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关灯
    乙、明代内阁制度 然无论如何,在明代,一切事,总之是皇帝最后总其成。

    但皇帝一人当然管不尽这许多事,因此我们就得讲一讲皇帝的秘书处。

    明代皇帝的秘书处,当时称为内阁。

    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

    因为皇帝在宫里办公,他需要几个秘书帮他忙,这些人的办公地点在中极、建极、文华、武英四殿,还有文渊阁、东阁两阁。

    这些处都在内廷,所以这些人就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

    内阁学士原本的官阶只五品,而六部尚书是二品,可见内阁学士在朝廷上地位并不高。

    上朝排班,大学士的朝位班次也在尚书的下面。

    今且说这些大学士做些什么事情呢?在太祖时,内阁学士不过像是皇帝的顾问,遇皇帝有不清楚的事,可以随时问他们,听他们意见,做皇帝之参考。

    奏章批答,从前是宰相的事,现在是皇帝的事。

    皇帝不能一一亲自动笔,便口授大学士写出,这所谓“传旨当笔”。

    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

    所以照理,大学士不过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政治大权还是在皇帝,不在大学士。

     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

    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

    此因中国地方大,一切事集中到中央,中央政府所当预闻的事当然多。

    远从秦始皇帝时,早已把天平秤着公文,兀自天天看到深夜不得息,何况到明代?那时,西方还没有现代像样的英、法诸国。

    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小国家,不论疆土那么小,政治规模也简单得可怜。

     这当然不能与中国比。

    试问当时偌大一个国家,件件事要经皇帝批核,这当然很困难。

    我们试看北平故宫,前面三大殿,是朝会之所,后面如乾清宫等,由皇帝住宿。

    他天天要到前面来办公,距离既相当远,北平之气候九月就结冰,次年二三月才解冻,早上天气尤其冷。

    而中国政府传统习惯,会议上朝,总要在日出前,早上天不亮就朝会,皇帝也须黎明即起,等到太阳出来便散会了。

    一般做官人,多半住宫城外,远的如前门外骡马市大街等处。

    早上跑进皇宫有很远的一段路,骑着一匹马,带着一个仆人,掌一盏灯笼,四更五更就要去。

     到了紫禁城,还得下马,仍准骑马的只有少数几个人。

    一律须先到朝房,静候皇帝上朝。

    皇帝出来,天还没大亮,遇到天气寒冷,那时也没有近代的防寒设备。

    火炉很简陋,生些炭火,不过摆摆样子而已。

    明制一天有三次朝,称早朝、午朝、晚朝,如实则皇帝要三次出面见群臣及民众。

     明制常朝有两种:一叫御殿,一叫御门。

    御殿又称内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