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关灯
    这些话半真半假,我便只认做她内心天真的表证,但对这句话本身的观点,我却不大苟同。

     一个没有个性的女人,任凭怎样招摇都是不智的,越招摇,越显得自己的俗陋。

    女人可以没有姿色,却不能没有个性。

    譬如爱玲,也许称不上绝代佳人,却自有一番味道。

     “一袭拟古式齐膝的夹袄,超级宽身大袖,水红绸子,用特别宽的黑缎镶边。

    右襟下有一朵舒卷的云头----也许是如意。

    ”这样华丽颓唐的劲头,不是特别的女子怎么当的起?怎能穿着,举手抬足渗地出味道?这个奇装炫人的女子,如同她的文字一样,的确给当时的上海增添了一抹艳异的色彩。

     在《更衣记》,爱玲说:中国男人的生活比女人自由得多,但衣服恰恰相反,单凭这一点,我就不愿意做一个男子。

     像爱玲这样不善言谈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能够看到自己的人生。

     财迷的担当 “生在现在,要继续活下去而且活得称心,真是难,就像‘双手擘开生死路’那样艰难巨大的事,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对于物质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够多一点明了与爱悦,也是应当的。

    而对于我,苏青就象征了物质生活。

    ” 这是爱玲对生活现实的态度。

    所以,她会因稿费与杂志编辑起争执,她会与车夫讨价还价。

    如胡兰成所说:“她处事亦有她的条理,亦且不受欺侮。

    ”又说:“爱玲每用钱,都是一种理直气壮,是慷慨是节俭,皆不夹杂丝毫夸张。

    ” 我友离离也是一个满身尘埃,亦抹不去慡利的女子,爱钱爱物,世俗的真,天真的可爱。

    与她言笑,时常模糊地想起一个人。

    近日复读张爱玲,才蓦然悟醒,那个自己一直想不清朗的人就是爱铃。

    二人的脾性颇有相近相通之处,一般是大家闺秀,一般的独立刚烈,一般的“一钱如命”。

     爱玲从不讳言自己是个“财迷”。

    有许多关于钱精辟的言论。

    譬如,“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又有:“钱太多了,就用不着考虑;完全没有钱,也用不着考虑了。

    ”“我母亲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绝口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得很厉害的时候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