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关灯
小
中
大
男人欢喜的,应该就是这样的“庄姜”吧,可以做为标本的女性。
美貌还不够,要贤德大度来锦上添花。
帮着丈夫安置小妾,送别时还要姐妹情深依依不舍----太一厢情愿的意淫了吧!这样的女人还是女人吗?不妒忌的,还是女人吗?再说,庄姜会自称寡人吗? 这样天真的解读,连男人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所以后来也出现一些不同的意见,如《列女传·母仪》篇曰此为卫定姜送守寡的儿媳妇归国;王质《诗总闻》认为是卫君送女弟适他国,又或曰这是咏薛女事(魏源),又或曰“恐系卫女嫁于南国,而其兄送之之诗”(崔述)。
现代人的认知,应该和王质、崔述二人比较接近。
《燕燕》是情人间的送别诗,作者应当是一位年轻的卫君。
此卫君是谁,已不可考。
他和宗族里的一个女子(他唤她做二妹)原是一对情侣,却终不能结合,如一对燕子不能比翼双飞。
当她出嫁到别国时,他去送她,因此作此诗。
《燕燕》以燕子起兴,一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实际上以开出后世诗文无限法门,后世人多以比翼双飞的鸟,比如情人间不受拘束地相处(烂熟的“在天愿作比翼鸟”)。
再言送别,送别诗的节眼,在于别情的抒发,这诗情感真切,直逼凄切的程度:“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 仿佛这男子不怕被人看破伤心,当生离痛过死别时,他已不在意别人是否会笑他流泪是懦弱。
而事实上也没有人会笑他。
相反,《诗经》里其他的送别诗,后世的送别诗,都在他的泪水前搁浅。
那泪水太重,无力破越。
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仿佛看到:天青日丽的旷野上,喧哗热闹的送亲队伍渐行渐远。
他碍于身份不能靠太近,或许只能在远处驻马目送她远去。
风中隐约仍可见刺心刺目的红。
嫁衣绯红,像钉子直直钉入眼睛,痛不可当。
熟悉的香气随风飘送,拂过他的脸,如她最后一次抬手轻轻抚摸他的脸颊。
这是最后的凝望。
----已故父亲将温惠良善的二妹许配别国君主以谋取政治上更大的利益,而他自己也将要另娶他人了----婚姻只是砝码,用来谋取更大的赢利。
这
美貌还不够,要贤德大度来锦上添花。
帮着丈夫安置小妾,送别时还要姐妹情深依依不舍----太一厢情愿的意淫了吧!这样的女人还是女人吗?不妒忌的,还是女人吗?再说,庄姜会自称寡人吗? 这样天真的解读,连男人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所以后来也出现一些不同的意见,如《列女传·母仪》篇曰此为卫定姜送守寡的儿媳妇归国;王质《诗总闻》认为是卫君送女弟适他国,又或曰这是咏薛女事(魏源),又或曰“恐系卫女嫁于南国,而其兄送之之诗”(崔述)。
现代人的认知,应该和王质、崔述二人比较接近。
《燕燕》是情人间的送别诗,作者应当是一位年轻的卫君。
此卫君是谁,已不可考。
他和宗族里的一个女子(他唤她做二妹)原是一对情侣,却终不能结合,如一对燕子不能比翼双飞。
当她出嫁到别国时,他去送她,因此作此诗。
《燕燕》以燕子起兴,一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实际上以开出后世诗文无限法门,后世人多以比翼双飞的鸟,比如情人间不受拘束地相处(烂熟的“在天愿作比翼鸟”)。
再言送别,送别诗的节眼,在于别情的抒发,这诗情感真切,直逼凄切的程度:“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 仿佛这男子不怕被人看破伤心,当生离痛过死别时,他已不在意别人是否会笑他流泪是懦弱。
而事实上也没有人会笑他。
相反,《诗经》里其他的送别诗,后世的送别诗,都在他的泪水前搁浅。
那泪水太重,无力破越。
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仿佛看到:天青日丽的旷野上,喧哗热闹的送亲队伍渐行渐远。
他碍于身份不能靠太近,或许只能在远处驻马目送她远去。
风中隐约仍可见刺心刺目的红。
嫁衣绯红,像钉子直直钉入眼睛,痛不可当。
熟悉的香气随风飘送,拂过他的脸,如她最后一次抬手轻轻抚摸他的脸颊。
这是最后的凝望。
----已故父亲将温惠良善的二妹许配别国君主以谋取政治上更大的利益,而他自己也将要另娶他人了----婚姻只是砝码,用来谋取更大的赢利。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