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前往MIT

关灯
    得几乎无可挑剔。

     但她的视线停留得比预期久了一点。

     这几天她有点太频繁地注意到他的变化。

    不明显,但她感觉得出来。

    像是他有什么东西正在内部慢慢成形,一种不是制度可以命名的东西。

     她察觉自己开始过度关注他的语气变化、情绪延迟、甚至小幅度的眼神偏移。

     这不符合她以往的观察模式。

     她当然知道那是什么。

     那是一种保护欲。

     一个观察员对长期接触的样本產生的本能反应,就像生理研究人员会不自觉地对实验动物形成记忆和偏好。

    那不是情感,只是心理投射的副作用。

     更何况──他还只是个孩子。

     江岭翔还不到十八岁,他在制度里也才刚刚通过初阶任务。

    他不是一个会留下的人。

    他很快就会去mit,进入他该属于的世界。

     在他成年以前,甚至都不一定会再回来。

     所以她不认为自己这些反应构成什么问题。

     那只是错觉,一时的。

     制度里很多人都会出现这种短暂投射,只是她平常太冷静,不太习惯这样的波动。

     她写下今日备註的最后一行: 【观察员备註】候选人心理与反应数据皆稳定,观察员需维持情绪中立,釐清保护本能与个人偏好之界线。

     她将那行註记上锁,没有标为正式备註。

     然后关掉终端,拉上白色外套。

     在灯光熄灭的瞬间,她站起身,走出资料室。

     脚步和往常一样平稳,语气仍旧会是冷静的。

     只是走廊尽头的感应灯亮起时,她在光影交界处短暂停了一下。

     像是在对什么道别。

    又好像,只是在确认自己,还站在制度设定的位置上。

     地点|松山机场 国际线大厅 时间|2048年8月22日 下午3:05 从六月到八月,岭翔几乎每天都待在制度观察区。

     没有重大任务,也没有外部接触。

    时间被切割得极为规律:早上进行资料建模、午后完成健身训练,晚上则用来阅读、写作或研究。

    他有时会跟曜辰和澪一起吃饭。

     这段时间他不再被视为单纯的候选种父,而是像一个正在缓慢生成的样本──资料越来越精细、检测越来越深入,制度的语言也越来越少解释,只留下一份日益增长的「档案厚度」。

     他知道这段沉潜,是制度默认的「过渡阶段」。

     他十八岁的生日将在美国度过。

    第一次出国,第一次脱离制度的实体空间。

    虽然合约仍在,虽然所有的数据连结与生理监控仍会持续运作,但他的身体将短暂离开这个岛、这栋建筑、这套日復一日的系统。

     他站在机场的落地窗前,看着机坪上停着的白色机身。

    午后阳光落在玻璃上,映出三个人的倒影。

     他拉着随身行李,身旁是曜辰,还有m05。

     曜辰看起来比平常安静一点。

    他穿着便服,手插