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关灯
    米尧在她走后的第一个国庆假期就去看她,还特地在学校等她,他说,“都说留学生活寂寞,我得赶紧先亮明身份,让他们知道,你是有主儿的人。

    ” 柳谧说,“那我怎么也要宣示下主权?” 米尧说,“我在住进宿舍的第一天,就把你的照片做成海报,贴在床头。

    已经替你宣扬过了。

    ” 谁也无法预料后来。

    就像无法预料当年高考成绩很一般、去了个一般国家的一般学校混了张学历的刘锦扬,居然会成为对她的工作有重大影响的人一样。

     柳谧说,“你放心,我知道这位和咱的工作有关,我一定会尽力和他搞好关系。

    咱们干中介的,会看眼高眼低。

    ” 她和老余分开,自己沿着刘锦扬说的路走下去,还真是,一组三栋建筑,远远看,有点像白玉兰花,十分漂亮。

    只可惜,建筑虽然漂亮,旁边的景物不大搭,或者说,并不大适合安城。

    安城并不是水多的城市,冬天还是有点灰蒙蒙的,并不如更往南的城市那样冬天也是一片葱绿。

    设计师的效果图非常美的,但因为河是挖出来的,冬天干涸,干枯的芦苇在冬风里只有萧瑟,与旁边的建筑很不适宜。

     柳谧就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发了个朋友圈,“可惜了好建筑,也可惜了好设计图,就是与实地不大搭。

    ” 博物馆在展的有馆藏书画,几张任伯年的画在列其中。

    柳谧进去了。

     还真是以前的那几张画,看着很亲切。

    柳谧小时候学过一阵国画,写过一阵毛笔字。

    这几张画是常来看的,邱华带着米尧和她。

    那时候,很多人说,邱华像是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姓米,一个姓柳,邱华总是笑着说,“我就是有两个孩子。

    ” 那个时候他们两家是真的好。

    她和米尧互相有对方家里的钥匙,他们的家里总是为另一个孩子保留着房间。

    她连第一次月事都是在米尧家里来的,是米尧的母亲邱华教她用的卫生巾。

    邱华是安城师范的音乐老师,也是她带柳谧走上了艺术之路。

    柳谧去米尧家,既是去上课也是去玩儿,还记得两个人在一起读谱、听碟、看乐评的日子,她的第一架竖琴就是邱华送的。

     也就是这样,当年米尧爸爸的证词才对柳谧的爸爸有那么大的杀伤力。

     当年先是听说父亲出事,电话中语焉不详,她不知发生了什么,米尧的电话也没打通,她回国后才发现是那样,慌慌张张地跑到多年视之另一个家、找米尧的爸爸妈妈,他们家早就人去楼空。

     更何况后来听说,原来举报人就是她从小就亲热地叫着“米叔叔”的人,从来对她和颜悦色的人。

     几乎是一夜之间,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