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关灯
    李老七神秘兮兮地说:“尝尝就知道啦。

    ” 啤酒煮沸得很快,三娘倒出一碗递给陈云旗,陈云旗要让给外公先喝,三娘却说:“老人家不爱喝甜的,快趁热尝尝,你以前肯定没喝过。

    ” 陈云旗接过碗轻轻吹凉了些,尝了一口。

    煮热的啤酒没了酒精味,也少了些苦涩,甜丝丝的,喝起来像蜂蜜水。

    陈云旗仔细回味了片刻,觉得口感还不错,又端起碗大口喝了起来。

     李老七在一边期待地看着他问:“好喝不?” 陈云旗把碗底喝干净,笑着点了点头:“好喝。

    ” 李老七满意极了,哈哈大笑起来,把陈云旗的碗递给三娘,说:“我有胃病,喝不得白酒,凉啤酒我喝了也难受,你三娘就发明了这种办法,把啤酒煮一煮,喝了胃里暖。

    ” 三娘又给陈云旗添了一碗,递过去说:“家里没什么可添的东西,如果放些苹果、橘子皮进去一起煮,更好喝呢。

    ” 李老七很健谈,也很有趣,聊天中陈云旗得知,老七是对面山上的黒彝,是入赘到三娘家的。

    三娘的两个姐姐都嫁去了外地,外公岁数大了,家里又没有劳力,便把小女儿留在身边,招了个上门女婿。

     李老七和三娘有三个孩子,老大和老幺都是女儿,老二是儿子,叫李东。

    三个孩子都没有在村里的学校读过书,三娘很重视教育,她知道村里的学校不行,所以把三个孩子都送去了镇上的学校。

     三个孩子要读书,是一大笔开支。

     老七有胃病,身体不太好,也做不了太重的农活,为了供孩子读书,常年在县城打工回不了家。

    家里伺候老人照顾孩子和种地的担子,都落在了三娘一个人身上。

     为了省一天的住宿费,孩子们都是周一早上直接下山去上学。

    凌晨4点天还不亮,三娘就会打着手电筒,背上背着手里领着三个孩子,披星戴月地送他们下山去学校,周五也要下山去接。

    就这样风雨无阻地一直接送到大女儿读了初中,小女儿读了四年级,三个孩子都大了能结伴上下山了,三娘才歇下来,但每次还是会送他们到下山的路口。

     陈云旗的心都揪住了。

     三娘坐在小板凳上抽着烟跟他们聊天,粗布宽檐帽戴的有些歪了。

    她看上去跟村里所有农妇并无两样,说起这些她语气一直很平淡,好像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并没有多么的辛苦。

    而就是这个自己一天书都没有读过的普通农妇,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却如此有觉悟,实属少见。

     连李老七在提到这些年三娘为孩子为这个家无怨无悔地付出时,都有些哽咽,平时只会嬉皮笑脸的汉子,此时找不出几句像样的话,只一个劲儿地用那只破了洞的袖口擦眼睛,叹着气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