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关灯
小
中
大
据说,她晚年在美国隐居,邻居都不知道这个瘦瘦的东方老太太是中国一流的作家。
真是无可奈何。
希望不懂汉语的人懂得爱玲的文字,真是太难了。
爱玲的英文好,从小就好,英文书没有读不懂的。
但毕竟中国的文字才能淋漓地展现她作品的精髓。
没有了汉语深重厚密,掘而无尽的语境,她的文字就像蝴蝶折翅,美则美矣,灵魂却在一点点地流失殆尽。
在生命深处,看着《对照记》里那些古老的旧照片,爱玲像是欣赏着古老岁月的流逝,感到温柔与惆怅。
在温柔与惆怅的回忆里、在异国他乡浅吟低徊着那句“补了又补,连了又连,补丁的云彩的人民”,“我真快乐,我是在中国的太阳底下,……即使忧愁沉淀下去,也是中国的泥沙,总之,到底是中国。
” 中国的天空,“暮色渐渐浓了,新月微微的升在天空。
” 盛大的帷幕拉开了,却发现一个空落的舞台,没有一个观众。
才是真正的寂寞。
纽约、台北、香港都没有这样的背景,她的才华和思绪找不到落点。
那个时代过去了,那个地方已经没有了。
执子之手 一九五六年二月十三日,爱玲申请到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写作。
与赖雅相遇。
此时赖雅六十五岁,爱玲三十六岁。
三月底,俩人互访对方工作室。
四月一日,他们并肩坐在大厅中共享复活节正餐。
五月初,彼此觉得很投趣。
五月十四日,赖雅告别营地,爱玲向他倾吐了自己的感情。
六月三十日,爱玲申请的期限满,搬进了纽约一位营友家。
七月五日,赖雅收到张爱玲的一封信,说她已怀上了他的孩子。
赖雅回信向爱玲求婚。
八月十四日,爱玲和赖雅举行了婚礼。
开始了一生中的最后一段感情生活。
时间、事件,单调而枯燥。
全然没有第一次婚姻那样的浪漫和激情。
以爱玲的清高矜持,如何如此之快堕入情网呢?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
“他是粗线条的人,爱交朋友,不像我,但是我们很接近,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已经觉得多余。
”这是爱玲对赖雅的评价,十分少有。
虽然“懂得”,却难生“慈悲”,言语中多少有些无奈。
于是,就有这样的猜度:赖雅是爱玲面临生活窘迫的一次选择。
他的
真是无可奈何。
希望不懂汉语的人懂得爱玲的文字,真是太难了。
爱玲的英文好,从小就好,英文书没有读不懂的。
但毕竟中国的文字才能淋漓地展现她作品的精髓。
没有了汉语深重厚密,掘而无尽的语境,她的文字就像蝴蝶折翅,美则美矣,灵魂却在一点点地流失殆尽。
在生命深处,看着《对照记》里那些古老的旧照片,爱玲像是欣赏着古老岁月的流逝,感到温柔与惆怅。
在温柔与惆怅的回忆里、在异国他乡浅吟低徊着那句“补了又补,连了又连,补丁的云彩的人民”,“我真快乐,我是在中国的太阳底下,……即使忧愁沉淀下去,也是中国的泥沙,总之,到底是中国。
” 中国的天空,“暮色渐渐浓了,新月微微的升在天空。
” 盛大的帷幕拉开了,却发现一个空落的舞台,没有一个观众。
才是真正的寂寞。
纽约、台北、香港都没有这样的背景,她的才华和思绪找不到落点。
那个时代过去了,那个地方已经没有了。
执子之手 一九五六年二月十三日,爱玲申请到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写作。
与赖雅相遇。
此时赖雅六十五岁,爱玲三十六岁。
三月底,俩人互访对方工作室。
四月一日,他们并肩坐在大厅中共享复活节正餐。
五月初,彼此觉得很投趣。
五月十四日,赖雅告别营地,爱玲向他倾吐了自己的感情。
六月三十日,爱玲申请的期限满,搬进了纽约一位营友家。
七月五日,赖雅收到张爱玲的一封信,说她已怀上了他的孩子。
赖雅回信向爱玲求婚。
八月十四日,爱玲和赖雅举行了婚礼。
开始了一生中的最后一段感情生活。
时间、事件,单调而枯燥。
全然没有第一次婚姻那样的浪漫和激情。
以爱玲的清高矜持,如何如此之快堕入情网呢?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
“他是粗线条的人,爱交朋友,不像我,但是我们很接近,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已经觉得多余。
”这是爱玲对赖雅的评价,十分少有。
虽然“懂得”,却难生“慈悲”,言语中多少有些无奈。
于是,就有这样的猜度:赖雅是爱玲面临生活窘迫的一次选择。
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