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

关灯
三个月后,草原下了第一场雪。

     李世民终于来到了定襄城,博陵崔氏的叛乱不足道哉,当李世民决定回军的时候,他们的灭亡已经是注定的了。

    如今这世上,已经没有博陵崔氏了,李世民下了他登基之后,最残忍的圣旨。

    博陵崔氏,夷灭三族。

    之所以没有夷九族,实在是因为门阀之间的联姻太过于复杂,如果夷九族,恐怕五姓七宗一个都活不了,就连李世民的妃嫔,也牵连到其中。

     而且,夷三族就已经牵扯十万人,如果夷九族,怕是百万人不止,太造杀孽了。

     最终,以灭博陵崔氏三族亲眷,了结了此事。

    东厂的番子无孔不入,所有与谋逆相关的人,无论男女老幼,尽数处死。

    李世民用了杀鸡儆猴的手段,彻底震慑了门阀势力,识相的门阀,开始主动向朝廷靠拢,门阀超然于世的局面开始瓦解。

     得知定襄危机解除之后,李世民便命李靖为征东大将军,继续征伐高句丽。

    他却没有调头回去,而是带着三万人马,一路向西,途中为了解决博陵崔氏耽搁了几天之外,便是一路马不停蹄,赶往定襄城。

     战报上说,李牧死了。

     李世民不相信,连发了十二道明旨询问,飞鸽传书更是不知道传了多少。

    但是无论什么消息渠道,得到的都是一样的答复。

     李牧死了,他死在了定襄的城墙上。

    死在了李孝恭大军进城的前一刻,他的人头随着御赐的哪杆云龙旗,从城墙上掉了下来。

     至少三万将士目睹了这一切,真的不能再真! 明确了消息的可信度,李世民心中最后一丝幻想也破灭了。

    他以泪洗面,痛哭月余。

    他悲痛莫名,甚至神思混乱。

    他怒火中烧,传旨李孝恭,不接受阿木尔的投降,将六万余已投降的仆从军就地坑杀于定襄城外。

     他传旨天下文人,命令他们必须做文章歌颂李牧的功绩。

    他要求在定襄城外树碑立传,铭记大唐虎贲的功业! 他传旨内务府,专门拨付款项,照顾定襄守军的家人。

    几个活下来的幸运儿,无论从前官职大小,资历如何,全部都封子爵,果毅都尉。

     任何人,胆敢提及李牧一个字的不好,立即处死。

    房玄龄被他勒令罢官,所有与李牧有过矛盾,过节的官吏,全部赶出朝堂,永不叙用! 李牧一路风尘,过长安而不入,直奔定襄城。

     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缓解李世民心中的悲痛! 直到…… 他到了定襄城。

     棺椁打开,里头是一具断头的焦尸,什么都辨认不出来了。

    右手握着御赐的尚方宝剑,左手小指微微翘起,也是被烧焦的模样。

     李世民趴在棺椁前面看了很久,扭头看向李孝恭,道:“这是李牧?” “嗯!”李孝恭沉声,悲痛道:“是他,可怜的孩子……陛下,您没看到当时的场面,敌军残暴,烈火焚城啊,李牧的脸就是那时候毁容的……臣就晚了一步啊,就晚了一步……”说着,李孝恭竟哭了起来。

     李世民冷眼瞧着他的表演,好半天,才道:“你当朕是傻子么?” 李孝恭抬起头,一脸茫然:“陛下莫不是伤心过度?这就是李牧啊,陛下这话是从何说起?” 李世民懒得跟他争辩,看向旁边的李思文,道:“你说,李牧哪儿去了?” 李思文嚎啕大哭:“陛下,兄长就在这儿啊。

    臣也不想相信兄长已经死了,但是陛下……三万将士目睹,不得不信啊!” “好!”李世民怒极反笑,指着众人道:“你们行,真行,合起伙来欺君……最好不要让朕查出什么来,否则朕饶不了你们!” “高干!” 高公公闪身出来,躬身道:“陛下,老奴在!” “查!不管是上天入地,把李牧给朕找出来!朕要当面问问他,在他心中,朕就是一个心胸狭隘、容不下他的人么?!给朕找着他!” 说罢,李世民转身就走,定襄城,竟然是一天都不待了。

     没有意义,看到这具焦尸,他就知道,李牧肯定没有死。

    他相信那日的惨烈,但李孝恭,李思文这几个人的演技太差了,差到如果他相信了,就是侮辱自己的智商! 虽然生气,但李世民却更开心。

     李牧没死! 没死就好! ……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啊~只是一片海蓝蓝……” 阳光下,一个带着墨镜的年轻人,躺在沙滩上,翘着二郎腿,唱着不着调的歌。

     李牧是五天前来到澎湖的,他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