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关灯
    上一个无财无势的戏子。

     “今天我去了香山。

    ”她告诉二郎,“山脚下有算卦的,我替你卜了一卦,问外婆的去向。

    ” “卦上怎么说?”二郎急切地问。

    香山,那正是当年他与小翠的旧游之地,他们在梅花下盟誓私奔,在雪地里抵死缠绵——那销魂的往事哦! “卦上只有八个字,是《诗经》里的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什么意思?” “卦师也说不清,他只是说:此中自有玄机。

    若是寻人,只管往有水的地方去找就对了。

    ” “有水的地方,那就是苏州河了。

    我当年约小翠在苏州河边等,难道这诗的意思是她已经去了?”二郎右手握拳砸在左手掌心里,叹道:“我就知道小翠不会失约!” 他们两个坐在北京广和剧场的房梁上,听二郎叙说当年—— 那还是剧院被称为“梨园”的时候,听戏,几乎是北京老百姓娱乐生活里的头等大事。

    有钱人在戏园子里听,没钱的在茶馆里听,遗老遗少们在家里唱堂会,贵妇名媛们则在绣楼里听戏匣子,即使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之流、连茶馆也去不起的,都会买把胡琴,自个儿坐在大杂院里拉唱给自个儿听。

     二郎自得地说:“自从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就成了国戏,后来的八旗子弟几乎个个是票友,太后老佛爷都是出名的戏迷呢。

    听我师父说,颐和园里有座戏台,三层楼,雍容华贵,就跟天上仙宫一样,开戏时,老佛爷带着满宫嫔妃坐在戏台对面的大殿里,手里拿个舶来品的望远镜——当时顶时髦高级的。

    不过我没去过,死前死后都没去过——几次都想去来着,可是现在什么都大变样儿了,就算那宫里的戏楼还在,也一定没我师父说的那么好了,我不想看了。

    ” 什么都大变样儿了,天桥变了,故宫变了,城南的戏园子都变成了电影院和卡拉OK厅。

    在这曲高和寡的年代里,人们的想像力越来越贫乏,美国大片和三维动画把所有的想像空间都填得满满的,几乎人们想得到的都可以用眼睛看到,甚至想不到的也都见过了,再不需要想像。

    而京剧中那一根藤条便可以代替千军万马的象征艺术,又怎么能满足现代青年的审美需求呢? 但是幸亏广和楼还在——虽然已经被改成广和剧场,骨子里也变了,但是二郎不想看到太多,他只相信他所愿意相信的,看见他所希望看见的——只要那“广和”二字招牌还在,那旧时的记忆也就都在,会踏着依稀的锣鼓点卷土重来。

     二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