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关灯
    生命来到你这里。

    生命的图案,只能描摹,静静等待轮回。

     如果还有力量令死亡迟疑的话,那就是爱!一九二八年,爱玲生命中最亲近的两个女人----母亲和姑姑从英国回来。

    父亲发誓痛改前非,进了医院治疗。

    这种改变,在我看来更像“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忏悔。

    除了忏悔,也许还想挽回与妻子之间摇摇欲坠的感情。

    可是,他最终也没有改掉自己的毛病,又故态复燃。

    他和她之间也无法再挽回。

    一九二九年,他和她离婚,时年爱玲九岁。

     一个人的个性从年幼即开始被塑造,长大后再经环境磨琢定型,一路走过去,除非日后历经大的磨难变故,否则不能动摇其根本。

    像我自幼好强的个性,铸就的棱角,就不是轻易可以打磨得平整的。

    也像爱玲对英格兰和法兰西颠倒的印象,以为英格兰是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

    即使后来母亲告诉她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国是晴朗的,却始终无法矫正最初的印象。

    因为那是她记忆最甜蜜温暖的一种印象。

     母亲归来,父亲妥协,大人逼仄尴尬的情感拉锯战中,竟然留出了一丝空隙让小孩繁衍无根的快乐。

    爱玲因此度过一段朱红色的快乐时光。

    她看见一切都不同了:“我们搬到一所花园洋房里,有狗,有花,有童话书,家里陡然添了许多蕴藉华美的亲戚朋友。

    我母亲和一个胖伯母并坐在钢琴凳上模仿一出电影里的恋爱表演,我坐在地上看着,大笑起来,在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

    ” 爱玲开始学画,弹钢琴,学英文,为了一朵枯萎的花而落泪,开始扮演母亲所期许的淑女。

    或者真是淑女呢?如果岁月静好,没有后来的波折,爱玲在这样富贵优渥的环境里长成林徽因式的淑女、陆小曼似的才女,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只是世界会少一个张爱玲。

     她开始显示自己聪明早慧的一面,开始了她才女历程。

    三岁能吟“商女不知亡国恨”,七岁熟读《红楼梦》,开始写章回小说。

    这些并非因为早教,而是天生聪慧,事实上,她的教育环境并不好,虽是书香门第,但父母经常为她剧烈地争吵。

    父亲不赞成她上学。

     或许有耳濡目染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生命内在的驱策,读书好象是渴了要喝水。

    她的文字有慧根,仿佛有天生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