处,也不必说了。
祠堂前冷冷清清,惟有松柏沙沙随风做响。
除了我们,只有一条中华田园犬,趴在楹联之间,靠近下联位置。
它前腿蜷缩,头部微抬,眼神不存慵懒,反倒带着几丝落寞忧郁,它旁边恰好是”虚怀远志空寄当归“八字,一时之间,当真有种谜样的伤感。
姜维庙里头有武圣宫、忠勤殿,楹联没什么特别出彩的。
什么“壮志未曾吞司马,大节常怀继卧龙”、“孤掌撑天,奇计难回天气数;寸心卫蜀,英风永莫蜀山河”,都是些口水词儿。
不过值得称道的是,庙里没有传统的泥塑我从来不喜欢各种老庙里的人物泥塑,比例不像人类,眉眼之间总透着一股诡异气息都是一组组铜像故事。
有诸葛亮收复姜维、有姜维批阅兵书、有姜维和众将商议兵事,虽然是今人所塑,但细节塑造很好。
尤其是在正殿里那一组,姜维端坐正中,两旁四员大将:廖化、马岱、张翼,董厥。
众将脸上的细微神情都勾画出来了,能很好地让人体会到那种濒临绝境决议死守的紧张气氛如果没有那么一个随缘乐捐的功德箱的话。
很抱歉,这一段拍的照片神秘失踪了好几张,只好暂时从网上找了一张,大家看个样子。
在平襄侯庙后,还有一个授略堂,有一组诸葛亮给姜维传授兵法的铜像。
感觉也还不错,但后头又供奉了三清画像,真让人哭笑不得了。
绕过庙去,后头就是姜维墓。
全国姜维墓有好几处,据说真墓在四川芦山,是蜀军部下抢出姜维尸体偷埋于此,后来汶川地震时候给震坏了,心疼。
此外还有姜维故乡甘谷的姜维墓、离祁山不远的天水关姜维墓,还有这个剑阁姜维墓。
我问导游这是不是衣冠冢?导游说这是特意从甘谷姜维老家运来的土,重新起的一座坟,连墓碑都是新的,没漆过,所以字看上去很不清楚。
《水经注》里有记载:“大剑戍,至小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相通,谓之阁道。
”蜀中多雨,如果栈道不加个顶盖,一来行走不便,二来栈木的铺板和横梁容易腐朽。
剑阁这个名字,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最早想起来在这里修阁道的人大家也都熟,就是诸葛亮。
《华阳国志》里有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
”《舆地广记》说:“蜀汉丞相亮……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设尉守之。
”这里设置了关卡之后,如同给蜀中装了一道大门,因此也称剑门。
小时候看新闻报告文学回忆录什么的,甭管是哪个行业也甭管是谁,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总会时不时来一句“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如何如何。
”当时就感慨,周总理可真忙。
诸葛亮也是这样,蜀中甭管什么事,查阅史料总能找到一处“在诸葛丞相的关怀下如何如何”。
我正琢磨着这些,女导游已经开始带着我们拾级而上。
我们爬了大概三十几级台阶,先到了一片广场。
广场正中有一尊雕像,相必就是姜维。
旁边还搁着木牛、流马、连弩等蜀汉著名技术兵器。
不过木牛的样子,真让我有种扔一块钱让马小烦骑五分钟的冲动。
木牛我一时手抖没留下照片,在网上找了一张,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这个我真不知道。
但又一点可以打包票,绝对不会是牛或马的样子。
要知道,蜀汉追求的是工具的极致效率,才不会花心思在雕琢象形上呢。
女导游姓魏,开始时还带着解说腔儿,不急不忙地说:“在我们面前的是蜀汉的大将军姜维。
姜维本是魏国天水冀城人……”我赶紧把她拦住:“这些三国历史您就别背了,我们都知道。
多说说咱们剑阁本地的细节吧。
”女导游有点纳闷,问我们想知道啥。
我调侃了一句:“比如说你姓魏,在剑阁这里给一生与曹魏为敌的蜀汉大将姜维当导游解说,合适吗?”女导游眼皮一翻:“姓魏怎么了?姓魏的在蜀国不光能当导游,还能当将军呢。
”把我直接噎了回去。
这个广场没什么好看的,我们继续朝上爬。
在爬完一段很陡但很宽的台阶之后,终于抵达了姜维庙。
姜维庙的官方称呼是平襄侯祠,平襄侯是姜维的爵位。
可怜他一世为蜀汉忠勤,最后却连个谥号都没得到没办法,死的时候蜀汉已亡。
平襄侯祠是个典型的明代建筑其实这一路考察,所谓三国景点大多为明清所建看起来特别新。
后来一打听,原来这个连明代建筑都不算,是09年原址复建的,新的我都不想进去看了。
不过还是我在庞统祠时说的那句话,无论新旧,主看楹联,文字才是最能连接过去的东西。
这个祠堂大门前的楹联是: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丹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山,虚怀远志空寄当归。
这副对子上联写得平平,下联用了中药名双关,算是个亮点。
据说这还有个典故,姜维母亲一直在魏国思念儿子,寄来当归一副,寓意儿子回来。
姜维寄回远志,表示自己志向远大忠孝不能两全。
不过当归、远志这两副药的双关故事我听过好几个版本,到底姜维这个典出何处,也不必说了。
祠堂前冷冷清清,惟有松柏沙沙随风做响。
除了我们,只有一条中华田园犬,趴在楹联之间,靠近下联位置。
它前腿蜷缩,头部微抬,眼神不存慵懒,反倒带着几丝落寞忧郁,它旁边恰好是”虚怀远志空寄当归“八字,一时之间,当真有种谜样的伤感。
姜维庙里头有武圣宫、忠勤殿,楹联没什么特别出彩的。
什么“壮志未曾吞司马,大节常怀继卧龙”、“孤掌撑天,奇计难回天气数;寸心卫蜀,英风永莫蜀山河”,都是些口水词儿。
不过值得称道的是,庙里没有传统的泥塑我从来不喜欢各种老庙里的人物泥塑,比例不像人类,眉眼之间总透着一股诡异气息都是一组组铜像故事。
有诸葛亮收复姜维、有姜维批阅兵书、有姜维和众将商议兵事,虽然是今人所塑,但细节塑造很好。
尤其是在正殿里那一组,姜维端坐正中,两旁四员大将:廖化、马岱、张翼,董厥。
众将脸上的细微神情都勾画出来了,能很好地让人体会到那种濒临绝境决议死守的紧张气氛如果没有那么一个随缘乐捐的功德箱的话。
很抱歉,这一段拍的照片神秘失踪了好几张,只好暂时从网上找了一张,大家看个样子。
在平襄侯庙后,还有一个授略堂,有一组诸葛亮给姜维传授兵法的铜像。
感觉也还不错,但后头又供奉了三清画像,真让人哭笑不得了。
绕过庙去,后头就是姜维墓。
全国姜维墓有好几处,据说真墓在四川芦山,是蜀军部下抢出姜维尸体偷埋于此,后来汶川地震时候给震坏了,心疼。
此外还有姜维故乡甘谷的姜维墓、离祁山不远的天水关姜维墓,还有这个剑阁姜维墓。
我问导游这是不是衣冠冢?导游说这是特意从甘谷姜维老家运来的土,重新起的一座坟,连墓碑都是新的,没漆过,所以字看上去很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