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关灯
    这样高大与彼时民国流行的丰满圆润的小女子的美不同,而后来胡兰成爱上别人或许也是审美的疲劳----他觉得她不够漂亮,时日一久难免生嫌弃。

    这样的身段样貌,要是搁在现在倒好,天生一骨感美女,气质又独特,羡慕死炎樱这个胖丫头,让她不敢在爱玲照相时和摄影师嘀咕“她怎么这样瘦”的话了。

     我素来喜欢爱玲仰视的照片,甚至是一见倾心,仿佛我印象中的这个女子就是如此。

    我不过是直觉,远不及李碧华点得透:“我的印象至深,是大部分张的倩影,总是仰镜,镜头自低角度往上拍摄,而她又不自觉(或自觉?)地微仰首,高瞻远瞩,睥睨人间。

    因为这不断出现的神情,令人有‘鹤立鸡群’之强烈感觉。

    一个人的小动作往往介绍了自己,也出卖了自己。

    即使什么也不说,却说了很多。

    ” 李碧华简直是个文妖,看人亦是这般精道!爱玲可不是不经意间流露自己的心绪么? 她是宦门千金,却素来少与人说起自己的显赫家世,晚年写《对照记》是个例外,大概是人之将老,想追根溯源吧。

     《对照记》的照片和文字很大篇幅都是祖辈们的,甚至“占掉不合比例的篇幅”。

    她说:“祖父母的姻缘色彩鲜明,给了我很大的满足。

    ”晚年对家世和友人的回忆给了她最大的满足。

     我也喜欢《对照记》中她错错落落的注解。

    她用这种方式来缅怀那个时代,一个她曾为主角的世界。

    在异国他乡,用老照片里的往事来取暖,确实是一件可靠的事情。

     这样的回忆不全是流畅的,也是晦涩和阻隔。

    在《对照记》里,我们看不到两个男人的身影,胡兰成和赖雅,两个与她一身缠夹不清的男人。

    人生毕竟还是有一页滞在那里,不能翻过。

    任是张爱玲,心底究竟依然是弱的。

     这样的回忆也不全是温馨的,也是孤苦和寂寥的。

    独居在美国的爱玲,一九九三年时,已经七十三岁了。

    如何能坦然面对大洋彼岸曾经有过的显赫与颓败,一生的爱恨纠缠,情缘跌拓,生命的甜蜜与悲凉。

     我手写我心,一点一滴将人生尽归明镜尘埃。

    只可惜,少了李白的一壶清酒、几点月光,显得清冷寥落,不甚唏嘘。

    然而,这并非她的错。

     她究竟是勇者,夜阑对照的寂寞的勇者。

     风住尘香花已尽 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